农民日报头条报道:“城里”科技与“城外”农业的无缝对接——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科教兴农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纪实

06.06.2014  16:52

  本报记者 何红卫 乐明凯
  
  这里是全国首个以临空港经济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全域立体交通比较优势明显,是武汉市发展大临空产业的增长极;
  
  这里是中国食品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从一碗“统一”方便面开始做起,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区”;
  
  这里曾打响过“围垦工程会战”,数十万军民历尽艰辛,将荒湖变良田,先后组建了15个农场,全区都是国有土地;
  
  这就是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全境三面环水,因湖而名,因水而兴。2013年全区税收突破百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65亿元和60亿元,位居武汉13个行政区第一。
  
  近年来,东西湖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很快,农业是否会成为弱势产业或消除产业成为这里很多农民关心的问题,明天是否还有地种,是否还能种地?
  
  “尽管农业GDP只占区总量3%左右,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坚决不能动摇。”东西湖区区委书记张平强调说,目前区内仍有近10万农民,有20多万亩基本农田,正面临建设国家级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机遇,必须坚持“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打造与一流国家级开发区相匹配的一流现代都市农业,这是东西湖区的使命与任务,而农业科技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东西湖区区长刘子清看来,向大武汉提供稳定的农产品保障,确保市民“菜篮子”安全,是东西湖区应尽的责任。刘子清介绍说,东西湖区的草莓产量占全市总量的一半,蔬菜产量占全市的1/10,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市新城区中名列第一,全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400亿元,占工业的半壁江山。曾经有一个说法是,在武汉,有九成啤酒、六成牛奶、五成方便面和四成碳酸饮料都来自东西湖。刘子清认为,在提升和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功能,搭建起一条科教兴农的桥梁,强化科技对农业发展的驱动和牵引势在必行。
  
  5月28日,武汉市副市长刘立勇在东西湖区调研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情况时指出,要把田园文化融入到都市农业规划建设中去,要有项目载体作支撑,同时解决好体制机制问题,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院区共建,把科技和产业相结合
  
  虽然东西湖区的农业是武汉市、湖北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的样板,但对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来说,农业仍然是个短板。
  
  2013年5月,农业部挂职干部、农业部科教司产业处处长张国良任东西湖区委常委,在调研总结东西湖区的农业科技服务情况后,张国良与湖北省农科院领导和专家进行了多次座谈,发现双方各有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的技术、人才优势与副省级城市近郊区的资源、产业优势。于是他提出:“将省农科院支持东西湖设施农业发展的机制固定下来,深入推进科技与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的对接,进一步明确省农科院科技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提升其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方案一出,即得到了湖北省农科院、东西湖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2013年9月3日,双方共同举办了“院区科技合作共建协议”签字仪式,省农科院果茶所等4个所6个科研团队与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合作,服务对接。
  
  以草莓为例,在刚刚过去的草莓采摘季,东西湖草莓卖得格外俏,这和省农科院研究员顾玉成团队推广的自育草莓品种“晶瑶”密切相关。据了解,东西湖区草莓种植面积2.8万亩以上,“晶瑶”草莓已累计推广8万亩以上,平均亩产值2万元以上。
  
  院区共建后,下一步,东西湖草莓生产还有提升空间。顾玉成透露,草莓组培脱毒苗、草莓无土基质栽培等方面的研究,正处在与东西湖兆丰国际草莓园、区农科所等相关单位的紧密合作之中。
  
  “东西湖区的产业需要什么,科研人员就研究什么。”湖北省农科院院长俞大昭说,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和产业的结合,湖北省农科院将全力支持东西湖区打造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和农业多功能开发的样板区。
  
  博士团队,不做“飞鸽”做“永久
  
  根据院区共建协议,省农科院派出3个博士团队常驻东西湖,在蔬菜种植、水产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等3个方面启动专项合作,进行实地、对口指导,并在区农检中心设立博士工作站,随时为全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
  
  博士工作站运行大半年来,干了不少实事:拿出了东西湖区设施蔬菜产业状况的深度调研报告;指导建设起1.55万亩技术先进、适合机械化作业的钢架蔬菜大棚;推广了67个新品种、10项栽培技术、8套高效栽培新模式;建立了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克服了蔬菜连作“老大难”问题,使8000亩蔬菜大棚生产“死而复生”;进行蔬菜轻简化健康栽培试点示范。
  
  在武汉天下先合作社的基地里,一眼望去,全是整齐的钢架大棚,理事长吴国辉介绍,省农科院专家帮忙指导全程机械化生产,再使用省农科院生物工程中心研制出的功能微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原来需要20人管理的基地,现在只要5个人就够了,效率提高了4倍,生态也得到了恢复。博士工作站成员邓晓辉博士说,他们的目标是将效率提高10倍。
  
