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资讯快递

26.09.2014  11:16


我省立法规定生态公益林不得流转

    湖北日报讯(记者翟兴波、通讯员朱博)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25日表决通过《湖北省森林资源流转条例》,条例明确规定生态公益林不得流转,自今年12月1日起施行。

   根据条例,生态公益林是指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状况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者服务为主要利用方向和目的,并按照有关规定划定为生态公益林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条例规定,生态公益林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流转以及权属不清的森林资源不得流转。同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与管理,在生态公益林所在区域设立标牌,标明四至边界、面积、林权权利人、管护责任人、保护管理责任和要求、监管单位、监督举报电话等内容。

   此外,条例还规定,依法允许流转的森林资源,流入方不得从事开矿、采石、采砂、取土等毁林行为,违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限期补种毁林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林木,并处毁坏林木价值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逾期不补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依法确定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代为补种,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打造山水森林城 建设宜居新襄阳

——襄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实

 

图为: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君正(中)在春季植树造林现场参加义务植树

 

图为:襄阳市长别必雄(右一)代表市委、市政府接受“国家森林城市”奖牌

 

图为:“森林人骑行队”在岘山绿道上宣传创森知识

 

图为:城里人家

 

图为:襄阳全景

 

图为:今年春季植树造林现场

   湖北日报讯 “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襄阳,汉水中游一颗璀璨的明珠。一座襄阳城,半部中国史,这个有着28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今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一座以汽车工业为主的城市。近年来,该市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民生林业产业示范区”等称号。

   面对荣誉,近600万襄阳人没有裹足不前,反而快马加鞭,以“山水森林城,宜居新襄阳”为主题,在近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始了创建森林城市的新征程。2012年12月,该市被授予“湖北省森林城市”称号,今年9月,她摘取“国家森林城市”桂冠。襄阳的创森经验作为典型正在全国推广。襄阳,续写着新的光荣与梦想!

   创森

   把襄阳环境建设得更美好

   2011年4月,省委、省政府在“一主两副”襄阳办公会上提出了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的战略定位。襄阳市委、市政府认为,“四个襄阳”中“绿色襄阳”是灵魂,这年10月襄阳提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把创森工作作为建设“绿色襄阳”的基础工程和具体实践。“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实施创建工作来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通过环境的改善来提升人的素质和城市品质,推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把襄阳的环境建设得更加美好。”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君正说。

   市长别必雄要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以支撑性工程项目为重点,努力扩大森林总量,提升质量,切实抓好造林绿化工作,努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该市高屋建瓴,委托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襄阳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构建“一城、两带、三网、四区、七廊”的生态建设格局,着力将襄阳打造成绿色、宜居、和谐、文明的森林城市。为此,制定了“创森三年行动计划”,拟定了99个创森支撑性项目,分年度制定项目推进路线图,为襄阳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年来,围绕这一目标,襄阳打响了一个又一个绿色战役。

   播绿

   城区乡村一体化推进

   来到襄阳城,“推窗见绿、出门赏景、抬头望山、举足亲水”,一个山水森林城的雏形渐显。

   该市林业局长余涛介绍,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43.8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2平方米,已形成乔木、灌木、草坪、鲜花多层次结合,绿化与美化相融合的较完备的城市绿色网络。

   丽江泊林小区,各种树木花草遍布,小区植物随着季节变换,色彩与形态交相辉映,可谓“远近皆青翠,朝暮浮幽香”。

   为城区撑起绿阴,该市依护城河建设文荟园,栽植乔灌木2.9万株,绿化面积5.5万平方米,绿化率达85%,成为市民日常休闲的重要场所之一。类似的还有滨江大道、诸葛亮广场、老龙堤公园、南湖广场、西门桥绿地等,市民尽享绿色福利。“拆墙透绿”使机关单位绿化与道路绿化融为一体。去年4月底,随着铁十一局家属院920多米实体围墙拆除,该市区“拆墙透绿”任务全面“结零”。这次行动拆除291处31600米实体围墙,新增城市绿景18万平方米。

