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先锋】萧致治:满目青山夕照明

26.06.2016  20:28

通讯员:周翠云、杜霄

他的事迹被收入《教育部部属高校、直属单位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和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事迹选编》,他获得首届感动荆楚“十大杰出老人”称号,他是武汉大学最年长的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书记……

今年是萧致治教授退休后的第24个年头,87岁的他刚刚卸任历史学院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书记。作为我国知名的中国近代史专家,萧致治善其身、续星火、济天下,将钻研学术、支部建设和育人奉献进行得有声有色。

 

 

善其身,钻研学术

累计出版著作11种,共计908.3万字;发表学术文章120篇,共计101.3万字;参加各种学术会议65次……退休24年来,萧致治秉承一贯的学术追求,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孜孜不倦,笔耕不辍。

他专注于鸦片战争史研究,使武汉大学成为我国鸦片战争史研究屈指可数的重镇之一。1996年12月,萧致治主编的《鸦片战争史》(上、下册)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4章661千字,历时4年完成,先后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国家图书提名奖和华东地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一等奖。

他致力于黄兴研究,使武汉大学成为全国黄兴研究的中心。退休后,他先后发表了《黄兴家世及其早年研究》《论民国初年黄兴的基本政治倾向》《论黄兴的建国主张》《论黄兴的民族平等联合主张》等多篇论文。此外,他参与主编的《林则徐全集》获全国优秀古籍整理图书一等奖和国家图书提名奖。

开创历史研究的崭新局面,使历史研究成果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出路就在于端正立场,为人民写历史、写人民的历史。惟有如此,历史学科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大显身手、有所作为。”在《为人民写历史写人民的历史》一文中,萧致治如是说。

这篇文章刊登在2015年8月3日的《人民日报》理论版。作为一名中共党员,萧致治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十分注重分析研究历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促进作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宣传改革开放政策,参与廉政理论建设,以一名历史学者的视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续星火,做好支书

除了坚持自身政治理论学习,萧致治作为历史学院退休教职工党支部书记,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活动,关心党的发展和支部建设。

一定要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以身作则,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奋斗终身。”萧致治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座谈会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会上勉励青年党员。他分享自己60多年工作和治学经历中的几个片段,老一辈共产党人忠诚于党、服务人民、严于修身、严于律己的品格与风骨展露无遗。

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参观学习辛亥革命纪念馆、辛亥革命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萧致治十分关心离退休老同志的思想进步,组织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学习活动。他与老同志保持密切联系,掌握近况,征求意见,及时反馈给学院和离退休工作处。

萧书记经常为我们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时时处处为我们着想,热心为民、认真细致,是难得的好支书。”不少老同志如是说。

每逢学校有重要精神或重大举措,萧致治都会第一时间传达给大家。他还根据老同志的特点和需求,定期开展各类文娱活动,组织学习科学养生知识,增强大家的保健意识。学院有关负责人说,“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老同志的文化生活,也为学院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济天下,育人奉献

一日师,终生师。退休后,萧致治仍钟爱教育事业,不遗余力扶掖后学——

他主动参与中国近代史课程建设,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带领年轻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开展学术研究;指导多名研究生学位论文,先后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作过十多场学术报告,参与多所高校多名研究生的论文指导、评审和答辩工作;多次应邀为学院举办讲座、开设党课等,积极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献计献策。

学院青年教师提起萧致治,纷纷竖起大拇指,“萧老师为了学院发展尽心尽力,对我们年轻老师更是关爱有加,每次向他请教他都耐心解答,使我们受益颇多。

此外,萧致治还十分关心残疾人事业,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倾力奉献社会。自1988年中国残疾人组织诞生以来,他先后担任中国残联、湖北省残联和武汉市残联主席团委员、湖北省残联评议委员会主任、武昌区残联副主席,同时担任武汉市残联和武昌区残联亲友会主席,为发展残疾人事业和保障残疾人权益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还是“开发邵阳建设家乡”武汉顾问组组长、鸦片战争博物馆高级历史顾问、林则徐基金会理事、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多次获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

岁月不居,时光荏苒,千变万化之中,不变的却是他终如一的赤诚之心和古道热肠。前路未可期,只待正道行。

(供图:历史学院   编辑:付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