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 生态优先 务实重行 湖北发力绿色崛起
产品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的特钢助送“神舟”“嫦娥”“天宫”遨游太空——曾濒临绝境的百年老企,为什么活得这么滋润?新冶钢的回答是:“特”字当头,高端发力,矢志创新;
插竿围网养殖一度野蛮生长,湖面被分解得支离破碎,湖水发黑——“千湖之省”的第一大湖,如何告别“竿连竿”之痛,再现“浪打浪”之景?洪湖的回答是:动真碰硬拆围,妥善安置渔民上岸,让湖泊休养生息;
……
作为工业大省、农业大省、科教大省、生态大省、文化大省,湖北如何走出一条结构性改革的绿色转型之路?
“把‘中部塌陷’的帽子扔到长江去”
创新驱动的“湖北跑法”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要求,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
前所未有的机遇,至深至沉的责任,湖北干部群众丝毫不敢懈怠:“只有乘势而上,憋足一口气,跑出与以往不同的纪录,才能无愧于历史!”
3.2万亿元,全国第七。去年,湖北省生产总值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好水平。新产业加速成长,新技术加快转化,新业态、新模式爆发式增长,新主体蓬勃发展,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各类市场主体数量居中部第一位。
湖北如何牵住发展的“牛鼻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湖北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一语中的。
“不转型将寸步难行。”4年前,面对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经济放缓,黄石市痛定思痛,淘汰落后产能,引进新兴产业,4年后,这个以“黑粗重”产业为主的工矿城市,摇身变为以矿产品深加工业、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立市的经济转型示范城市。
坚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稳增长有机统一起来,“加减乘除”一起做,湖北着力打造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大格局,挺起长江经济带的脊梁。
“加法”——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在稳增长、补短板、调结构中的“定海神针”作用。
去年年底,投资1600亿元的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在武汉光谷开建。光谷将形成“芯片—显示—智能终端”全产业链,成为我国最密集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振兴实体经济之“火”越烧越旺。武汉市把招商引资列为“一号工程”。今年前4个月,62家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纷纷落户、增资武汉。
“减法”——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湖北将在两年内全部关停煤炭企业,并将去产能逐步扩大到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连续两年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为全省企业降低成本2000亿元。
“乘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湖北率先在全国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三权改革”,研发团队可获70%至99%的收益。30平方公里的武汉生物城,8年没有引进一家房地产企业,坚决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目前已聚集千余家创新型企业,300多个新药项目在研发,40多个新药进入临床。
“除法”——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优化发展环境。湖北已成为全国省级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省份之一。
“坚决防止把长江搞窄了、搞浅了、搞臭了”
生态优先的“湖北跑道”
作为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三峡工程库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在“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矢志追求中,湖北将怎样实现弯道超车?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决防止把长江搞窄了、搞浅了、搞臭了。”湖北省省长王晓东话语铿锵。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框架下首个区域性发展规划,在湖北应时而生。湖北的目标,直指“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新支点、文化创新新高地、绿色发展新引擎”。
从2014年出台“史上最严”水污染防治条例,到2017年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首个地方人大决定,连续4年,两部法规、两项法规性决定,湖北以先行先试的担当划出绿色发展的“制度跑道”。
制度不能只是挂在墙上。查、关、治、罚、复、退,湖北“六字诀”掀起环保专项整治风暴。
雷霆出击整治黑码头、黑沙场,去年取缔非法码头571个;挂图作战,一年拆除江河湖库围网养殖73万亩。
环境执法“牙齿”越来越硬。因私设暗管、超标排污等问题,年缴税4亿多元的“明星企业”楚源集团及其子公司,被罚款2769.52万元,创湖北环保史上之最,并被要求停产整治。去年,全省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数、罚款金额同比分别增长94%、135%。
湖北对不适宜沿江布局的产业项目坚决说“不”:严禁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布局重化工及造纸行业项目,严控在长江沿岸地区新建石油化工和煤化工项目。去年湖北关闭长江沿线污染企业1189家。
在生态立省的跑道上,湖北应急谋远,蹄疾步稳。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红线划定试点,全省33.4%的国土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理。
治水、治岸、治山、治企,最后落脚点还是靠人。湖北坚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层层传导责任和压力。
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湖北明确提出,今年年底全面建立四级河湖长制,省委书记任第一总河湖长,省长任总河湖长。河湖长制考核结果与省级财政“以奖代补”资金、干部实绩和任用挂钩。
以绿色发展论英雄了——完善政绩考核体系,显著增加生态环境考核指标权重,让坚持绿色发展的地方和干部不吃亏,还要获得激励奖励。全面推广推开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失责必问、问责必严了——去年11月,省纪委公开通报9起突出环境问题问责案例,57名相关责任人被问责。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长江湖北段水质明显改善,去年干流总体水质为优。
“不提超越阶段的目标、不搞形式主义、不标新立异”
务实重行的“湖北跑姿”
向着“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使命进发,湖北将保持什么样的跑姿行稳致远?
“坚持务实重行,不喊新口号、不提超越阶段的目标、不搞形式主义、不标新立异,少说多干、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蒋超良言之谆谆。
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二天,湖北省委召开全省四级干部视频会,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纪律作风建设两个动员会合在一起开。看似带头改进文风会风之举,深意藏焉:以严的纪律和实的作风,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措施落地生根。
新年伊始,针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湖北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发起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坚持“准、实”导向,杜绝表面文章、花拳绣腿。
湖北省委、省政府坚持脱贫时间服从脱贫质量,严格按照中央精神,不激进、不冒进,但也不拖后,科学调整脱贫规划。同时,尊重实际规律,完善验收标准,将国家确定的“两不愁、三保障”作为脱贫验收标准,省里提出的“两个70%”目标作为工作标准,不作为验收标准。
市州党委和政府扶贫成效考核办法也在完善,减贫成效、精准识别与动态监测、精准帮扶、扶贫资金绩效、扶贫责任等5个方面成为主要考核内容。
务实重行、担当有为,“湖北跑姿”越跑越坚定、越清晰。
目前湖北承担着近百项国家级改革创新试验示范试点。“不能将这些难得的‘金字招牌’只用来装点门面!”省领导强调,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把政策的“含金量”转化成发展的“实物量”。
湖北创新“改革推进方式”促改革落地见效。近年来,针对企业投资审批难、科技成果转化难、群众办证难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督察,狠抓追责问责,有力推动了省市两级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目录的迅速公布,企业投资项目联审平台上线运行,“科技十条”的加快落地以及中介组织的清理等。
“真抓实干不能只当口号喊,必须成为党委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工作规范。”眼下,一场剑指不担当、不作为的集中专项整治正在全省展开。不久前,15名干部因不担当不作为被问责。
一年多前,湖北20余名厅官因履职不力被调整,其中,包括3名党政主要负责人在内的8人被免职。这个被称为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标志性事件”,让人对湖北全面从严管党治吏印象深刻。日前,武汉宣布采取“大调研”方式,不拘一格识别选拔百余名忠诚干净、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敢打敢拼、敢于担当的“狮子型”干部到局级岗位,同样引发热烈反响。
“把‘官帽’用在激励干部为党和人民干事业上。以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导’出好干部,‘导’出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执行力,‘导’出拼搏赶超的精气神。”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说。(禹伟良 田豆豆 付文 程远州)(原载4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