  不在实验室,就在田间,对于博士们来讲,他们也觉得通过深入都市农业发展的现场,得到了很多收获。从事水产养殖研究的廖涛博士,现在每个月2/3的时间都在东西湖。他说,在这里能够找到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对于科研的帮助很大。“前不久,29户农民反映,他们的莴苣叶子发黄,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从事蔬菜种植研究的李宁博士接到农民反映后,立即赶到现场,取样回到实验室和博士团队的同事一起分析,发现是缺硼,开出配方,问题迎刃而解。
  
  博士团队、博士后科技站,不是“飞鸽”牌,而是“永久”牌,科研工作也要接受第三方考核。东西湖区委副书记张明权表示,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博士团队技术能真正联系农业实际,惠及农民。
  
  张国良认为,常驻在此的东西湖农业科研博士工作站,每年由省农科院和区农业局安排一定数量的工作保障经费,他们就是科研和产业直接对接的桥梁和纽带。武汉市的科技资源十分丰富,可参照这种模式,建立起利益共享机制,与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水生所、武汉市农科院等科研教学单位合作,引进智力和技术,让专家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捆在一起,使科企合作走得更久远。
  
  农民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设施蔬菜种植是东西湖区现代都市农业的支柱产业,占蔬菜基地面积的60%以上。走进东山、辛安渡两个农场,这里是东西湖正在着力打造的万亩设施蔬菜基地的一部分,配有钢架大棚、喷灌工程、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道路、沟涵、电力工程、市场、冷库、管理房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东西湖区采取“政府投资,企业经营,企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的模式,通过发挥政府投资的支点作用,撬动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
  
  东西湖农业投入大、起点高、设施全、基础好,“硬件”上去了,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就是关键,现代都市农业最终还要靠现代职业农民来打造。据博士工作站近期调研东西湖20个大队、20家蔬菜专业合作社、640个菜农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的蔬菜生产者年龄偏大,40岁以下仅占10.7%;文化程度不高,高中及以上占8.6%,阻碍了蔬菜生产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的推广应用。
  
  在传统老菜区,“农户单打独斗”是蔬菜产销的主要模式,老旧大棚急需改造,种植结构趋同,造成蔬菜产品“卖难”和“买难”交替出现;在一些新建基地,业主多为物流、建筑等非农领域转行过来,对蔬菜产业了解和研究还不深入。整个蔬菜行业对科技培训的渴求非常强烈。
  
  东西湖区副区长赵琴芳表示,东西湖区委、区政府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对待,在项目上不断予以倾斜,藉此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
  
  2013年11月25日,东西湖区邀请了8位全国蔬菜行业领域的一流专家作技术报告,召开了“蔬菜生产科技高层论坛暨培训交流会”,解答蔬菜生产“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等问题,全市150多名设施蔬菜相关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效果非常好,参训人员感慨地说,真是开了眼界,利用好大棚,种好设施菜,心里有底了,干劲更大了。
  
  要让农民把参加培训学习当做一种享受。东西湖区农广校刘志介绍说,东西湖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两个重要领域就是创业型农民和技能型农民。要想让农民安心种地,就必须要让他们通过种地赚到钱;而要能赚到钱,则需要他们树立创业意识,强化“企业家精神”。
  
  “三年学成生意人,十年学个种田佬。”武汉市委2003年首批引进博士、东西湖区农业局局长戴晓春认为,现代职业农民不是培养一般的农业技术员,需要气象、环保、市场营销等专业的综合教育,甚至可能要比培养一个流水线上的职业工人难,整个商品的产业链条都得明白。当然,要想培养出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职业道德底线。
  
  现代农产品一定要在健康安全上下功夫,东北人魏晓明从吉林农大毕业后在东西湖区从事特色农业创业近10年,成立了湖北吉农沃尔特农业公司。他深有感触地说,他能走出来也很不容易,得到了农广校很多不同专业老师的支持,传授了很多新型理念,现在他做有机农业,就是想承担一些社会公益责任。
  
  在吉农沃尔特这里,从种子选育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加工仓储等环节必须严格标准化,生活环境、空气质量、水源位置等数据必须全部达到有机标准。魏晓明说,目前,他已带动290多户农民走进“有机”世界,其中有70多位是核心技术户,保障每月由他来组织培训一次,再按生产季节不定时开展技术培训。
  
  有机农业既是高效、生态、绿色农业,也能提升“菜篮子”的品质。刘子清表示,东西湖区现代农业发展条件优越,通过成功搭建起科教兴农的桥梁,有能力打造这样一种形象:看现代农业到东西湖,吃放心蔬菜到东西湖,放松心情明心见性到东西湖,接受农业科普教育到东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