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四百万”特色产业 打造绿色崛起示范县

25.12.2014  17:43

  2014年,竹溪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带动下,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市场牵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基地发展,以基地发展促农民增收”的基本思路,紧紧围绕“充分发挥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好绿色崛起示范县”的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号召全县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努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力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一、产业基地发展和建设情况

   1、“四百万”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聚集效益初步显现 。目前,全县已形成了茶叶、中药材、核桃、优质畜禽、魔芋、贡米、蔬菜、烟叶等八大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基地总规模达72万亩(其中:市委市政府“四个百万”工程基地面积52万亩),已见效投产面积达50万亩。   茶叶产业有规模。截止目前全县茶叶基地面积25.5万亩,全县310个村中94%的村种植茶叶,50%的村茶叶规模达200亩,1000亩以上的茶叶专业村达64个。2014年计划新建2万亩,截止目前已实际完成2万亩(主要分布在汇湾、县河镇、新洲等乡镇)。   药材产业有基础。县内有各类药材175科1316种,天然储量在10万吨以上,常年储量在7000吨以上,全县规模种植药材面积18.5万亩,品种主要有杜仲、黄连、黄柏、天麻、柴胡、川乌、党参、玄参、丹参、板蓝根、冬花等。2014年计划新建4万亩,目前实际已完成3.5万亩(主要分布在蒋家堰、鄂坪、泉溪等乡镇)。

  核桃产业有潜力。核桃为世界四大干果之一,据资料统计,仅我国国内消费对核桃产品的需求量每年将增长10~20%。再加上饮料、罐头、核桃仁加工销售等,核桃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发展核桃市场前景极为乐观。目前竹溪县已有核桃面积15万亩,2014年计划新建核桃基地2万亩,目前实际已完成2万亩(主要分布在蒋家堰、新洲、泉溪等乡镇,其它乡镇均有大面积核桃种植)。

  畜牧产业有劲头。全县现有万头猪场2个,畜禽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800余个,郧巴黄牛、良种波尔山羊、太湖母猪等一批新型健康规模养殖小区正逐步形成。目前全县山羊养殖达14万只,2014年计划发展1万只,目前实际已完成8500只(主要分布在中峰、泉、丰溪等乡镇)。   蔬菜产业有市场。蔬菜产业已由简单的“提蓝小卖”式种植向现代高效生产转变,以青海蔬菜专业合社为主种植的以色列水果黄瓜、樱桃蕃茄、太空南瓜、泰国豆角、韩国萝卜等20多种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年亩产量达6000公斤,蔬菜产品进驻县内各大超市、批发市场。每年我县稳定保持了水坪、县河等地的特色葱姜蒜基地1万亩,全县优质蔬菜逾14万亩。   魔芋产业有潜力。全县魔芋生产基地已达7.8万余亩,占十堰总面积的75%以上;鲜芋产量6.22万吨,种植户3.5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50%。初步形成了以泉溪、天宝等南部乡镇为主的魔芋基地种植生产区,以蒋家堰、中峰、工业园区为主的产品收购、原料(芋角、精粉)加工、产品交易、市场流通于一体的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区。   有机贡米、烟叶、油茶等特色产业基地也呈逐年递增趋势稳步发展。    2、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全县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市级12家)。其中: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已于2012年晋升为全市唯一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5月份,全县15家规模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已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7.08亿元;规模以下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完成3.45亿元,预计上半年可完成14.53亿元,完成50%。

  近期,农业局又积极引导3家企业申报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全县龙头企业阵容将进一步强大。以龙王垭、梅子贡等为首的茶叶加工企业年实现茶叶产量1500万斤,并开发了一系列的精品绿茶、有机乌龙茶、茶微粉、红茶等系列产品。全县初步形成了以华驰、创艺为主的甾体类激素原料加工体系;以云浩药业为主的中药材加工体系;以龙王垭、梅子贡为代表,以有机绿茶、乌龙茶、茶食品、茶微粉、茶多酚生产开发为主的茶叶加工体系;以顺溪豆制品、高山食品为代表,以有机贡米、果汁原浆、即食饮品、保健食品、豆制品、山野菜等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体系;以魔芋酒、魔芋面条、魔芋豆腐乳、魔芋精粉为主的魔芋精深加工体系;以蚕丝、缫丝、织绸加工为主的蚕丝配套加工体系。

