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写新闻抢记者饭碗?又便宜又快但内容生硬

04.07.2014  11:10

  美联社启用电脑自动撰写财经新闻 清华大学教授称电脑写稿没有“温度

  日前,美联社宣布7月起引进一套自动撰写新闻的电脑系统,期望可将该社的财经新闻发稿量,由每季三百篇大幅增加至约四千四百篇。美联社表示,引进自动写稿系统后不会裁员,并且能让更多的记者投身深度报道。于是网上有人表示担心电脑会抢了记者的“饭碗”。对此,昨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童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动生成稿件系统不会取代记者,因为它没有感情。

  软件公司:未来九成新闻由电脑撰写

  日前,美联社宣布,从本周一开始该社将使用一种新闻书写软件代替人力,自动撰写有关公司财报的新闻。美联社负责海外商业新闻的编辑费拉拉告诉记者:“这有助于让编辑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大多数同事都对此持积极态度。”但是美联社也承诺,在发布最受关注的公司,如谷歌、苹果等的财报时,还会继续使用人力手写。

  实际上,美联社并不是第一家使用自动写稿系统的媒体。洛杉矶曾发生了一场 4.4 级的小地震,《洛杉矶时报》成为最快报道这一突发事件的媒体,从撰写到报道发出,耗时仅3分钟。之所以响应如此迅速原因在于报道出自电脑自动写稿。据悉,不光光是地震的突发报道,《洛杉矶时报》还应用了另一套程序来报道犯罪新闻,只是需要由编辑来进行选题把关。

  如今,自动写稿系统在美国备受关注。有软件公司负责人预测,在5年之内计算机所撰写的文章就能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并称将来90%新闻稿由机器人撰写。

  原理:用预设规则辨识数据

  这种系统如何自动生成稿件呢?据记者了解,该系统软件采用一系列“预设的逻辑规则”,来辨认数据中的事实和关键趋势,然后用叙述方法加以描写。那些编码以报道类型为基础,能够梳理关于异常案例的历史数据,从词库中选取恰当的单词进行描述。这看起来似乎有点枯燥,但系统开发公司CEO罗比·艾伦表示,系统正在逐渐改进,能够通过编程,表现出幽默或语调。

  优势:电脑写稿又便宜又快

  据了解,美联社每个季度约有300篇财务业绩报道,这要求记者必须处理大量来自企业的数据,而使用自动写稿系统,美联社就可自动生成短篇业绩报道,通常每篇150~300个单词,所用时间比人工写缩短90%以上。

  而《纽约时报》则证实,从2010年春季开始,美国十大体育电视网就已开始使用电脑软件对体育赛事进行简要报道,在2009年到2010年赛季期间,使用该软件撰写的报道占据足球赛事报道的40%,而且这种报道方式非常便宜,每篇500字左右的新闻报道仅耗资10美元。

  缺点:内容生硬影响稿件质量

  昨日,复旦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章元峰告诉记者,实际上“机器人记者”也是人工智能。实现写稿,就必须定义相应的规则。但让机器人写出好文章,很复杂,需要制定很多种规则。“实际上,我们现在接触到的人工智能,有些做得已经不错了。比如苹果手机的siri,微软的小冰,还有10086的自动应答机器人,它们都可以和人聊天。

  对于自动写稿系统在国内是否有发展,章元峰表示,这还需要看市场的接受程度。“目前这方面发展比较成熟的是自动摘要系统,对于科技类的文章,摘要做得比较好,但文学类摘要效果不好。所以文学类的杂志还无法接受这个系统。”而美联社编辑费拉拉也承认:“通过机器人撰写的稿件,会因为内容的生硬和重复而影响稿件的质量。

  记者

  不信电脑能抢走“饭碗

  美联社用机器人写稿的消息在微博上引来热议,网友普遍的担心是,软件机器人的出现是否会取代人的劳动,让新闻从业者丢掉饭碗。有写作者表示“压力山大”,更有网友调侃说,“抢饭碗的来了,记者们可以下岗了”。对此,有记者表示,“机器人记者”能写的文章种类有限,无法进行深度分析,更不会炼字锻句,所以不会对自己的生计产生影响。

  昨日,记者在网上搜索看到了“机器人记者”写的有关报道,尽管有明显的模板痕迹。

  争鸣

  电脑写稿缺乏观察和深度

  昨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童兵教授告诉记者,他对自动写稿系统并不看好,“中国没必要搞这个系统,因为写简单的稿件,占记者的劳动时间和精力都是微乎其微的。

  他表示,公司的年报等都是固定模式,写这类稿件就像填空题,不困难。写这类短小的稿件,用不到观念、意识、逻辑思维等。“记者写稿,既要有逻辑、语法,又要有修辞,任何机器人都代替不了的。对于一个采访,记者可以亲身到现场,并运用人类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观察力写出来的如深度报道类的新闻,而‘机器人记者’只能通过数据收集、归纳并用简单的语法写稿件,这比人逊色多了。它永远不能成为报道的主体。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君超对该系统也不看好:“新闻是有‘温度’的,机器人做新闻却没有‘温度’,很可能在昙花一现之后,优雅地死掉。”文/记者陈庆辉 (编辑:廖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