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山南

17.08.2014  03:05

编者按:

  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根据安排,湖北省对口支援山南。自那一天起,荆楚儿女的爱,飞到了神圣的雪域高原。20年来,湖北省先后选派7批共321名援藏干部和18批5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远赴山南,与山南地区各族同胞一起共同努力,为促进山南的民族团结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2013年8月,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在会见湖北省党政代表团时肯定地指出:湖北省援藏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对口援助西藏的前列。

  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山南地区,湖北援藏干部无私奉献、可歌可泣的民族情怀,广受社会关注的湖北援藏模式历历在目。

   

  华新水泥落户山南,开创了由“输血”变“造血”的产业援藏新模式

 

来自武汉协和医院的杨林医生(右二),正在给患者会诊

 

援藏干部和技术人员在指导农民种植高原大棚蔬菜

 

  

小拉珍在武汉接受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恢复健康

     

  乃东县,山南地委、行署所在地,记者乍到时,三个亲切感受!

  收到人生中第一个由藏族同胞亲手赠送的哈达;惊喜的看到了高原上正在盛开的油菜花;惊讶地发现,在海拔近3600米的雅砻剧院广场上,各个年龄层次的群众穿着不同的民族服装,开心地跳着广场舞,这让人绝对能感受到一片民族团结进步的繁荣景象,一点也不夸张。

  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犹如一对孪生兄弟,相辅相成。山南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张永泽告诉记者,2013年,山南地区完成生产总值86.61亿元,是对口援藏前1994年的17.89倍,财政收入7.93亿元,是1994年的52.87倍,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99元,是1994年的7.86倍。湖北的对口支援,助推了山南的腾飞。

  由“输血”变“造血”的产业援藏

  将内地企业优势与山南资源优势相结合,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是湖北援藏工作最成功的一笔。

  索朗格桑,自2005年就在华新水泥西藏公司工作,最初是一名巡检工,今天他已经当上了车间主任,月收入过万元。他告诉记者,公司藏族员工占到三分之二,他们都是产业援藏的直接受益者。

  2004年,华新水泥股份公司克服重重困难落户山南,成为迄今为止单体投资最大的援藏经贸项目。2009年,华新水泥西藏公司扩建生产线,形成年产水泥120万吨的产能。2013年,该公司创工业总产值32亿元,利税总额跻身西藏工业企业三甲。为山南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解决就业岗位800余个。

  值得称赞的是,该公司走在环境保护的前列。通过了国家环保部的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认证,成为国内第一批通过此项认证的企业之一。

  华新项目的成功运作,开创了援藏工作由单一“输血”转变为“造血”的典范。“华新模式”也随之成为全国援藏工作的一句口头禅,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

  随着湖北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投资1.32亿元,建成年产10万吨矿泉水生产线,稻花香集团投资5000万元在加查县兴建西藏文成酒业等等,一批批湖北知名企业落户山南投资兴业,将为当地提供税收数亿元,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

  “我们通过创新援藏理念,由有限援藏向无限援藏的转变,为山南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与支持,产业援藏已成为湖北援藏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湖北省援藏办副主任贺廷虎说。

  “派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智力援藏

  在山南地区人民医院,来自武汉协和医院的杨林医生顾不上理睬记者,他正在给一位车祸伤者会诊。院长班巴告诉记者,“自从援藏医生来了后,脑外、骨科的病人不用走出山南就可以得到有效治疗,援藏医生们传帮带,为我们培养出了一批优秀学生。”

  卓玛次仁是加查县人民医院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医生。“李桂芬医生,是我尊敬的好老师,也是我最亲爱的好姐姐!”卓玛面带羞涩腼腆的对记者说。

  李桂芬是宜昌市第三医院儿科医生,今年初来到加查,聪明好学的卓玛次仁一直跟在她身边学习。“我来加查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把我的技术留在这里!”正在采访过程中,一名刚出生的婴儿因吸入性肺炎,出现呼吸窘迫紧急情况,卓玛次仁起身跟着李桂芬赶到病房,熟练地操作处理,婴儿转危为安,孩子家人紧锁的眉头绽开了。

  加查是山南地区较为偏远的一个县,援藏医生来了后,经常赴乡村进行普医宣传,并创设了儿科。其妇产科和外科水平更是得到了质的提高,结束了加查医院不能进行破宫产的历史。如今,每个月有30多个婴儿在该医院出生。一些患者来医院点名要找援藏医生看病。

  在琼结县采访时,县委宣传部干部伦珠泽仁津津乐道地向记者回忆着他在湖北上学时的情节。原来,小伙子是95级湖北荆州市第六中学西藏班的学生,也就是武汉西藏中学的前身。

  武汉西藏中学是全国首批内地西藏学校之一,被称赞为全国内地西藏班中最大、最美、最现代化的学校。连续6年,该校在全国高考中实现了零淘汰,一类本科上线率达到100%。得到西藏社会及家长们的高度认可。

  20年来,湖北省智力援藏坚持“派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接收山南地区在各领域选拔出的人才,来到湖北接受培训和学习,目前已为山南培养、培训各类人才近万人。

  从2014年开始,湖北省每年将安排山南地区选派的30名干部,2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50名专业技术人员,到省属相关部门挂职锻炼。每年安排7名山南地区在职干部到湖北省属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这一系列措施,将积极为山南培养打造一支永不走的人才队伍。

