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烤模式”呼唤“制度清凉”

14.07.2015  12:32

  7月13日正式入伏,今年以来最大范围的高温便应景来袭,媒体上说,全国部分地区将进入“烧烤模式”。

  与常年相比,今年三伏天更长一些,足有40天。同时,气象部门表示,受厄尔尼诺影响,亚洲国家将会面临热浪“”验,中国北方地区有可能出现极端高温。这种种迹象表明,今年夏天天气注定“不太平”。

  “打败我的不是天真,是天真热”、“我和烤肉之间,只差一撮孜然”……关于高温的段子和调侃也在各种朋友圈、QQ空间广为流传。然而,现实中的高温酷热却并不幽默,而是会严重影响公众生产生活,危及生命健康。当高温热浪成为“全民公敌”,我们虽无法改变“烧烤模式”,但却可营造“制度清凉”。

  其一,落实高温福利。2012年起施行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赋予了劳动者高温津贴、高温停工、防暑降温饮料等一系列高温福利,不过从执行情况来看,不少企业防暑降温措施形同虚设,对此,各级劳动部门和工会组织必须加强劳动监管,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其二,改善工作环境。相比高温津贴,更重要的是改善工作环境,保障身心健康。尽管《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执行国家劳动标准,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相关部门应督促用人单位遵照执行,为劳动者尽可能提供一个凉爽舒适的工作环境。

  其三,提供纳凉服务。近年来,一些地方市民纷纷到地铁站纳凉,折射出公众对于公共纳凉服务的需求。提供公共纳凉服务是政府部门应尽义务,更有助于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将体育馆、图书馆、购物中心等公共场所,在不影响生产经营、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向公众免费开放,就是不错的方式。

  当然建立联动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高温预警不该只是气象部门的“独角戏”,各级政府更应制定预案,完善措施,从容不迫应对气象灾害,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张枫逸)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