   2012年以来,该市政府将每年新增城市绿地100万平方米作为年度十件实事之一,全市累计新增城市绿地360多万平方米,市区西、南、东三面环绕的隆中山、岘山、鹿门山已建成60多平方公里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市区还先后新建紫贞公园、长门遗址公园、临汉门公园和月亮湾湿地公园及10多处街头绿地。全市拥有公园9个,广场、游园43个,街头绿地100余处,基本实现了市民出门500米见绿的目标。

   去年完工的绿道岘山段让市民品尝到“人在绿中行”的乐趣。该市整个绿道网规划1000多公里,预计明年建成,将串起全市的山水、田园和历史人文景观,向城市社区和村庄延伸。

   “绿色示范乡村”建设同样是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该市已完成了60个“绿色示范乡村”建设。

   襄城区隆中办事处花木店村,一排排红叶石楠整齐地种植在道路两旁,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几乎每户居民的房前屋后,都种满了香樟、白杨等树种。四组村民赵德英说:“现在我们村里的绿化比城里还好。绿化好,住着舒服,心情也好。”村党支部书记郭重宪介绍,全村每年在环境绿化方面投入资金不少于30万元,现有森林面积3500亩,绿化覆盖率45%左右。去年3月该村在道路两侧栽植白杨树2000余株,今年全村在荒山、河坡上新植各类树木5万株。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绿色示范乡村”。

   改革

   放活林权促发展

   9月18日,鄂西北林权交易中心获建设银行襄阳市分行授信35亿元,为广大林企、林农的发展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助力襄阳林业快速发展。

   襄阳市鄂西北林权交易中心是华中地区第一家以林业为龙头,以农、林、牧、渔为主导的综合性服务平台,集产权、产品、产业的交易、评估、公证、保险、拍卖、担保、贷款于一身。该中心今年5月成立以来,已建立苗木基地2000余亩,收储林地20余万亩,发放惠农贷款1亿多元,办理林权交易200余宗,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100余宗。

   2009年底,襄阳纳入林改范围的1124万亩集体林地完成了主体改革后,就积极推进配套改革。创森活动成为林业改革创新的切入点。全市建立了鄂西北林权交易中心等4个要素市场,成立森林资产评估机构6个,流转林地6.81万宗,流转面积189万亩;建设各类村级林业经济合作组织119个,合作经营面积148万亩。通过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大大提高了林地集约化经营水平,带动全市苗木花卉、木材加工、森林旅游、产业基地、生态文化等产业快速发展,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创森活动同样创新了资金投入方式,完善了资金运行机制。在农村,该市实行“农民供土地、业主出资金、双方共管护、收益两分成”的造林模式;在城市,该市以土地换森林,以森林引资本,以资金促绿化。该市林业局副局长李德明介绍,开展创森活动,政府直接投入每年在10亿元以上,此外,主要是大型企业和造林大户投入。对生态修复工程,政府实行以奖代补政策,3年投入6个亿。政府资金投入产生撬动效应,吸引了社会资本输入,加快了城乡绿化的步伐。

   据统计,三年来全市投入建设资金120多亿元。

   增绿

   路边、渠边、田边全覆盖

   今年春季,该市开展绿满襄阳行动,美化境内骨干道路,建设生态景观廊道,奏出了一曲绿色乐章。

   谷城县石花镇,316国道两边绿化带各拓宽到3米,刚栽下的树苗随目光一直延伸到尽头。高的是香樟、红叶石楠,矮的是柏树,中间的是冬青,层次分明。绿化带由镇政府统一规划,栽种树苗请专业苗木公司操办,包设计、包栽种、包成活。

   316国道改道经过老河口市南部新城区,变得宽阔笔直。该道路绿化带5.7公里,植树2.1万棵。北段以多色彩、多季相、多树种、多形态兼顾游园功能的“万年春景”为主题,体现原生态自然风光;中段以“垂柳依依”为主题,栽种百米宽、2公里长的垂柳林。

   枣阳市兴隆镇优良河地段,316国道两边的“部门共建林”扑面而来。数排青翠的红叶石楠中,巨石上镌刻总工会的“职工林”,对面是妇联的“巾帼林”,再往前行则是“青年林”、“城建林”、“移动林”、“交通林”、“政法林”……

