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所中小学成安置点 千余教师放弃休假照顾转移村民

11.07.2016  01:15

蔡甸永安中心小学安置点的“临时学校”,陈苗老师为消泗乡转移的孩子们发放儿童读物 记者郭良朔 摄

昨日上午,蔡甸永安中心小学安置点,党员教师王娟为腿脚不便的老人送来饭菜 记者郭良朔 摄

记者陈晓彤 谯玲玲 实习生蔡梦颖 全雅伦 通讯员黄元珍 王宝霞 吴琪俊

6月30日起的持续强降雨,导致长江、汉江武汉段江水猛涨,举水、滠水、府澴河等中小河流洪水同时发生。新洲、蔡甸、黄陂、江夏等地,多处河堤漫水或民垸溃口,受灾村民被迫转移。恰逢暑假,全市63所中小学校成了主要安置点,共接纳转移群众1万多人。为安置好受灾群众,千余名教师放弃休假,主动返校悉心照料村民。

长江日报记者昨日走访新洲、蔡甸的3个学校安置点发现,许多教师为照顾转移群众,几天几夜都没合眼,大家任劳任怨,只为村民们吃好睡好,积攒信心重建家园。

40余位教师客串厨师

“让每一位乡亲们都吃饱饭”

7月2日零时,新洲区三店街中心小学副校长郭吉芳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住在隔壁的同事告诉她,河堤溃口,村民被送到学校,需要紧急安置。

郭吉芳急忙赶到学校,此时校内已转来许多村民。由于事发突然,不少人连衣服都来不及穿就逃了出来。郭吉芳马上和几位同事返回家中,将家里的衣物、被褥搬到学校。

在安置点,吃饭问题是重中之重。最高峰时期,原本只能容纳700个孩子就餐的学校食堂,要承担近2000名村民的餐饮。

为此,食堂搭起了流水席,不间断供应。男教师们力气大,负责清运垃圾、肩扛物资。女教师心细麻利,负责择菜洗菜。学校食堂原有十几位师傅,忙不过来,40多位教师临时客串起了厨师。

食堂门口的黑板上,每天都写着当日食谱。竹笋炒鸡蛋、土豆排骨汤、大白菜炒火腿肠……村民们无论何时来到食堂,都能吃到热乎的饭菜。对腿脚不方便的老人,有教师将饭菜送到他们手上。

“真不说假话,吃得比家里还好。”65岁的张婆婆表示,学校伙食很不错,寝室也都被教师们打扫得一尘不染,住着很舒服。

数学教师带老婆扫厕所

“厕所干净了,村民心里才舒服”

昨日中午,三店街中心小学一片宁静。村民们刚吃过午饭,陆续回宿舍午休。而在学校另一侧,56岁的数学教师李培尧正拿着扫帚和水桶清扫厕所。

记者看到,正午温度高达37℃,几分钟下来,他的额头渗出豆大的汗珠。

7月1日晚发生溃口险情后,李培尧的家同样被淹。得知学校成为临时安置点,他二话没说赶往学校,参与安置工作。

李培尧发现,近两千人住在学校,只有一个公共厕所。而学校从1日以来一直停水,厕所没水冲洗,脏乱不堪。他没有犹豫,拿起扫帚开始清扫。他还叫来妻子,帮忙打扫女厕所。

每天早上6时到校,一直做到傍晚6时,平均一小时就要大清洗一次。学校里没有自来水,他只能从近百米外的水井里一桶桶地挑。打扫一次厕所,需要40桶水。

每天,李培尧不是守在厕所前,就是在挑水去厕所的路上,被大家戏称为“厕所所长”。7日学校自来水恢复,厕所清扫工作轻松了很多,他便在空闲时帮忙搬运物资。

“厕所是非常重要的地方,这里干净了,村民们才过得舒服。更何况,近日温度升起来,不及时清理会滋生细菌蚊虫,危害健康。我从小干农活,不怕脏也不怕累,只要大家在这里住得好,就值了。”李培尧说。

早晚聊天进行心理疏导

“让大家有信心重建家园”

“他们刚来的时候,你能看到他们眼中的无助和恐惧。”三店街中心小学副书记陈建红回忆,最初几天,村民们从被洪水淹没的家中来到学校时,情绪特别不稳定。每到夜晚,有的村民会突然嚎啕大哭,或者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在聊天的过程中,教师们发现受灾村民的心结主要在两方面:一是目睹家园被破坏,心里受到强大的冲击;二是想到今后的重建,心理负担很重。

