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城市:宜昌的责任担当

09.07.2014  12:53

  宜昌是一座承载着省域发展战略期望和使命的城市,她的发展需要担负省级责任,体现省域战略功能。把宜昌打造成为更富创造活力、更具竞争优势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构成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强支撑的重要一角,是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发展的核心任务。

  宜昌建成现代化特大城市目标的确立,体现了城市的责任担当和穿越时空的逐梦行动。宜昌作为一座正在发力追赶中的城市,需要以远见引领美好未来、以梦想激发创造潜能。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宜昌更需要看清前进的方向。

  一、宜昌做“”是战略抉择

  当中国经济全面进入调结构、转方式、打造升级版的“第二季”,同时也意味着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时代的来临。国内一些城市就此开始谋划“百年大计”,以期用“百年规划”引领未来发展。如“北京2049”、“武汉2049”纷纷出笼。这也是国际一流城市通行的作法。如芝加哥规划了“大芝加哥区域框架2040”、纽约制定了“纽约2030”,香港也规划了“香港2030”。从终点审视起点、以未来规范现在,从而使城市发展具有更加明确的目标和路径。

  建设“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的现代化特大城市,是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战略目标,已经成为宜昌市民的共同梦想。从发展机遇、区域战略定位和承担的功能分析,宜昌城市具有很强的做“”势能。目前最大的机遇是国家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宜昌处于长江上中游分界的重要节点上,长江“黄金机遇”,必将在宜昌产生出“黄金效应”。宜昌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宜荆荆”城市群的龙头,加之历来对鄂西、渝东的传统辐射范围存在,城市集聚扩散效应会加速释放。显然,宜昌城市的发展,是在更高层级上、更大区域内定位、要求和规划的,推进做“”,是宜昌顺势而为的战略抉择。

  “”须有适度的边界。划定宜昌城市做“”的边界线,需要对土地、环境、住房、交通、产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设定警戒红线。城市因人而兴、因人而盛,吸纳和集聚人口始终是宜昌城市做“”的核心战略问题。人口集聚与城市繁荣相伴随,是世界城市发展史的共同特征。人口集聚则经济繁荣,人口流出则经济衰退,是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广州在上世纪90年代人口超过武汉,同时经济总量实现对武汉的超越。美国底特律人口由180多万锐减到70万,迎来的是城市的破产。宜昌作为后发新兴城市,保持活力的源头是广泛而不断地吸纳各类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力资源。年轻人越多的城市更有活力、外来移民越多的城市更具创造力。城市不可能无限度地扩张人口,好的选择是有针对性地吸纳和引进,形成更合理的人口构成。

  “”须有完美的结构。我始终认为,“”是宜昌最好的一张名片。“”,即适宜、相宜,体现的是程度之美、协调之美,最本质的内涵是和谐之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描绘的就是这种意境。多一分则臃肿累赘,差一分则意犹未尽。宜昌历来就是“宜于昌盛”之地,不仅是指商业的繁荣,也包含人自身的繁衍。既宜居,又宜业;既滋养人,又成就人。世界城市文明发展到今天,有一个基本的共识:一座伟大的城市首先是宜居。一座被人愿意把家安下的城市,必然是好山好水、有情有味、大气大度的城市,在这里人们可以便利地成家、立业、成事,成就人生的价值,寻找到灵魂的归宿。“”须有优强的实力。有实力,城市才会有高品位,有好品质。“”不一定“”,中外城市发展史上,“大而虚”、“大而弱”的例证能举出很多。拼实力,首先是拼经济,但绝非拼传统的经济形态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传统经济的规模再大,也不具竞争优势;发展方式不转变,经济难有持续发展的动力,难以形成城市具体而可靠的实力。一个城市要做“”,必须聚集起紧随世界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科技人才、企业家队伍,打造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和产业集群。从这一角度讲,拼经济实质上是拼人才。宜昌做大做强,一定要弄清自身经济中的高端内容是什么,培育自己的优强企业和产业,并形成在这些产业领域的引领地位。

  二、城市因“”而迈向卓越

  城市要堪称卓越,必然极具个性化,具有不可复制的特征。著名城市规划专家萨斯基娅·萨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全球思想委员会联席主席)指出:“在当今世界中,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城市,城市的专业化差异比城市的排名位置更重要”。在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勇敢追梦过程中,需要不断深化对这个城市本质特征的认知,准确把握城市之魂,坚持差异化发展、错位发展,形成个性化的城市风格,突显城市的“特色之大”、“特别之大”、“特殊之大”。