   316国道绿化是襄阳落实“绿满荆楚行动”的一个缩影。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干一年,实现骨干道路绿化全覆盖,建成集“生态、景观、休闲、旅游”多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廊道。仅今年春季,全市突击完成骨干道路绿化1297公里,占应绿化里程1244公里的104%,栽植苗木160万株,实现了绿化全覆盖。

   据统计,该市围绕3条铁路、2条高速、2条国道、15条省道和99条县道,沿路建设了全长3345公里的绿色廊道,道路绿化率达90%。围绕以“一江两河两渠”为主的全市66条主要河渠两侧建设防护林带,形成了林水结合的城市生态系统,水岸林木绿化率达85%。围绕370万亩农田建立了防护林网,营造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农田林网建设景观。

   襄阳市以骨干道路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绿满襄阳”行动的作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省林业厅的充分肯定,其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跨越

   林业产业三级跳

   襄阳在加快生态林业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确立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理念,提出打造“千亿级林业产业”发展目标,制定“三年倍增计划”,突出发展森林食品、木材深加工、茶叶、玫瑰、木本油料、苗木花卉、森林旅游、生物质能源、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利用和林下经济十大林业产业。

   该市依托中华紫薇园、华中绿谷、樊城万亩苗木花卉产业园和各类中心(骨干)苗圃,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鄂西北毗邻地区最大的苗木花木基地。

   枣阳市以建设“中国玫瑰产业与文化示范市”为平台,以倪氏国际玫瑰公司为龙头,建设10万亩有机玫瑰种植园、560亩深加工产业园和1600亩文化园,打造集研发、种植、加工、销售、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玫瑰循环产业链,努力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有机玫瑰种植园和研发基地。

   发展林业企业,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谷城县以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湖北正全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公司牵头成立谷城油茶协会,对会员承诺不拒收、高出市场价收购油茶果,促进了全县油茶基地建设。大量荒山变成了高效油茶林,山绿了,农民的口袋也富了。企业在获得了充足的原材料的同时,油茶种植户年均每亩增收500元以上。去年,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授予谷城县“中国油茶产业示范县”称号。

   建设林业产业园区是加快发展林业产业的重要举措。目前,该市已建立三个林业产业园,即老河口森林食品科技产业园、南漳林产品加工科技产业园、宜城食用菌科技产业园,入驻企业30家,去年实现总产值71.77亿元。

   实施五大林业产业发展战略是襄阳加快发展林业产业的又一重大举措。该市抓“大基地”,围绕林业龙头企业,发展木本油料林、生物质能源林、速生丰产林、高效经济林等林业产业基地400万亩;抓“大招商”,全市成功引进林业建设项目42个,合同投资174.1亿元,已经到位资金20多亿元。抓“大龙头”,全市发展林业产业化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36家;抓“大园区”,相继建立3个省级林业科技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和5个地方林业特色产业园;抓“大旅游”,整合森林旅游资源,打造林业生态旅游品牌,重点办好襄阳兰花节、枣阳玫瑰节、老河口梨花节,去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8亿元。

   三年来,该市林业总产值实现“三级跳”,分别达到174亿元、267亿元和374亿元,产值占全省林业总产值的1/4,直接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310元,达到兴林与富民的有机统一。去年4月,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授予该市“中国民生林业产业示范区”称号。

   绿色名片

   中国红嘴相思鸟之乡

   红嘴相思鸟是省级重点保护鸟类,在襄阳种群数量大,栖息环境好,各县市均有分布。这种鸟颜色亮眼,羽衣华丽,姿态优美,鸣声悦耳,深受人们喜爱。相传雌雄伴侣一旦配对后就形影不离,卿卿我我,一生相爱相守,是公认的“十大爱情鸟”之一。2010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襄阳“中国红嘴相思鸟之乡”称号。

   中国鸳鸯之乡

    襄阳下辖的南漳县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近7年来,鸳鸯种群数量年年增加,2012年境内越冬的鸳鸯达到10200多只,成为我国鸳鸯重要的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今年2月底,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南漳“中国鸳鸯之乡”称号。