  无私奉献,继续发扬“老西藏精神”的干部援藏

  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

  山南地区行署副专员柯东海说,这是每一位援藏干部时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2010年,柯东海作为湖北第六批援藏干部任曲松县委书记。援藏的3年时间里,让一个经济排名靠后的贫困县跃居山南地区第二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6025元。在2012年中组部对援藏县委书记考核中,柯东海的优秀得票率是100%。因群众拥护、组织认可,2013年,柯东海任山南地区行署副专员,继续为山南人民服务。

  庄辉锦,2007年7月赴藏,任山南地区民宗局副局长,2010年7月,作为优秀援藏干部留任,转任山南地区行署副秘书长。援藏6年里,他缺氧不缺精神,经受住了各种恶劣环境的考验。作为湖北援藏项目组组长,他还协助总领队严格管理,制定了《干部管理制度》、《理论学习制度》、《湖北第六批援藏干部行为规范“八不准”》等制度。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这就是“老西藏精神”。采访期间,记者了解到一件令当地干部群众深感敬佩的“老西藏精神”。

  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措果村,海拔5373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行政村,高寒缺氧、条件极度艰苦。为解决群众实际困难,需要派干部前去驻村,湖北省第七批援藏干部王政道、朱华平率先表态。随后他们在措果村坚守半个月,圆满的完成工作任务。

  援藏干部,既是民族团结友好的使者,也是加强支援地与受援地交流融合的纽带,“学藏语、唱藏歌、学藏俗、交藏族朋友”是每一个援藏干部自发的想法。曲松县委常务副书记陈荷泉,自掏腰包结对子帮扶贫困家庭,从此,他有了一个藏族亲戚。

  湖北省按照“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选派政治强、作风硬、素质高的干部援藏,给山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发展思路,为山南各级领导班子注入了新的活力。第六批援藏干部周耕,积劳成疾,患上严重关节炎,却拄着拐杖深入调研,被当地群众称为“拐杖书记”。至今,当地干部群众仍对他念念不忘。

  乃东县委常务副书记、武汉第七批援藏工作队领队陈春晖告诉记者:“在武汉,援藏干部都是从各个单位精心挑选出来的,远离家乡和亲人,是带着一种无私奉献的民族情怀来西藏工作,而绝不是抱着‘镀金’的想法而来”。

  山南地委书记其美仁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湖北援藏干部:“政治坚定、作风优良,切实做到了为民、务实、清廉!”

  全方位、宽领域,立体式的社会化援藏

  在山南地区医院采访时,记者见到了三岁小女孩拉真,她来医院做定期复查。2012年,小拉真因先天性心脏病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做了手术。“拉真身体恢复得很好!一天要吃5顿饭,比以前更调皮了!”拉真的姨妈告诉记者。

  2012年3月,湖北省在西藏率先开展一百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救治和一百名西藏大学生就业安置工作,即“双百工程”。得到了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肯定,专门写信感谢湖北省委、省政府又为西藏人民群众办了一件实事。

  近年来,在实践中,湖北省逐渐探索出一条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援藏的新模式。积极动员机关、学校、医院、企业以及爱心人士开展援藏工作。先后成立了省建藏援藏工作联谊会、省建藏援藏协会、汉藏文化交流基地,为深化鄂藏两地的交流与融合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斯朗·丹增曲培是武汉“西藏中学”的首批毕业生,闻名武汉的“西藏印象”主题餐厅,就是这位康巴汉子一手创办的。全国首家汉藏文化交流基地就设在他这里。

  “作为西藏在内地的窗口,基地承担了汉藏交流的各项活动,既在内地宣传了西藏,让人们了解西藏,同时又不断的将内地的先进技术、管理模式、民间资金等向西藏输入。”斯朗·丹增曲培向记者介绍。

  说到社会化援藏,一定要提到全国民族团结的楷模、武汉大学退休教师杨昌林。他35年如一日,把自己的小家办成藏族学生的大家,为在武汉的藏族学生做好事、解难事。让远离家乡的藏族孩子感受到了关爱和温暖,被孩子们称为贴心的“武汉阿爸”。

  湖北省援藏办:援藏工作的四个“得益于”

  湖北省援藏办主任柳望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记者问到:“山南地委书记其美仁增曾经评价,湖北的援藏工作有‘四个最’,即,湖北省委、省政府最重视援藏工作,湖北援藏干部的素质最好,湖北的援藏项目质量最优,湖北的援藏工作效益最佳,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柳望春认为,湖北对于全国而言也是欠发达省份之一,援藏资金、项目远不如发达省份和沿海发达地区,援藏工作之所以走在前列,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

  “得益于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援藏工作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得益于各对口支援市以及省直各部门竭心尽力、精心帮扶,为援藏工作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得益于援藏干部牢记嘱托,不辱使命,为援藏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工作保障;得益于日益加深的山南和湖北人民的深厚友谊,为继续做好援藏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柳望春如是说。

  心声

  “远离的游子,伴着一曲古老而又悠扬的诗歌,踏上了人生不悔的征程;离别的伤感,已然如心,亲人的叮咛,情真意切,恩师的教诲,催人奋进!这是征战的号角,这是英雄的壮举……”。

  摘自援藏干部刘纲华创作的一首《远航的人》。或许,这也是所有援藏干部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