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战“疫”】青年学术团队:把文章写在抗“疫”一线

04.05.2020  20:41

编者按: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内涵的五四精神,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与时代同频共振,和祖国并肩同行。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青年挺身而出,奔赴抗疫前线。秉承家国情怀、肩负责任担当,武大青年学术团队近距离体察疫区动态,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咨政建言和社会服务中,把文章写在国家最需要的抗疫一线。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我们致敬与祖国共奋进的青年,倾听青年团队学术抗疫的故事。

公共文化空间机制设计研究团队

负责人:陈波教授

疫情期间,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研究团队结合专业方向,积极建言献策。为武汉市方舱医院提出《关于优化方舱医院精神生活空间的建议》,被武汉市长批示后转给防疫指挥部落实,取得较好效果。围绕疫情对文化和旅游行业发展影响等主题撰写专题报告,分别为政策法规司和科技教育司建言献策,其中《新时代下虚拟公共文化空间效用与建设思路》被文化和旅游部政法司采用,《打造虚拟公共文化空间   促进文化旅游消费》被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文化司采用。


信息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团队

负责人:杨思洛教授

团队结合自身研究方向,持续开展有关疫情防控方面的研究,两篇C刊论文《抗疫战役中的科技信息共享与支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我国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以COVID-19为例》发表或被录用。紧密结合教育部、科技部近日印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团队负责人杨思洛教授在“图情档学界”公众号发表评论一篇“破‘SCI至上’,立‘合理评价体系’”,团队撰写的两篇C刊论文被专题发表或约稿。


大数据与智能环境下的用户信息行为研究团队

负责人:赵杨副教授

着眼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研究,团队积极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成果。团队负责人赵杨副教授在人民论坛网发表评论文章《人工智能为科技抗“”提供有力支撑》,结合团队研究成果,从数据、技术、场景多个维度提出可行性建议。致力于社会服务,赵杨副教授为100余名各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在线讲授了“疫情下电商行业的坚守与突破”公益课程,重点阐述了电商行业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与变革。为了全景展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应用情况,该团队联合武汉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与发展中心、武汉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多个机构,经过为期一个月的数据采集与调研分析,对近300个应用案例进行了汇总梳理,撰写出4万字研究报告《科技抗“”中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报告》,为大数据与智能技术驱动的疫情防控体系的应用落实提出对策建议。为给企业复工复产提供精准对接方案,团队开发了微信小程序“复工复产Map”,为用户及时了解复工复产政策、进度、解决方案等重要信息提供一站式服务,受到湖北省疫情防控有关部门的肯定,目前正着手提交工信部。


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研究团队

负责人:王今朝教授

团队围绕疫情防控,积极发声。负责人王今朝教授在昆仑策网站上发表《反智的阴谋论排斥》《对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一个认识》《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和稳定政策的政治经济学思考》3篇文章,提出“面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中华民族的发展到了关键点上,当此时刻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和谨慎,做最坏的打算,尽量准备各种预案”、“把中医做成与西医并驾齐驱、相辅相成的事业应该是我国中医发展的长远目标,要把中医发展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来看待”、“要把推动公有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政策作为根本之策”等观点。


大数据与计算社会科学研究团队

负责人:龚为纲副教授

在这次疫情防控过程中,团队负责人龚为纲副教授响应地方政府号召,撰写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关于疫情防控中的社会情绪、舆情分析、经济与产业发展等方面的5篇报告分别被湖北省委相关部门、国家相关部委采纳。团队围绕抗疫工作积极开展相关研究,获批湖北省政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应急课题、武汉大学“抗击新冠疫情”人文社会科学应急研究专项(第一批)立项。


马克思主义引领法制中国建设的路径与机制研究团队

负责人:江国华教授

围绕疫情的依法防控等方面工作,团队负责人江国华教授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他接受湖北之声采访,提依法抗疫、理性抗疫、科学抗疫、团结抗疫四原则,提出《传染病防治法》十大修改意见。应湖北之声要求,江国华教授撰写内参,为抗疫工作提供法律支撑。应《法学评论》约稿,江国华教授撰写论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的法理透析》,聚焦公共卫生紧急状态的信息预警和发布。为了湖北抗疫工作的有序推进,他先后三次向湖北抗疫指挥部提出战时征用大学、宾馆和党政机关培训场所为集中隔离场所等建议。


