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资讯快递

24.10.2014  10:38


极危水禽青头潜鸭现身龙感湖 全世界仅存500只左右

   湖北日报讯(记者刘自贤、通讯员潘胜东)21日,在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人员发现34只青头潜鸭。

   青头潜鸭为迁徙性鸟类,每年秋季于10月中旬开始迁往南方,迁徙时集成10余只或数十只小群低空飞行,有时与凤头潜鸭或其他潜鸭混群栖息,善潜水和游泳,性胆怯,翅膀强而有力,能很快在地上行走,受惊时能立刻从水面冲起。

   由于过度狩猎和繁殖、越冬湿地被破坏等原因,该鸟类已变得很稀少,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1994年评为易危,2008年评为濒危,2013年升为极危。据最新的《世界水鸟种群估计》显示,全世界种群数量仅有500只左右。

   此次监测除首次发现了青头潜鸭外,还发现了种群数量较为稀少的白眼潜鸭和红头潜鸭。

野生种群面临消失之痛——探访中华鲟最后的产卵场

 

图为:葛洲坝下中华鲟最后的产卵场。

 

图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繁殖的第一代人工中华鲟已有上百斤重。

  湖北日报讯 记者杨麟

   2013年,在地球上存活了1.4亿年的中华鲟没有监测到自然繁殖。这一消息,对数量急剧衰减的野生中华鲟种群来说,无疑雪上加霜。为拯救“水中国宝”中华鲟,17日下午,长江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水生所等十余家中华鲟保护机构专家,在汉紧急商讨中华鲟保护对策。

   每年11月是中华鲟产卵季节,专家期盼今年中华鲟能够恢复自然产卵。21日至23日,记者赴宜昌,实地踏访葛洲坝下中华鲟最后的产卵场。

   产卵场的忧患

   21日下午4时,葛洲坝下,西坝岸边,70岁的杨师傅正在垂钓,鱼篓是空的。

   老人面前的2公里江段就是中华鲟最后的产卵场,葛洲坝截流后,每年11月,无法返回上游金沙江水域产卵的中华鲟都会洄游至此,在江底产卵。

   杨师傅说:“我打小就在这里钓鱼,儿时常看见数百斤的中华鲟,2001年以前还见到受伤的中华鲟,此后就再没有看到。

   中华鲟保护区管理处副处长易贤超说,“以前我们还常接到渔民报告中华鲟受伤的消息,现在连这样的消息也没有了。

   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杨元金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中华鲟野生种群的数量还有数千头,如今推测只有数百头。

   这最后的产卵场也并不宁静。记者看到,产卵场江段不仅有船舶通航,渔船捕捞,葛洲坝坝下的江心洲上更有一道长900米、高52米的隔流堤,正好建在中华鲟产卵场上,而正在建设的庙嘴长江大桥,就建在采卵场的入口处。

   易贤超介绍,由于经济发展需要,2008年5月,中华鲟保护区从80公里江段缩小为50公里,核心区被缩小为葛洲坝坝下20公里长的江段。目前产卵场主要被压缩在葛洲坝、庙嘴长江大桥和隔流堤之间。

   马上就进入中华鲟繁殖期,杨元金带着研究人员早早赶到产卵场,就在上周,他们监测到一条返回产卵场繁殖的中华鲟,还有两个疑似信号。

   杨元金说,虽然产卵场的环境状况堪忧,但2012年,他们监测到中华鲟一年里有两次产卵,就在去年,也监测到数十头中华鲟返回产卵场,只是未繁殖。

   人工繁殖保种

   就在中华鲟野生种群衰减,命运堪忧的同时,在宜昌市夷陵区的一个江心岛上,一个人工繁殖中华鲟种群正在不断壮大。

   走进中华鲟研究所养殖“车间”,只见一个个圆形大池子里,一条条数百斤的大鱼在水中游,犹如“水中潜艇”,它们不仅形体巨大,而且数量多达上百条。这是上世纪90年代末,人工繁殖的第一代中华鲟。

   在中华鲟子二代孵化车间,记者还看到成千上万的鱼苗不断地破卵而出,甩着透明的小尾巴,健壮欢快地游动着。

   杨元金说:“我们目前已经基本掌握了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具有了中华鲟持续多代繁育能力,这意味着可以在人工条件下,为中华鲟保种。

   实现长江生态养护

   虽然人工繁殖保种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杨元金坦言,人工繁殖并不能取代中华鲟自然种群,只是物种保护的无奈之举,最终的目标还是要实现中华鲟自然种群的发展壮大。

   为此,从1995年起,中华鲟研究所开始往长江放流人工繁殖中华鲟幼鱼,补充野生种群数量,但效果并不明显。在长江口监测估算,人工放流的鱼仅占资源总量的大约5%,而目前也未明确监测到放流的中华鲟返回产卵。

   多年研究保护中华鲟的长江水产所研究员危起伟也认为,衡量一个物种稳定与否,最重要的还是看野生种群的状态。如果野生种群灭绝了,即使这些养在池子里的大鱼再多,它们还是人们心中生活在大海、每年返回长江繁殖的中华鲟吗?

