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在湖北率先整县推行土地村组内部流转

12.10.2015  09:41

  沙洋在全省率先整县推行土地村组内部流转、按户连片集中耕种模式,农民种田成本显著下降,土地流转溢价大幅攀升——

  “插花田”消失的背后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杨富春 通讯员 王家平 何长青

  “连片耕种真叫好,泾渭分明没计较;田好管来水好调,机械作业效率高。”金秋,行走沙洋,这句顺口溜随处可以听到。

  何谓按户连片耕种?即农户在土地二轮延包基础上,通过村民小组内部承包权互换等办法,让土地连成一片。“它有效解决了承包土地分散化、碎片化问题,为规模经营奠定基础。”沙洋县县长谢继先说。

  这项始于去年4月的土地经营制度创新,如今已在沙洋全县铺开。至9月底,沙洋县连片面积84.14万亩,总体连片率已达89.53%。

  创新为沙洋农村带来了什么?国庆前夕,记者对此进行踏访。

  收割费每亩降了20元

  细雨蒙蒙,后港镇黎桥村田间的油菜已绽出嫩芽。

  黎桥村有耕地4856亩,分为5304个田块,每块田不足1亩,最小的田块仅2分。420个种植户,每户都有“插花田”。“我种10亩田,分成11片。每逢抗旱,拖着水泵到处跑,浇遍水得六七天。”9组村民郑州说,现在11块田通过置换,集中在一片,早上放水,晚上“收口”就行了。“一亩田连成片,灌一次水,电费仅需50元。若分成三块插花田,电费至少150元。”村支书张代军说,连成一片后,收割机大小田一起作业,每亩费用能从120元降到100元。

  今年5月,黎桥村启动按户连片耕种,以堰塘为中心,调整田块,保证每户有一处水源,并对其有管护责任,连片率已达91%。村里平整部分田垄,新修机耕道后,还新增了155亩耕地。

  连片耕种,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率。在沙洋农村,七旬老人种田很常见。张代军说,拿油菜来说,利用机械直播,老两口能种10亩田,以亩产380斤、每斤1.65元算,每亩收入627元,去掉成本,也有300多元利润。

  无奈中的创新之举

  承包经营土地“零、散、乱”,曾让毛李镇三坪村人叫苦。

  三坪村属丘陵岗地,处于漳河水库三干渠渠系末梢,水源条件差,农户田块远的相隔千米,同一片区的农户用水时间不一,纠纷不断。“全村2070亩地,每年绝收的占20%至30%。”村支书杜龙兵说。

  第二轮延包开始,全村230户农户全部签订土地置换协议。村里挨家挨户征求意见,收集关于面积划分、水源灌溉等意见1000多条,同时村里建成机耕道59条,解决水和电的问题。

  2002年,三坪村开始丈量土地,将每块地面积编辑成册,通过抓阄的方式确定地块,然后核发证件,确权到户。归并集中后,田块实现“田成片、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用水用电集约,费用大减,以前的“旱包子”,种起了对水源要求很高的再生稻,每亩收入由1200元增至2000元。

  “农户间流转土地经营权,既不违背政策也不影响各方利益。”沙洋县副县长杨宏银说:它破解了两个矛盾,即农地分散化不适应青壮年农民减少的实际,农地碎片化不利于机械化操作的问题。

  借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这一全省规定动作,沙洋在全省开先河整县推行土地按户连片耕种这个“自选”动作。

  沙洋对整县推进按户连片耕种进行界定:在落实集体土地所有权,稳定家庭承包权的前提下,以灌溉水源为基本依据,由村委会主导,尊重农户意愿,通过村民小组内部的经营权流转、承包地重分和承包权互换这三种方式,使农户耕种的土地连成一片,最多不超过两片且“不插花”,在每户耕种土地面积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农户对土地规模的最大经营。

  亩均流转价涨300元

  按户连片耕种推行后,收到了不少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前塝田地势高,排水好,是一类田;冲田排水不畅,属二类田;坡岗地旱地,属三类田。塝田大家抢,冲田没人要。“冲田连片后,农户挖通沟渠,搞稻虾连作,成了抢手田;坡岗地,搞起花卉苗木,也成香饽饽。”官垱镇鄂塚村支书严永中说,连片后,农户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大增。“全县130万亩稻田,80万亩可用于稻虾连作,亩均收入达2000元,高出单纯种水稻的一倍。”沙洋县水产局局长吴敬华说,按户连片耕种,推进了这一高效种植养殖模式。“按户连片耕种赋予了土地流转新的目标取向。”杨宏银说,连片耕种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单位面积上的农户数量,新型经营主体大规模流转土地时,交易成本降低,土地流转大幅溢价。“土地连片后,吸引不少成功人士回乡,有流转460亩土地种植牡丹的,有流转300亩土地搞稻虾连作的,土地流转价格也迅速攀升到800元/亩。”李市镇刘淌村支书李永国说。

  据沙洋县农村经营管理局调查,沙洋农村连片的土地流转价格平均已达到700元/亩,比过去提高了300元。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