中国紫薇之乡

   襄阳是紫薇的发祥地,下辖保康县11个乡镇均有分布,面积达到2万亩,约55万株,其中300年以上的有5万株。一棵树龄1500年左右的紫薇,主干胸径超过1.5米,被誉为“紫薇之王”。2013年,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授予保康“中国紫薇之乡”称号。紫薇又名满堂红,象征富贵吉祥,是襄阳的市花。

   中国玫瑰产业与文化示范市

   襄阳下辖的枣阳市自然条件适宜玫瑰种植。倪氏国际玫瑰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50亿元从事玫瑰产业综合开发,计划种植20万亩玫瑰基地,规划兴建1600亩玫瑰文化园区。目前已种植玫瑰5万亩,玫瑰文化园区玫瑰广场、百花园、玫瑰研究所、玫瑰展示厅及一批休闲度假设施已基本建成。今年,国家林业局向枣阳颁发了“中国玫瑰产业与文化示范市”牌匾。

神农故里绿之歌——随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实

 

图为:随州市委书记刘晓鸣(左三)陪同省林业厅负责人视察基地

 

图为:随州市长郄英才(前排中间)代表市委、市政府在2014中国城市森 图为:林建设座谈会上接受“国家森林城市”奖牌

 

图为:炎帝陵里树木葱绿

 

图为:城区景观

 

图为:桃花源中

 

图为:大洪山千年银杏王

 

图为:绿色屏障

 

图为:一城秋色

   湖北日报讯 随州,神农故里、编钟之乡,孕育了灿烂的农耕文明和深厚的礼乐文化。“先祖给我们留下了这片美丽的土地和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继承好、发展好。”随州市委书记刘晓鸣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上满怀深情地说。近年来,该市以“神农故里,森林随州”为主题,气势磅礴、浓抹重彩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2011年底荣膺湖北省森林城市称号,去年4月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在去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随州荣登全国城市生态竞争力指数排名榜第四。今年9月她又摘取了生态文明建设最高桂冠——“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生态立市 建设全新随州

   金秋时节,徜徉在2公里长的白云湖绿化带下,置身于乔木、灌木和花草垒起的“立交林”中,但见水清岸绿,天空一尘不染,滨水高楼大厦映照其中,美景赏心悦目,让人流连忘返。

   这个昔日长满芦苇的荒滩,已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乐园。这一精心打造的“一河两岸”风光带,最近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这是随州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一个范例。

   2006年环白云湖一河两岸绿化风光带开始建设,2007年,位于市中心占地17万平方米的神农公园对广大市民开放,2009年,随城山城市森林公园开建,2010年,文化公园动工……

   2011年,该市发出强劲号召,再用三年时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品牌和名片,而且是对一个区域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刘晓鸣说。市里成立“创森”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其它常委任副组长,25个市直部门、5个县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随城山位于城区中心位置,为建造一个健康的“绿肺”,随城山森林公园应运而生。市林业局对其进行了合理规划与改造,逐步加大景观绿化,提档升级。目前林相改造工程已经完成,林分从单一的绿色针叶林向多彩的景观阔叶林转变,实现了森林色彩化,生物多样性逐渐丰富,各种珍稀野鸟成群结队而来。公园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推进,有望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

   主城区全方位实施立体绿化、房顶绿化和垂直绿化,结合旧城改造,建设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以及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在纵横交错的河川上,在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沿线,一排排、一列列白杨树随之伸向远方。

   三年来随州直接投入森林城市建设资金48亿元,以城镇绿化为点,以路网、水网、田网为线,以桐柏山、大洪山、中华山绿化屏障为面,重点实施城市森林建设工程、城市生态保护圈建设工程、绿色家园建设工程等十大主体工程,该市宜居宜旅宜业的城市发展环境和全市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如今的随州,已经形成了以城乡一体为统筹、以市域河流为主轴、以山体为屏障、以历史文化为特色,“山、水、绿、文”四脉合一的绿化网络。森林覆盖率达到51.52%,市民出门500米即可步入休闲绿地。古老的随州焕发出灵动秀美、生机盎然的风采。

   护绿增绿 打造秀美山川

  “ 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来到随州,无论是城区郊区,无论是农村原野,都是苍翠欲滴,满目皆绿。

