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烹制剧本交易盛宴

26.09.2016  02:04

  9月25日,第二届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会于潜江举行,这是一场编剧和文化企业的盛宴。

  去年首届交易会签约59个剧本,截至目前已经开拍、上演(映)15部;今年交易会上,有意来潜江签约的剧本达80余部。两年时间,潜江这个几年前在业内还默默无闻的小城,如今扛起全国剧本创作交易大旗。

  小地方如何办成了有全国影响的大事?连日来,记者就此进行采访。

  “剧本荒”里寻突破

  2010年,一部全程在武汉取景拍摄的电影《人在囧途》,让湖北观众格外亲切。2015年,《人在囧途》系列之港囧上映,不仅全年斩获票房16亿元,更刺激新一轮赴港旅游……

  影剧院前排起的长队,以及人们在各种视频终端前等候新剧更新的急迫表情,成为当下文化市场繁荣的写照。

  繁荣之下有隐忧。潜江文体旅新局局长徐中兵说,过去困扰舞台剧、歌舞剧的“剧本荒”,如今已向影视剧蔓延。“一些好的剧本,创作费用高达数百万元。

  中国剧协《剧本》杂志社原主编黎继德如此形容“剧本荒”现状:“一是编剧人才大量流失,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二是剧本创作急剧滑坡,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三是剧本推介不畅,没有渠道,缺少平台,供需‘失联’。

  潜江能否搭建一个全国性的剧本交易平台?2015年,潜江人将这一想法向省委及中国文联汇报后,得到一致肯定。徐中兵说,近年来,中央和湖北对发展文化产业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此时拥有曹禺文化品牌的潜江提出这一动议,正好为三方寻找到一个突破口。

  交易从台后走到台前

  目前,全国有近8万人创作剧本,在职剧作家约300余人,搭建全国性的剧本创作交易平台,国内尚无成功经验借鉴。

  徐中兵坦言,出于市场和风险考虑,影视剧公司一般不会选择与业余编剧合作,而是找专业编剧定制。“谁都知道,民间不乏优秀剧本,但没人愿意多冒险。

  如何让剧本创作交易从台后走到台前?潜江摸着石头过河——

  放大内在优势。借助曹禺文化品牌号召力,潜江向全国剧作家发起召集令。同时,该市近年来大手笔建设一批如曹禺大剧院、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等戏剧文化设施。

  巧借外部力量。潜江多次赴北京、武汉等地同中国文联、中国剧协、湖北省文联等单位接洽,筹划建立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中心。中国文联明确批示,同意作为交易会指导单位,中国剧协、中国影协和中国视协作为支持单位。期间省委宣传部更是全力支持潜江探索平台创建。

  这些都为平台搭建迅速集聚资源。在中国文联及三大协会协助下,一批全国著名编剧陆续来潜江采访创作、各种剧本培训交流活动不断;全国小戏小品等一批戏剧展演也花落潜江……

  连续两年举办的全国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活动,见证了潜江在全国剧本创作领域的影响力。上月结束的第二届征集活动,共征集剧本820部,比去年增长183%。

  精英和草根相结合

  一口地地道道的潜江土话,活灵活现精彩搞怪的表演,短短几分钟贴近百姓生活的小故事,随着“三江锅系列”的视频短片在微信朋友圈里迅速蹿红。业余编剧、业余导演、业余演员……这个草台班子,知名度已覆盖江汉平原。

  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并非潜江首例。一场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会,吸引众多精英剧作家及精英作品的同时,草根剧本作品也争相怒放。

  2015年10月29日,上海锦辉演艺空间。一场讲述在某个虚拟的未来社会里一群矿工在坍塌矿区求生的话剧《》,让在场观众重新思考人性。这一剧本,正是在当年首届交易会上由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夏晓华签下。

  当年签约的59个剧本,几乎绝大部分都是业余作品,如今不少草根剧本已经让观众熟知。

  谈起当年的这场签约,该剧编剧、武汉大学艺术学系兼职教授彭阳说:“就是要大力发掘业余剧作者,若整体创作实力的基础不夯实,金字塔的尖儿又怎么能冒出来呢?

  在全国“剧本荒”的背景下,潜江将精英剧本创作与草根剧本创作结合,激发源源不绝的交易之源。

  不仅如此,潜江还在网上打造网上剧作家之家“搜剧网”,让精品剧本和草根剧本同台竞争,目前已拥有会员2000余人。

  剧本创作交易会,为草根点亮梦想。“三江锅”团队负责人阮飞刚说:“我也想拍一部类似于《煎饼侠》类的短剧,不一定要在影院上映,但拍出来了,大伙儿看着开心就好。”(彭磊 雷丰 张玲)

湖北举办线上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
7月25日至26日,为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省档案系统抓好国家档案局对湖北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湖北省档案局依托中国知网以线上方式举办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省内外档案工作者4.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