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市民 绿色产业 ——西陵区生态治理城市样本观察
12月上旬,生态三峡·宜昌试验国际研讨会在宜昌举行。该市西陵区培育生态市民,加强生态守护,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生态治理“城市样本”的做法,受到专家学者肯定。
在西陵区,出门见绿,5分钟见园,“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等环保标语,随处可见。
连日来,记者访市民、走企业,探析西陵区生态治理的“城市样本”。
生态市民:烧开水,冬天夏天各有讲究
走进西陵区白龙井社区居民孙昌煊的家门,孙老就递上布制鞋套,笑着说:“这是用边角余料帮忙缝制的,很环保。”
孙老是远近闻名的“环保达人”。
进入客厅,一台抽湿机正在运作。孙老说:“室内温度控制在20摄氏度,湿度控制在70%,人体是最舒适的。空调能耗是1000瓦,抽湿机能耗只有300瓦。”
再看茶炊,孙老冬天用电烧水,夏天才用燃气。“冬天如果用燃气烧水,茶炊表面会液化凝结很多水珠,水珠滴下来会损害灶具,还吸走热量,浪费燃气。电烧水就没有这个问题。”孙老说,“保护环境,普通市民大事没法做,可以从小事做起。”
生态市民是生态治理的主体。该区从娃娃抓起,发行全国首套生态教育校本教材,免费实现公办民办学校、中小幼学生全覆盖,普及生态理念和知识。将生态市民培育从个体扩展到家庭、社区、单位、生态组织,创建生态家庭及单位,形成生态市民建设链条,力争市民生态知识知晓率、生态活动参与率均超过90%。
三峡蚁工:打捞江畔300吨垃圾
每到周末,宜昌市民自发形成的“三峡蚁工”环保团队100多人,就来到长江边,打捞垃圾。“蚁工行动”已坚持一年多,成为峡江岸畔一道独特的风景。“三峡蚁工”团队发起人李双喜,被队友们亲切地称为“喜哥”。
去年11月,喜哥在网上看到,外国有人每天早起半小时捡垃圾,受到触动。从此他每天早晨6点起床,沿江捡1小时垃圾,并在朋友圈宣传。
没有车清运,他请朋友开来三轮车帮忙。垃圾处理要收费,他好说歹说,磨破嘴皮,垃圾厂才免费收。“以前觉得江边很干净。”喜哥说,“捡了几天,才发现桥下湿地简直是垃圾场。那时很难过,感觉我们住在江边,却太不亲近长江了。”
坚持了大半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喜哥团队。今年10月,“三峡蚁工”团队成立,固定成员达300多人。最小的浩芯苒才3岁,每周末跟着妈妈、哥哥去江边捡垃圾。刘雅玲婆婆已67岁,冬天天不亮就去江边,还笑着说:“出身汗很舒服,环保又健身。”
一年来,“三峡蚁工”已出动3000多人次,捞起江畔近300吨垃圾,连春节也没间断。
西陵区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开展“保护长江母亲河行动”,加强生态治理。组织专家学者、环保工作者成立环保监督类公益组织,进行环保劝导,发动企业建立生态组织公益基金,对宜昌城区长江沿线开展专项治理。
力帝机床:7分钟“吃”掉一辆报废汽车
在湖北力帝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一个报废汽车拆解系统,7分钟“吃”掉一辆报废车。
公司总工程师林高讲解,汽车首先沿着地轨,进入柔性精细拆解流水线,油水分离机、玻璃切割刀、发动机拆取平台等自动化设备,进行绿色拆解。汽车主体进入破碎生产线粉碎压块,并进入高效分选系统,借助涡流分选、近红外分选、高敏度电磁分选等先进技术,不锈钢、铜铝、橡胶、塑料等材料分别从不同出口输出。“整套设备经过十年打磨才成熟,比手工拆解提速4倍,去年获得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格力电器等行业巨头的大单。”林高说。
西陵区是宜昌主城区。该区在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产业金融等重点环节,向环保型企业倾斜,发展都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绿色转型。
湖北三峡新能源有限公司试水“光伏发电+棚户区改造”,为全区楼顶披上3兆瓦光伏发电板,年发电300万度,可减少标准煤用量近千吨。欧莱雅宜昌天美国际化妆品公司多投资1100多万元,改用绿色水电,年减少600多吨碳排放。(吴擒虎 刘明强 邓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