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学校校长徐红咏号召教师志愿者们深入寝室、深入食堂,帮助村民们重树信心。

每晚临睡前,教师们会每个房间挨个巡查,在关注村民们有没有被褥、蚊香等生活需求的同时,从聊天中观察他们的情绪。而在每天早上打扫寝室时,教师们也会和村民相互问候、拉拉家常。此外,徐红咏还邀请专业的心理团队到学校,为村民们进行心理辅导。

徐红咏说,心理辅导是特别有必要的,老师们每天无微不至的关怀、亲切温馨的话语,能潜移默化地引导村民们,让他们有信心重建家园、面对未来。

为16个孩子开设“阳光教室”

“稳住孩子就稳定了村民”

“小猫CAT CAT CAT CAT……”昨日早上9时,蔡甸区永安中心小学安置点的“阳光教室”里传来朗朗读书声,16名消泗转移村民的孩子正在上英语课。这批学生最小的3岁,最大的12岁。“阳光教室”设在学校教育信息化专用教室,有电子白板,安有柜式空调。

校长叶生豪介绍,6日早上他在学校查看时碰到一个孩子,得知他正读三年级,触发他思考一个问题:转移群众中一起过来的孩子们的学习怎么安排?

“稳住孩子就稳定了转移村民。”学校当天决定在校内设置“安置点阳光教室”,立即给每个孩子配发了新书包、新文具和新作业本,安排学校教师每天给孩子们上课,保障孩子们不因灾害失去原本快乐的暑假。

7日至14日的课程安排贴在教室大门上,排有经典诵读、音乐、阅读、故事会、英语、美术、手工和艺术表演共8门课,上课的有陈苗、殷利梅、王娟、殷凌云4位女教师,都是共产党员。

年仅3岁的万梓言,前天在“阳光教室”学过《弟子规》,昨日中午吃饭时,一个人口中念着“人之初,性本善……”还没上过幼儿园的他,居然把上课所学的知识记住了。

区十佳班主任王娟从网上找到《小红帽》的课本剧,让16个孩子分角色扮演,大的演主角,小的演言语少的角色,孩子们乐在其中。一年级小学生高英博扮演大灰狼,前天晚上本来妈妈要带他去仙桃小姨家,他不愿失去演这个角色的机会,最终妈妈答应他留下来。

叶生豪说,“阳光教室”将一直持续到安置结束。

22位“分流老师”坚守学校

“不能让村民没有落脚地”

蔡甸区最大的转移村民安置点,是位于侏儒镇的蔡甸四中。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6月8日最后123名学生高考结束,该校已停止招生,坚守到最后的22位教师将分流到其他学校。但5日早上8点多钟接到安置任务后,22位教师全体返校为村民服务,患中耳炎的校长陈学勤更是耳朵流着脓也坚守在学校。

昨日中午记者来到蔡甸四中,960位转移村民吃过午饭大都在休息。校长陈学勤正在巡查,自5日早上9时返校从事安置工作以来,他就没出过校门。

5日早上8时,陈学勤正在协和医院,因双耳耳膜穿孔准备住院做手术。接到安置转移村民的电话,他拿了点消炎药立马往回赶。

“最多时学校安置转移村民1200人,今天是960人,安置人员有流动和变化。”陈学勤说话时,左耳朵流出脓水,找记者借了餐巾纸去擦。

5日上午离开协和医院时,医生交待他中耳炎有两怕:一怕淋雨,二怕感冒。但5日和6日都是瓢泼大雨,陈学勤天天淋得透湿,感冒相随而至,双耳开始流脓。

陈学勤1991年到蔡甸四中工作,2012年担任校长,在这所学校工作了25年。“感谢学校的老师们,尽管都面临分流安置,但在大灾面前责任感不曾丢失,一打电话他们都回来了,在瓢泼大雨中穿着凉鞋、拖鞋搬运物资,引导和安顿村民。”

陈学勤从指挥部得知,安置工作可能会持续15天至30天,因此教师们都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学校不在了,但不能让村民没有落脚地”。

新洲区三店街中心小学安置点,放弃休息的教师们帮受灾村民铺床

记者许魏巍 摄

昨日下午,蔡甸四中安置点,校长陈学勤走访群众,询问难处。聊天间隙,他不时按一按患中耳炎的左耳 记者郭良朔 摄

责编:王玉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