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资讯快递

26.04.2016  12:32

三道防线拦截污染

——璀璨的金饰背后,可能是不可逆转的污染,周大福投入3000万元

   湖北日报讯 记者卢平川 汪洋 通讯员胡沛 颜超

   汉产周大福黄金首饰,源源不断发往世界各地。

   黄金首饰生产属电镀行业,废水中含有重金属,是否达标排放?19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黄陂区临空产业园的周大福武汉生产基地。

   生产废水中有重金属

   位于厂房二楼的黄金加工车间,一件件黄金首饰新鲜出炉,工人们忙着打磨、上色。

   技术员柳毅介绍,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加入“王水”,将固态金片溶解成液态,然后电铸成各种造型。

   所谓“王水”,是浓盐酸和浓硝酸按3∶1体积比组成的混合物,腐蚀性非常强。尽管“王水”盛放在反应缸内,并不排放,但在半成品、成品清洗过程中,可能随件“”进废水里。

   一起“”走的,还有电铸中所需的银、镍等重金属。若不处理直接排放,会污染土壤,后期修复代价巨大。

   周大福武汉珠宝文化产业园总投资50亿元人民币,分三期建设,将成为周大福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该项目2014年9月一期建成投产,包括4座大型厂房、1座生产试验中心等,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

   三道防线拦截污染

   在车间一楼,安装有大型罐体设备,对生产废水进行化解、沉淀。柳毅说,这是第一道防线,重在拦截重金属污染。

   10时,该车间排放口在线监测显示:总银、总镍含量均为零。

   4座厂房的一楼,都建有污水预处理站。废水处理合格后,紧接着进入第二道防线——厂区综合废水处理站,“这里主要吸纳悬浮颗粒,降低氨氮含量,中和酸碱度,去除水体异味。”柳毅说。

   11时,该处理站排放口实时监测显示:COD177.2,氨氮16.52,PH值7,远远低于各指标排放限值。

   综合废水处理站是一座两层的小楼。在一楼漏斗形出口下方,有7个蛇皮袋,里面装着块状污泥。大部分污染物都包裹在泥块里,将集中运走。

   经过处理的废水,通过市政管网排入盘龙城污水处理厂再次处理,这是第三道防线。

   随行的黄陂区环保局环评科科长王凤霞介绍,经监测,周大福生产废水已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3000万元对未来负责

   周大福在全国各地均有布局,武汉产业园环保主管周庆华此前在顺德工作,他表示,跟顺德基地相比,武汉基地环保标准更高,投入资金更多,仅一期项目中环保设施投入就接近3000万元。

   这么多钱用在环保上,企业心疼不?“有过纠结,但这是硬约束,不搞不行。”周大福高层如此表态。

   新项目上马,先过环评关。不同的工序会产生不同的污染,环评报告提出了各种处理办法,“只有配足了设备上足了人手,才处理得彻底、干净,这既是对企业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周庆华说。

   黄金加工过程中,一般采用氰化物作为浸出液提取黄金。但氰化物有剧毒,处理不当,会随废水排出,破坏很大。据周庆华介绍,为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已投产的生产线摒弃氰化物提取工艺。

中华鲟放流长江仅三成能入海

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任重道远

   湖北日报讯(记者唐宜贵)昨天10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与三峡集团副总经理张诚启动放流按钮,两尾身长1米左右的子二代中华鲟从宜昌江岸胭脂园专用水池,欢快地奔向长江,紧接着2018尾中华鲟尾随其后汇入滔滔江水。

   简短的放流仪式,寄托着从沿江各省市赶到放流现场的800多名人士美好的期待。但张诚的心情比较复杂,他说,不知此次放流的2020尾有多少能游进大海。

   张诚透露,追踪的数据显示,去年三峡集团在此放流的3005尾中华鲟,最终抵达长江入海口水域的仅有约1050尾。他说,这一数据足见中华鲟回家路之艰险,保护中华鲟、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任重道远。

   鱼类生物学家曹文宣院士说,长江江水污染、河道挖砂、非法捕捞等,都对中华鲟等鱼类生存构成极大威胁。为此,他从2006年开始呼吁,要对长江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采取连续10年休鱼的措施,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