   3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品牌开发成效明显。 全县形成了以人福、华驰、云浩、创艺、华康公司等为龙头的中药材产业链;以龙王垭、梅子贡等为龙头的茶叶产业链;以兴科、星成、益盛园等为龙头的畜禽养殖产业链;以益友、三元米业公司等为龙头的贡米产业链;以科马协力、月亮神公司等为龙头的魔芋加工产业链;以顺溪、青海无公害蔬菜合作社等为龙头的蔬菜加工种植产业链。以竹溪贡米、龙王垭龙峰茶/箭茶、梅子贡绿茶/乌龙茶、云峰绿茶、天翔蚕丝被、顺溪腐乳、双竹魔芋面条、高山食品等竹溪品牌为代表,先后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省名牌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及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食品出口企业销售认证等荣誉称号。目前,全县已获省级著名商标6个,国家地标产品2个,省级知名品牌8个,12家农业龙头企业获ISO质量体系认证,16家企业(包括农业专业合作社)的25个农产品分获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业“三品”认证面积已达到22.5万亩。

   4 、产品营销成功对接,合作组织规模扩大。 近年来,竹溪县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思路,积极参加涉外展销和商贸对接活动,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通过成功举办鄂渝陕特色产业建设现场会、“竹色溪下绿”大型商务对接活动,组织龙头企业参加武汉农博会等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了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助推竹溪特色农产品进军大超市、对接大市场。同时通过开辟和扩大茶叶、医药制品等销售渠道,使竹溪的优质农产品成功推向海外、走出国门。同时,全县已鼓励、支持、兴建了茶叶、魔芋、药材、贡米、畜禽等专业协会和新型农民合作组织110家,平均每4个村就有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每个乡镇都有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主要作法

  一是建立政策导向机制。县委、县政府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工农对接统筹城乡发展的决定》、《关于推进工农对接加快建设四百万特色产业基地的决定》、《关于建设百亿元农特产品工业园的决定》等政策文件,对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品牌开发、科技服务、政策保障、激励机制予以明确规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建设。

  二是建立工作运行机制。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协会运作、品牌经营、稳步推进、分步实施”的运作方式,初期主要由政府组织引导,为特色产业建设提供平台和相应支持,按照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网罗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农产品重点龙头企业,组建各类产业协会,积极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市场风险,保护农民利益。2014年,竹溪计划利用国际农发基金会贷款项目960万元扶持湖北双竹、龙王垭等优势企业,指导建立订单农业,龙并没有企业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目前我县部分企业已建立特色产业基地18个,面积28万亩,签订订单4万余份,惠及农户3.8万户。

  三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县委、县政府成立竹溪县推进“四百万”产业基地建设委员会,由县委主要领导亲自任主任,下设若干工作组,由县级领导挂帅任组长,分工协作抓好推进工作。

  四是建立项目集聚机制。实行“项目集聚、资金捆绑、力量集中、各计其功”的办法,将项目、资金统筹用于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涉农项目及涉农资金统一调配管理使用办法》,明确涉农项目资金的统一调拨、管理、监督主体,根据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涉农项目资金投入渠道、使用主体、使用方向、持续投入年限等,发挥项目、资金集聚效应。2014年上半年全县集聚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发展特色产业。

  五是建立发展激励机制。加大产业建设特色乡镇、特色村、专业大户奖励力度,采取政策性补贴、财政扶贫贴息贷款、以奖代补、项目倾斜等办法,推进优势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增效益。2013全县用于产业发展的以奖代补资金达200多万元。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规模化经营水平偏低。 多数特色产业仍以小规模、农户分散式经营为主,集中连片少,集约化程度较低。

   (二)基础设施滞后。 受资金、技术、资源环境等因素制约,基地建设水平不高,配套设施不健全,标准化、优质化基地的面积小,大部分基地的水、电、路、渠、塘、灌溉等基础设施不配套。

   (三)农村劳力匮乏。 一方面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大多数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力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资源严重不足,“老人农业”、“妇女农业”的特征十分明显。 另一方面 农民素质、劳动技能低下,动植物病虫害防治、饲养配方、科学生产等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影响了特色产业发展。

   (四)资金瓶颈突出。 资金不足是影响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发展特色产业因一次性投入大,农产品收购时间集中,资金占用时间长、数额大、周转慢,生产、流通资金严重不足。

   (五)配套政策缺失。 由于核桃、药材等产业建设,省、市没有配套项目政策和资金,在引导发展、政策扶持上有难度。同时。这些产业基地需要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见效,在产业未见效之前,缺乏相应的补助政策,导致农户发展积极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