   随州地处鄂豫两省交会地带,大洪市脉、中华山脉、桐柏山脉形成了其独特的气候环境,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更适宜花草树木生长,炎帝神农氏在此“植五谷,尝百草”,我国农耕文明发源于此,绝非偶然。

   绿色作为当地最大的禀赋资源,一定要好好呵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封山封死封三年”。2012年9月18日,随州出台政府令,决定从当年10月15日起,封山育林,期限三年。在全市辖区这样做,我省还是首次。

   伴随这一政策的是开展林地占用、木材采伐、割松脂专项清理整顿和“楚天绿剑”、“楚天剑兰”等专项行动。

   全市森林采伐限额为33万立方米,而实际批准的额度仅为省核定的1/3,838万亩山场得到了休养生息,自然复苏。“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生态”。大洪山林场场长李成武,这个“林二代”二十年如一日,带领林场干部职工守护着7.7万亩山林,被人社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该市古树名木众多,林业部门调查摸底,对1.8万株名贵古树一一登记造册,落实管护责任。同时建设银杏、兰花种类自然保护区(小区)、地质公园13处,建立了30处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林业科普基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科普基地,免费对市民开放。

   着眼于青山长绿,更着眼于荒山披绿。去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又开始了城乡绿化三年攻坚行动,提出在2015年之前消灭6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1.5%。

   该市绿化委下通知,要求全市党员干部带头建百亩义务植树基地。市县区及直属单位要建立不少于100亩的义务植树基地,每个党员干部义务植树不少于20株,每个适龄公民不少于10株。组织部、机关工委和林业局检查验收,一年一通报,三年算总账。

   种树的事关系着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各单位不用督促,绝大多数完成得极为出色。

   与此同时,市创森领导小组发布《致市民的一封信》,号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争做绿色建设者、绿色保卫者和绿色传播者。“随州一片绿,有我一份力”成为大家共同的心声。全民参与,风生水响。据统计,去年该市完成植树造林20多万亩,同时飞播造林2.5万亩。

   家有梧桐树,引来凤凰栖。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珍稀鸟类繁衍生息的天堂。去年6月,省观鸟协会会员、曾都区北郊办事处六草屋村农民陈小强在白云湖中一下子发现了几十只中华秋沙鸭,还首次观察到弯嘴滨鹬这种大江大河才能见到的鸟类,在高城镇他又发现了灰脸鹰的繁殖地。中华秋沙鸭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称为“鸟类中的大熊猫”。“这种鸟很‘挑剔’,对水质、环境要求特别高。”陈小强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不光是在城区栽树,还要到乡村、荒山上植绿,城乡一体化绿化,才能实现创建目的,才能让随州绿起来。”市长郄英才多次指出。据了解,未来十年,该市将投资100.2亿元,实施兴绿计划,以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以兴林惠民、兴林利民、兴林富民为发展理念,着力打造神农故里特色生态文化体系。

   资本上山 发掘绿色财富

  “前30年砍树,后30年种树”,湖北丰年农业开发公司总经理徐道恒自嘲完成了一个“轮回”。

   淅河镇徐道恒、徐道明兄弟俩以前拿着斧头砍树,创立了兄弟家具公司。如今,他们拿起锄头栽树,流转了独山、大铁山、府君山、幸福村四个村荒山秃岭2.6万亩50年,种植油茶、核桃,套种中药材等近3千万株,建立木本油料基地,投资近亿元。

   据徐道恒介绍,丰年农业公司在林下套种中药材当年就有了收益。公司的目标是今年建成国家级木本油料示范基地3万亩,初级产品5千万元、深加工产品过亿元的绿色企业,安排860人就业。“资本上山”成为随州热门产业话题。一大批企业和大户通过林地流转而成为新的“林场主”,近两年投向林业基地建设的投资累计达到3.34亿元。统计显示,去年全市流转林地26万亩,农民从中获得经营转让费16亿元,山场雇请农民从事劳务33万人次,支付工资1980万元。与此同时,催生出600多个业主投资林业基地建设,亩均投入超过800元,业主造林占总造林面积95%。2000多个新型林场经营着全市近1/3的林地。资本上山盘活林地资产,林地增值促成林业崛起。昔日的穷山恶水变身为青山绿水,青山绿水孕育出永不枯竭的财富。“全市最大的资源禀赋就在林业,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也在林业。”分管林业多年的市委副书记彭明方说。