   中华鲟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因其自身的珍贵价值,被人们誉为“水中大熊猫”。中华鲟出生在长江,生活在大海,雌性生长16年后,从大海洄游至长江中游宜昌水域产卵繁殖。前年追踪发现,有60条中华鲟洄游到宜昌葛洲坝水域产卵。中华鲟研究所水生态研究室副主任姜伟说,这60条中华鲟到底是此前放流后洄游的,还是自然生长的,不得而知。

   据介绍,1982年开始,我国对中华鲟进行人工科学繁殖,34年来,三峡集团已投入2亿多元专项经费研究保护,放流逾550万尾,其中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华鲟1.7万多尾,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发挥了关键作用。但追踪鱼类生存的关键技术未能突破,一直未能对中华鲟放流后的生存和洄游情况完全掌握。本次放流前,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经过科研攻关,用弹射技术和卫星定位技术有机结合,首次在6尾中华鲟体表悬挂卫星标记,标记利用自动熔断技术,分别在放流后70天、90天、120天和150天后自动脱落,浮出水面,链接卫星并发回洄游路径水温、盐度及轨迹信息,科研人员将据此数据,获取中华鲟海洋生活环境及近海活动方位,掌握中华鲟放流群体在长江的洄游运动规律和海洋生活史,以揭示洄游鱼类习性与环境的相关性,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昨日的放流是第58次增殖放流,最长的1.8米40多公斤。

   当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中科院等国内外机构的专家参与放流。

蔡甸:产城融合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依托良好资源禀赋 借助独一无二平台

   湖北日报讯(记者梁相斌、廖君、李劲峰)近年来,武汉蔡甸区依托良好的山水生态资源禀赋,借助全国独一无二的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平台,探索绿色崛起新路径,不仅实现了各项经济指标的大幅提升,老百姓也从单纯依靠农业吃饭,转向生态农业和旅游发展,收入逐年提高。

   近日,由珠海格力集团投资50亿元的“格力智能装备产业园”,在武汉蔡甸经济开发区开建。这个规划占地1500亩、预计2018年投产的产业园,将主要从事工业机器人、智能自动化设备、高端数控机床、精密模具、大型商用空调、空调压缩机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也被业内视为格力集团向工业机器人领域进军的标志。

   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说,蔡甸区是一个工业基础稍显薄弱的新城区。选址如果只考虑市场环境、硬件配套等“硬指标”,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或离武汉市中心更近的区域更有吸引力,“但企业的重大战略布局更看重软件”。

   企业家看重的软件,既有政府服务环境,更重视区位与生态。作为“高山流水遇知音”故乡的蔡甸区,区域内湖泊湿地遍布,生态环境优美,被视为武汉城区生态环境“后花园”。

   2014年3月,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落户蔡甸。作为首个由中国与法国高层确定建设的生态示范城市建设项目,将充分利用国际先进的生态、环保、节能技术,努力建成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示范新城,使之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标杆。

   蔡甸区区委书记刘子清说,蔡甸地处长江、汉江交汇的‘金三角’地带,是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建设中法合作之城、低碳示范之城、产业创新之城和生态宜居之城是蔡甸的长远规划蓝图,也是50万蔡甸人民寄予的历史使命。

   破解“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如何协调互动难题?蔡甸区一方面大力建设环保型工业园区,对零散工业点进行归并,新引进工业企业全部进园区,推动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和产业集聚发展;另一方面优化空间布局,对约占全区国土总面积四分之一的优质生态空间限制开发,严守生态底线。

   蔡甸区首先明确发展的红线,宁可忍痛淘汰落后产能GDP,也要确保污染防治“红线”不能松。原国有企业化肥厂、水泥厂等10多家“城中厂”全部关停,29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被依法关转,30多家实心粘土砖厂、300多家采石场企业关停,使蔡甸告别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传统经济发展景象。“即便招商引资竞争再激烈,只要有污染的企业与产业我们一律不引进,这已形成全区经济工作中的一条铁律。”中法生态城负责招商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蔡甸区通过落实严格的土地预审、环境评价、节能评估审查等审批条件,对27个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建设项目予以了否决,将25家涉及重金属污染、化工行业的企业拒之门外,涉及投资近10亿元。

   武汉市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蔡甸区主要污染物排放不断下降,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完善。森林覆盖率达26.5%,绿地面积超过25万平方米,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主要湖泊河流水质全部达到功能区划要求,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多年位居武汉第一。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