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珞珈山之一:从濯濯童山到嘉木葱茏

26.07.2014  00:49

作者:张然

 

编者按: 日前,武汉大学党委宣传部会同中共武昌区委宣传部在《楚天都市报》开设“武昌文化再发现”之“走进珞珈山”专题,拟分期推出系列文章,对珞珈山文化进行再探察、再梳理和再认识。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1930年,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破土动工。1932年,国立武汉大学校址由武昌东厂口迁至珞珈山。在一代又一代武大人的苦心经营、不懈努力下,武汉大学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既有钟灵毓秀的学府气象,更有令人称羡的风物之美,一直是一处蕴含诗情画意、寄托无数梦想的“物外桃源”,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

慧眼拾遗珠

武汉大学珞珈校园由李四光和众多科学家共同择址规划而成。1928年8月,国民政府任命李四光为筹建中的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在林学家叶雅各的建议下,李四光骑着毛驴、带着干粮,在当时的武昌郊区东湖、落驾山一带反复勘探,最终慧眼拾遗珠。

从武汉大学留存的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照片上,不难发现那时的珞珈山和东湖水距城市甚远,没有风景名胜,没有聚居村落,是一方遗世独立的空山淡水。在武汉大学1929年的校园规划图上,清晰可见狮子山、笔架山、火石山、小龟山、侧船山、半边山等等山体,如今风物变迁,能够叫出对应山名的人已不多了。

1929年5月,国立武汉大学新任校长王世杰认为:“武汉市处九省之中央,等于是中国的芝加哥大都市。应当办一所有6个学院——文、法、理、工、农、医,规模宏大的大学。”他把“巨大的新校舍”作为办好武汉大学的第一个条件,特邀请当时的省政府全体委员察看珞珈山校址,一致认为该处有三大优点:一是风景优美,二是不占耕地,三是便于启发文化。

  武汉大学珞珈新校园甫一亮相,就引得时人“眼前一亮”乃至“精神一振”,胡适曾经说过:“校址之佳,计划之大,风景之胜,均可谓全国高校所无。人们说他们是‘平地起楼台’;其实是披荆榛,拓荒野,化荒郊为学府,其毅力真可佩服。看这种建设,使我们精神一振,使我们感觉中国事尚可为。

诗人巧改名

珞珈山原名落驾山,相传战国时楚王御驾曾在此山落脚,故得名“落驾”。《江夏县志》中记载此山还有逻迦山的别名。

1928-1929年,留美归来的闻一多受聘国立武汉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虽然在武大任教时间不足两年,但闻一多先生却给武汉大学带来两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一方面他给武汉大学设计了两款隽永、典雅的校徽,一方面他以诗人的才情,将难登大雅之堂的“落驾”改为洋溢着灵动之气的“珞珈”,为新校园平添一份诗情画意。珞,石头坚硬之意;珈,指的是古代楚国贵族妇女的美丽首饰。“珞珈”与“落驾”二字谐音,寓意筚路蓝缕、开启山林的艰难和武汉大学美好未来的期许。从此,“珞珈”或 “珞珈山”常用来指代武汉大学,得以闻声于海内外。如今,在武大樱顶的闻一多塑像线条简练、风骨犹存,时时启发着于此间驻足的学子们的灵感和才情。

2000年,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武汉大学,“珞珈”又有了新的诠释。“”“”之“”旁,三横一竖,代表合校前完全独立的四所大学,她们由“”自为阵到“”为一体,字面之意凸显并承载四校合并这一史实,“珞珈”二字因而愈发富于传奇、彰显神韵,貌似闻一多先生于冥冥之中寓言了70年后武汉大学的发展之路。

嘉木葱茏处

据武汉大学相关历史文献记载,辟校之初东湖一带“多属童山濯濯、毫无林木点缀风景。自经本校勘定为新校址后,即于春天遍植林木”。首任校长王世杰亲自带领师生从东厂口步行至珞珈山造林,半年植树50万株,寄希望“今春在该处树木,明春即能在该处树人也”。 

当年农学院院长叶雅各亲自规划校园物种、组织种植,同时发动全校师生员工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栽种树木30多种,另有花果树木30多种,造林面积近2000亩。学校先后从美国、英国、日本等地引进800余种木本及草本植物,并从四川、安徽、江西、云南、贵州等地大量引进种苗,在一切可以绿化的道路网和荒山隙地进行种植,开辟了植物园。

1946年,叶雅各等将四川乐山收集的植物用竹排顺江而下运回珞珈山,在叶雅各的带领下封山补植,不仅使树木尽快得到复苏,而且树木质量得到提高。

先贤的努力荫及后学。有人说:“大学不仅是大楼、大师之谓也,还有大树之谓也”。今天的珞珈校园,因着山势地貌形成了若干成片各具特色丰富的植物群落,一方面种子植物种类齐全、数量众多;另一方面珍稀濒危植物、古树名木比例大,素有“全国树木园”之誉。水杉、池杉、杜仲、落叶松、雪松、香樟、银杏等名贵树种举目可见。而建校之初,由先贤所手植的银杏、香樟等犹风姿绰约、迎风摇曳,无声诉说当年树木树人之盛景。

上个世纪80年代,武汉大学就规划建设了樱园、梅园、桂园、枫园等植物专类园,充分利用植物形态特征、色彩变化,创造了季相变化显著的植物景观。

1983年,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专门为武汉大学题词:“珞珈之山,东湖之水;山高水长,流风甚美”。著名女作家苏雪林在武汉大学执教近20年,她在《我的教书生活》一文中尝言:“武大是国立,校规严肃,誉满东南,时珞珈新校舍即将建成,出色湖光,映带生色,在那个世外桃源生活几时,也是值得”。诗人李少军校友后来谈到武大校园发出“我们就生活在风景之中”之喟叹。

2012年2月,由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汪小凡、黄双全历时五年编著的《珞珈山植物原色图谱》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图文并茂地罗列了700余种武汉大学校园内的植物,纵然如此,仍然不能囊括尽珞珈山植物的“家底”。2013年,武汉大学120周年校庆前夕,武汉市人民政府慨然捐赠一方“汉林”(音同“翰林”),为美丽校园再添佳话。

如今,珞珈山下,建筑典雅,嘉木葱茏,湖光山色,鸟语花香,秀美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人文底蕴构成珞珈生机盎然之大美画卷,成为无数学子心中理想的读书之所在,不枉“珞珈书乡”之美名。

 

(稿件来源:《楚天都市报》2014年7月25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