   危起伟向农业部等部门建议,尽快实施长江全面禁渔,以减少中华鲟亲本的误捕,实现长江的生态养护。

   ——尽快开展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及栖息地修复、重建研究工作;尽快开展长江上游梯级电站的联合调度方案,以恢复和创造适宜中华鲟生存的水文条件,特别是自然繁殖条件。

    ——在长江中下游选择合适的“夹江”或故道,建立中华鲟野化驯养基地,增强中华鲟的野外生存能力。扩大中华鲟人工保种的种群基数,增加人工繁殖苗种的遗传多样性。

让乡愁变成现实的诗意——蔡甸后官湖绿道建设纪实

 

图为:图为自行车爱好者在后官湖绿道栈桥上骑行。(视界网 黄浩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卢平川 成熔兴通讯员王文贵 李飞

   如今,蔡甸后官湖绿道已成为湖北的一张名片:国际环中国自行车赛、全国公开水域游泳锦标赛等大型活动在这里频频举办;

   不少武汉市民爱上了这块“风水宝地”,每逢节假日,成千上万人邀亲聚友、携儿带女,来这里休闲锻炼,享受野趣。

   蔡甸区在武汉市经济发展并不靠前,面对极大的发展压力,该区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间取得平衡,守住这一泓绿水、一片青山和一份乡愁?

   明珠险成私人后花园

   蔡甸是“汉江古道、知音故里”,山水资源丰富,史称“三山六水一分田”。

   其中,后官湖是该区最为闪亮的“明珠”之一,总面积34平方公里,在全市166个湖泊中排名第四。

   因坐拥300平方公里水系、4万余亩森林,水质又常年保持在三类以上,后官湖一直被称为武汉西部的“绿心”。

   但从2009年起,这里却成为房地产商关注的焦点,十余家房企沿湖聚集开发,大量湖岸线被圈成私家庭院。同时,湖面上部分农民围网养殖,整船整船的有机肥被倒入湖中,水质堪忧。

   为保护湖泊、修复生态,2012年,蔡甸区委区政府决定沿后官湖畔修建一条110公里的绿道。

   此举却遭遇来自沿湖农民、环湖房地产企业和业主,以及部分政府官员们的多重“不理解”:

   沿湖农民觉得地被征了,生活无着,守着好山好水自己却没有一分钱收益;

   房企们不愿意让出已经圈占的湖岸线,业主们则担心绿道建设会破坏小区的环境和安全;

   部分官员则认为,绿道建设只见投入不见产出,耽误了经济发展,对于经济不发达的蔡甸而言,生态建设还是件奢侈品,“建绿道相当于把几亿元投资丢进了水里”。

   美好生态让多方得利

   面对重重阻力,蔡甸区委书记谢宗孝态度坚决,同时提出,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多方共赢,共同推着生态项目往前走。

   反对者中,态度最为激烈的是沿湖房地产商和小区业主。

   香港和记黄埔“观湖园”A区地块,按绿道建设要求将红线后退50米,需让出37.5亩土地,至少损失3750万元。“千年美丽”小区业主,一听说绿道要将房子与湖泊隔开,还可能带来噪音、安全隐患,更是强烈反对、一度上访,令绿道建设搁浅了近4个月。

   为了说服他们,蔡甸区在2个月内建成8公里绿道示范段,并邀请房地产项目负责人、业主代表实地参观。谢宗孝到现场劝解:“绿道只会让你们的环境变得更好,让你们的项目更有人气!

   最终,楼盘负责人与业主代表被说服,同意将围墙后退。

   2012年10月,后官湖10公里绿道示范段开通。“紧邻武汉首条郊野绿道”,被写进和记黄埔楼盘广告词,其房价随即每平方米上涨数百元。

   为解决失地农民安置和巨大的资金缺口,蔡甸区成立区级生态发展集团,专为区内生态项目建设进行融资。

   作为绿道建设者,蔡甸区生态发展集团尝试将农户承包地按面积折算为资金,记账入股,农民每年从绿道建成后的收益中分红、取息,这既缓解了征地资金压力,又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多方得利”的格局让后官湖绿道一路前行,目前已建成部分已有44公里,到今年底,全部110公里绿道就将全线贯通。

武汉首批国V排放公交上线

   湖北日报讯(记者成熔兴、通讯员李俐)22日,武汉首批26台达到国V排放标准的公交车驶上汉口街头。

   据介绍,这批天然气公交车由武汉扬子江客车公司生产,武汉汽车轮渡公司率先采购,在公交621、622路上运行。

   这批公交车长10.5米,设置31个座位,不仅采用了全新发动机,还新增了发动机热管理系统,能有效避免发动机高温,更加安全。

   据了解,武汉市公交车排放标准均达到国Ⅲ标准以上,部分车辆达到国IV标准。专家介绍,从国Ⅱ到国Ⅲ,车辆氮氧化物排放量将减少近一半,而从国Ⅲ到国V,氮氧排放量又将减少约60%。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