   香菇是是随州龙头林产品。1978年,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杨新美来到三里岗镇杨家棚村,传授椴木香菇种植技术,点燃了该市食用菌产业的星星之火。1996年,该市开始全面普及袋料香菇。2001年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产品远销日韩欧美等地。2008年,以裕国、三友等公司为龙头的企业采取基地加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产业规模,牢牢占据了中国香菇出口第一的地位,70%的当地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成立仅仅三年的湖北炎帝农业科技公司,去年就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公司采用工厂化恒温栽培金针菇、杏鲍菇,一年四季全天候生产。难能可贵的是公司只用45%到50%的栎树叶、树枝作原料,其它则采用玉米蕊、油糠等废弃物替代,对林业的消耗不大,并将剩余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探索出了一条资源节约型发展之路。

   据了解,香菇发展40年来,随州椴栎木林由原来的200多万亩,上升到330万亩,作为香菇原材料的椴栎木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得到了增加。

   随州市政府安排资金扶持木本油料等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如今,全市千亩以上的基地达到112个。古银杏果、覆盆子酒、山茶油等深加工产品成功推向市场,并获得国际森林博览会金奖。

   良好的生态环境引爆了生态旅游业。到随州拜始祖、听编钟、赏美景的游客去年达到1400万人次,旅游收入85亿元。

   去年全市林业社会总产值达到109.65亿元,进入全省五个市州林业产值过百亿“俱乐部”。林业在农民致富中的比例由过去的30%左右提高到60%。“绿色致富为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撑”,随州市副市长冯茂东说。

   绿色名片

   中国兰花之乡

   随州兰花资源丰富,目前已经发现有121个品种,数量在2亿株以上,被中外兰商誉为继日本和韩国之后第三大兰花产地,2009年3月被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兰花之乡”称号。兰花被该市评定为“市花”。今年第24届中国兰博会上,参展兰花评选出5个大奖,产自随州的有2个。

   中国古银杏之乡

   随州市洛阳镇拥有千年以上的银杏树308株,百岁以上的17000多株,定植银杏树510多万株,成为全国四大古银杏群落之首。永兴村被称为千年银杏谷。洛阳镇年产银杏叶2000多吨、银杏果5000多吨,被誉为“中国银杏之乡”。2010年,“随州古银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成为一块响当当的招牌。

   中国香菇之乡

   全市90%的乡镇、30%的农户,近30万人从事食用菌相关产业。随州食用菌产品85%以上外销,其中约30%出口,出口创汇占总产值一半以上。经过30多年的发展,该市已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基地、全国食用菌十大生产基地之一,拥有全国十大食用菌加工出口龙头企业三家。如今,当地企业向科技创新要效益,不再以消耗林木为代价,“废物”利用,稻草、麦秆、谷壳、玉米秸等草蔓藤萝,都可以用作原料,种植香菇,而且质量上乘,味道鲜美,闯出了一条领先所有同行的新路。

   中国蜂胶之乡

   蜂胶是蜜蜂将其从植物芽孢或树干上采集的树脂混入上腭腺、蜡腺的分泌物加工而制成的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胶状固体物,是蜜蜂用于维持整个群体健康的有效物质。一个5万至6万只的蜂群一年只能生产蜂胶70-110克,被誉为“紫色黄金”。蜂胶具有抗菌、消炎、止痒、抗氧化、增强免疫、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等多种功能,现已成为各国科学研究的热点,并成为新兴的保健品倍受推崇。湖北随州鸿发蜂产品有限公司1995年研发成功蜂胶口服液,获卫生部首批蜂胶类保健食品批号,曾参与起草蜂胶行业标准。如今该企业蜂胶产量占全国70%。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省水利厅隆重表彰10名“我身边的好党员”
(厅宣传中心 张强)新中国70华诞之际,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