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群星】重回珞珈写峥嵘

31.03.2015  13:01

记者:李琳    通讯员:胡继明、彭赟 

两人同时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无线电专业,一起经历过时代浪潮的打磨;他们在年近半百时来到珞珈山下,携手做出崭新的成绩;他们在一生中相互扶持,共享温馨美好的生活点滴。

他们就是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殷小贡、赵志敏伉俪。

 

忆往昔峥嵘岁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认真做好手头的每一件工作,将来必有所得。这是我们这一生的经验总结。”殷小贡谆谆告诫自己的学生。

1969年,刚从华中工学院毕业的殷小贡和赵志敏被分配到汉川的军垦农场围湖造田,之后又在沔阳等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80年,两人一起被调到湖北工业大学担任老师。

在长达11年接受再教育的过程中,两人换过很多工作岗位:电子修配厂、广播站、邮电局、五金公司……似乎没有哪份工作真正需要两位无线电专业毕业的高材生。

两位老人却不以为然。殷小贡兴致勃勃地谈起他当年在没有工程车的情况下,利用“靶子”、“横担”等简易工具,爬上电线杆进行维修的“独门绝技”;描述起自己骑四五十公里的自行车去公社维修播放设备,边骑边唱《智取威虎山》的慷慨激昂。“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要不是那时候爬电线杆、骑车锻炼了身体,后来也没有搞科研的身体基础啊!”他爽朗地说。

赵志敏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沔阳的电子修配厂修电机。本身并不懂电机的她,自己钻研相关理论,研究设备,顺利完成了任务。时隔11年,赵志敏在湖北轻工业学院开讲的第一门课就是《电机与拖动》,熟悉电机结构的她讲起课来得心应手。

如果不是当年修过电机,肯定不会讲的这么成功,”赵志敏感叹,“不要轻视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而今迈步从头越

1995年,年近50的殷小贡和赵志敏来到珞珈山下,开始了人生的新阶段。当时,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新开通讯专业,到处招兵买马,吸纳人才。已在湖北轻工业学院评上副教授的两人并没有过多犹豫,就放弃了已有的条件,预备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大展宏图。

我们都希望能有更好的科研平台和发展空间,能在科研的路上走的更远。”赵志敏坚定地说。

五十岁在很多人看来,已是“知天命”的年纪,对殷小贡和赵志敏来说,却是难得的“小黄金”阶段。“孩子已经大了,老人的身体也都还行,正是我们甩开膀子干事业的好时机。”殷小贡说。

在研制的电力线载波数字通信终端的时候,两人全心投入,废寝忘食。他们常常工作到10点多,第二天早上7点就又到实验室继续工作,即使大年三十晚上,也在吃过年夜饭后重返实验室。有一次,殷小贡写完一道程序后起来休息,有人一坐在他的椅子上,就立刻站了起来,说:“好烫!殷老师是不是发烧了?”殷小贡这才察觉自己额头和全身滚烫,四肢乏力,不得不回去吃药休息。仅隔一天,他的身影就又出现在了实验室。

在两人的“小黄金”阶段,共完成通信设备、测试仪表、计算机控制、电力电子等方面科研项目十多项,其中“载波数字通信终端”、“中压配电网OFDM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微波通信站监控系统”、“电力线高频通道测试仪”等科研成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白首偕老话桑麻

从1971年结婚到现在,两位老人已携手走过44个春秋。回忆一路上的点点滴滴,欢声笑语不断。

当年在沔阳的共同工作和生活,让本就是大学同学的两人之间,有了与日俱增的亲近感。“如果一个星期没见着赵老师,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那时候我就意识到,希望两人关系能有进一步的发展。”殷小贡笑意盈盈。

殷小贡和赵志敏一直有互相帮对方理发的习惯。那套1974年在上海购买的“双箭”牌理发工具,是两位老人的“传家宝”,一直沿用至今。推剪、打剪、条剪和小梳子四样简单的工具,他们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每次理发时段都是夫妻俩最愉悦惬意的时光,聊聊家常,评论下各自的理发手艺,给繁忙的生活平添不少乐趣。“刚开始互相理发是为了省钱,现在觉得是一种亲情的交流方式,一种生活情趣。”赵志敏告诉记者。

现在,两位老人常一起打乒乓球锻炼身体。“殷老师教得认真,我才能学得快啊!”本来不会打乒乓球的赵志敏已经可以和殷小贡过几招,得意之余不忘表扬自己的“启蒙恩师”。

我喜欢听赵老师弹电子琴,她69岁才开始学,现在已经可以弹三级的曲目了。”殷小贡为老伴而骄傲的心情溢于言表。

经历了大半生的辗转和奋斗,两位老人相互扶持,携手共度晚年,尽情享受着闲时共话桑麻的乐趣。

(编辑:付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