  将特点铺展为特色。宜昌拥有2700多年的灿烂文明史,有“特点”的元素不胜枚举。需要在诸多特点中寻找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个案的、影响局部的特点并联整合,铺展开来,形成整个城市的主色调,使城市的特色得以彰显。我认为,宜昌城市的主色调,可能应该定位为绿色、生态。现代工业文明导致了人类社会两大深重危机:全球范围的生态危机、物质主义的精神危机。绿色、生态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核心关注。孔子说:“智者

  乐山、仁者乐水。”宜昌兼具山水之优,必然是智者、仁者向往之地。智者、仁者荟萃,昌盛指日可待。

  将特别升华为特级。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但能够被人记住、引起关注的并不多。相比之下,纽约和伦敦作为金融中心、巴黎作为时尚之都却熟知于全球。这就是“特别”与“特级”的区别所在。

  能够在奥运赛场角逐的都是一流高手,但被关注最多的永远只有金牌得主。这就是“第一效应”。城市形象的树立和推销,必须以最顶级的特级要素吸引眼球。这些顶级的要素,可能是区域性的、国家级的,而宜昌却拥有世界顶级的特色要素,那就是水电开发以及由此形成的关联系列文化遗存。这是上天赋予宜昌的特级资源,让宜昌以一个内陆城市之身,能够在世界城市之林中占据一个独属自己的山头,弥足珍贵。

  将特例幻化为特殊。每一个个体都是特例,这样的特例往往让人熟视无睹。特例只有幻化为特殊,才能吸引眼球、引起注目、惹人怜爱。宜昌有不少是“特例”且“特殊”的特质,如历史文化名人屈原和王昭君、全省唯有的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全国占人口比重最高的水库移民等等。挖掘这些“特殊”文化,融会于城市建设中,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彰显。

  三、强烈的敬畏之心助城市行稳致远

  新加坡城市规划之父刘太格曾说:“城市规划需由远及近”。由远及近,有助于将目标看得更长远、细节看得更清楚,避免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降低犯错的机率,体现的是一种敬畏之心。武汉市在规划“武汉2049”时,解决的三个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明确不能做什么,避免留下令人痛心疾首的遗憾。武汉市据此提出了城市发展的“十不”,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只有养成敬畏之心,才知道不应该做什么;也只有知道了不应该做什么,才能明确更应该做什么。

  敬畏历史。一座城市的历史,必然是辉煌与劫难、崛起与沉沦、成功与失败相互交织的。无论盛衰成败、是非荣辱,都是客观的历史记忆,都是城市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后世之人应该深怀敬畏,正视并善待。世界城市发展史表明,城市发展几乎不具有容错性,不允许犯方向性和重大错误。对于城市决策者和实施者来说,要求我们尽量不要犯方向性的错误,减少一般性错误;避免走错路,尽可能少走弯路,从而在城市发展史上书写这一代人所能创造的一段美好记录。

  敬畏文化。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符号,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失去文化根脉传承的城市,就似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移,找不到归宿。没有优秀文化支撑的城市,充其量只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必然是平庸的城市。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往往遗存于街巷之中。萨斯基娅·萨森曾说:“如果想了解一个城市,就要从它的大街小巷里开始”。要努力保护好宜昌记载城市沧桑的街巷,传承城市文化的精髓,孕育独特的城市精神。

  敬畏自然。敬畏自然,才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维护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恩格斯曾指出: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英国为治理泰晤士河的污染,先后耗时120年,耗资600多亿美元。日本为治理好琵琶湖,花了40年时间,耗资200多亿美元。后发城市化的地方,完全有可能避免历史上别人犯过的错误。大自然赋予了宜昌山水城市特色,这是上苍的偏爱,一定要把生态空间留给未来,让绿色福利惠子孙后代。

  敬畏百姓。城市的出现,与金属工具、文字产生一起,并列为文明时代到来的标志。城市作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众是城市建设的真正主人和最终评判者,城市发展必须以满足和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世界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是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因而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应是关怀人、陶冶人的”。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宜昌建设特大城市,人的发展是根本目标,经济增长、城市扩张,一切终将以服务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

  【专家档案】

  覃道明,1966年11月出生于长阳,土家族,博士、研究员。先后担任宜昌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宜昌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和宜昌市委副秘书长;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宜昌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

  长期从事政策研究咨询、农村改革发展与社会治理、区域经济等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调研报告300余篇,出版著作多部,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