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双拥》2017年第5期:恩施州从“士官”到“村官”的三条线

07.06.2017  23:02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着眼退伍军人安置政策的深化改革,积极推进“退伍军人建功新农村”战略,引导退伍军人回乡创业,培育出一大批新型退伍士官村官,挑起新农村建设的大梁。 

   一条满载情怀和自信的返乡“回折线” 

  刘双权是恩施州利川市汪营镇红鹤坝村的一名村官。2014年,在部队服役8年的他,主动放弃留满12年退伍即可享受政府安置政策,戴着“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士兵”三等功等光环,毅然选择退伍创业,回到地方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事业。 

  凭着部队锤炼的意志品质,刘双权在商海中干得风生水起,生意也越做越大。然而,就在他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刘双权却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回沙子坎村竞选村官。 

  “放着大把的钱不去赚,当什么村官啊?”起初,刘双权的家人和朋友都不理解,劝他别“犯傻”:“如今的村官说好听点是个官,说好不听点就是受累的主儿,工资低得可怜,村里一点鸡毛小事都要管”,“拿着‘体制外’的身份,干着‘体制内’的活儿,何苦呢?” 

  面对质疑,刘双权理由就一个:报恩!他要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当年乡亲们敲锣打鼓把我送到部队,我自己富了乡亲们还过着穷日子,咱对不起乡亲们的期盼和部队的培养。” 

  2015年10月,全村干部换届选举,刘双权在群众的全力支持下顺利当选为村财经委员。 

  “这些带着情怀和自信,折回家乡当村官的退伍军人,目的相对单纯,就是要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得到乡亲们的认可和组织的信任。”据统计,利川市目前582个行政村,退伍军人当“村官”的有近百人,其中担任村支书的有42人,比例占到退伍军人村官总数的45%。 

   一条看不见的退伍军人村官“生产线” 

  在恩施州利川市,退役军人当村官大凡都是一路绿灯,这其中还隐含着一条常人看不到的村官“生产线”: 

  第一道:储备。人武部门结合预备役登记,对当年退伍军人进行登记造册,将退伍军人入党、担任骨干、立功受奖、参与抢险救灾等情况详细记录在册,按照乡镇分布、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专业特长等分门别类建档备案,掌握第一手资料,供地方党委政府参考。 

  第二道:培训。各级人武部门积极协调地方和培训机构联合办班,为有竞聘村官意向的退役士兵提供新农村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实践、农业产业化经营、社区事务管理与服务专业等9个方面的培训,组织有意向的退伍军人开展调研,提高他们的岗位任职能力。 

  第三道:推荐。每年年初,人武部门针对选拔村官对年龄、学历、专业及能力的有关要求,向组织部门介绍辖区内退伍军人的基本情况;选举前,协调地方组织部门深入到各个乡镇,采取召开村民大会、张贴宣传标语、印发宣传单等形式,进行广泛动员,重点进行推荐。 

  “农村扶贫切不可全凭主观意愿想当然,不仅要考虑当地村民的经济实际,也要兼顾他们的思想实际,否则的话,政策再好也没用。”去年,退伍军人费炜炜刚当选为巴东县沿渡河镇孔堡村村主任和民兵连长,经过培训帮带,他很快成为扶贫的行家里手。为调动村民种植李子的积极性,他先打造几个样本工程,让部分村民尝到甜头,让观望群众看到希望,村民积极性一下调动了起来。 

   一道特色鲜明的新农村建设“风景线  

  恩施州建始县业州镇建阳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翟祥忠,从部队退伍后,继续发扬部队好传统,敢啃硬骨头,基本上一年办成一件大事,困扰全村数十年的出行难、用水难、用电难问题全部解决。 

  村民的物质生活问题解决了,翟祥忠又开始琢磨着怎么让村民的精神生活也富裕起来,由他主导的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也于今年正式拍马上岸。村干部和村民称赞:“小翟不愧是从部队回来的,眼光好,有见识,人又勤快,还特别能吃苦,当过兵就是不一样。” 

  “退伍军人经受过部队的锤炼,普遍具有政治坚定、吃苦耐劳、守纪如铁等优秀品质,有较好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能力,且年富力强,大多是共产党员。”恩施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李家华说,尤其是农村籍退役军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有着建设农村、改变家乡面貌的内在动力,把他们充实进入村“两委”班子,能有效改善基层党组织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这几年,随着一大批退伍军人村官的加入,当地农村建设一天一个样。 

  利川市还有一个村,过去党支部瘫痪,干群矛盾突出,信访告状“层出不穷”,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村容村貌愈显破败。5年前,利川市人武部多次组织培训,20多名退伍军人先后入选了“两委”班子。现如今这个村的人均纯收入达3万元以上,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村民的素质也显著提高,所在党支部也被评为全省“五好党支部”。 

  恩施州宣恩县晓关侗族乡蚂蚁洞村退伍军人村官张东原,带着在浙江台州创业累计的100万元资金,回乡开发集休闲观光农业、有机农业、订单农业、生态养殖等于一体的生态农庄旅游项目,他鼓励村民带土地入股,并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短短三年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村竟然成了全县脱贫致富的样板。 

  “过去,我能当好一个兵、带好一个班,现在我一样能带好一个村。”“在部队上我是一个兵,回到地方,我还是一个‘兵’,永远是人民群众的‘兵’!”在恩施采访,很多退伍军人村官总是习惯性地把当村官和当士官联系起来,把“为官之道”归功于部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