生态环境党内法规及其与国家法律衔接研究团队

负责人:陈海嵩教授

2020年2月以来,团队成员根据各自的研究基础和特长,聚焦疫情防控中相关问题开展研究。团队负责人陈海嵩教授围绕《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传染病防治法》的修改撰写研究报告,在人民网发表文章,为健全公共卫生法治保障贡献力量。团队成员伍华军副教授围绕疫情防控措施的完善、基层减负等问题向中央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并被采纳。成员吕志祥副研究员在人民网上发表文章“精准问责为打好战疫保驾护航”,对疫情防控期间考察和识别干部提出建议对策。在做好科研的同时,团队成员克服困难,把疫情防控内容融入教学设计中,坚持上好本研网络课程,广获学生好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团队

负责人:周绍东特聘副研究员

抗疫期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团队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发声,为统筹疫情管控和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团队负责人周绍东副研究员在《光明日报》(2020年3月9日)上发表文章《促进供需平衡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本文被中宣部“学习强国”收录为理论头条文章,浏览量达3万多人次。团队成员任艳博士在《宏观质量研究》(2020年第5期)发表论文《公共卫生安全项目研发质量与政府补贴》,并组织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十八栋读书会的书友,举办了一期线上“战疫云书会”特别活动。团队成员杨偲劢博士收集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瘟疫、人与自然关系的大量经典文献,并组织了微信推送。此外,4月15日,团队全体成员参加了湖北省社科联召集的“湖北省民营企业复工复产座谈会”,为湖北省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跨学科视野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机制研究团队

负责人:陈慧女副教授

疫情期间,跨学科视野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机制研究团队围绕建设主题,结合抗疫动态,开展相关研究活动,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团队全力组织、积极参与疫情期间思政课程的线上教学工作。团队成员陈世锋副教授协助马克思主义学院各课程组克服困难,使武大4门思政慕课主动服务全国300多所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全面免费全天候开放。课程上线以来选课总量达64万人次,相比2019年春季学期同比增长302%。团队成员吕普生副教授在抗疫期间,创新授课方式,从油菜花地到武大地标九一二操场,用“移动授课”的方式寓情寓景于《当代西方政治学说》课程,开创疫情期间最生动、最接地气的课堂,被武汉大学官微、楚天都市报、光明网等媒体争相报道。在教育部统一指导下,团队成员杨威教授、陈世锋副教授组织并协助学院教师推出7期微课“汉马战疫小课堂”系列,全部被学习强国转载;团队“马上见”栏目组在疫情期间克服困难,邀请南极科考人员王泽民和青年教师一起打造《家:港湾、消逝、呵护》,阐明“家国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并在3月8日推出致敬抗疫精神特别节目:《她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团队负责人陈慧女副教授、成员陈武老师分别在人民论坛网、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平台及时发声,成员杨威教授、吕普生副教授向政府机构提供咨询报告,积极为全社会抗疫建言建策。围绕疫情期间思政课程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在期刊发表论文3篇,申报武汉大学2020年教学研究项目1项。


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新思路:理论设计,实验检验与政策评估研究团队

负责人:孙祥研究员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团队立足自身专业特长,结合湖北疫情中的经济社会实际,始终坚持智援抗疫、科研抗疫。团队成员罗知教授关心湖北企业复工复产情况,多次深入调研湖北省企业受疫情影响情况,撰写报告获得澎湃新闻、第一财经等媒体的高度关注和追踪报道。罗知教授还受邀参加了省长王晓东等省领导出席的湖北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和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做了《稳民营企业就是稳湖北就业、稳湖北经济》的主题发言,积极为本省企业发展建言献策。团队成员魏立佳教授关注疫情下医护人员的职业发展问题,采用行为经济学的方法调研全国医护人员和上万名群众,提议和组织举办首届珞珈经济与管理交叉学科论坛(线上),并做了《新冠肺炎疫情下医护人员的职业态度改变及其原因分析》学术报告,撰写相关调研报告获澎湃新闻等媒体报道。

(编辑:付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