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市黄鳝养殖行业的报告

05.12.2014  18:33

      风生水起:水乡遍地现网箱

      眼下,进入黄鳝的销售旺季,但让我市绝大多数鳝农难展笑颜的是,今年的养鳝行业遭遇了多年以来的"寒冬":销路受阻,价格下滑.

      我市是湖北省黄鳝养殖的主产地之一.据介绍,我省的黄鳝人工养殖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目前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近几年全省黄鳝养殖业发展较快.2003年全省黄鳝产量5.6万吨,2011年年产量达到12.4万吨,占全国黄鳝产量的42.5%,位居全国第一.而据去年7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湖北农业》一书表明,2012年,我市的黄鳝养殖产量位居全省"前三甲",仅次于仙桃市、监利县,当年产量为12555吨,其后分别是天门市、公安县.

      据市水产局产业科科长、工程师周浠介绍,我市的黄鳝人工养殖从1996年起步,发端于周矶办事处李塘村、熊口镇青年村一带.经过水产部门多年来的大力推广,我市黄鳝养殖技术处于全省领先水平,网箱遍布全市各地,但主要集中在熊口镇、周矶办事处以及渔洋镇等地,特别是熊口镇、周矶办事处,养鳝水域接二连三,网箱遍地开花,蔚为壮观.目前,仅这两地的养殖规模就占了全市的70%以上.目前全市有10多个黄鳝养殖合作社,位于周矶办事处李塘村的双玉黄鳝专业养殖合作社是全市最大的黄鳝养殖合作社.

      我市的黄鳝养殖在发展到2010年最高峰时,养鳝池塘面积有4.7万亩,网箱达到了72万口,当年的产值为7.43亿元.当年黄鳝养殖效益也达到了顶峰,平均每口面积8平方米的网箱收入在600元以上,高的达到了1000余元,养殖户家家赚钱,人人笑逐颜开.

      伴随着黄鳝养殖产业技术的日臻成熟和规模的发展壮大,我市养鳝行业也风生水起,不少养殖户从中受益,许多农户因此脱贫,并迈入了小康水平.前几年,黄鳝养殖行情一路看好时,一农户一年纯收入几万元司空见惯,几年下来纯收入数十万元的不在少数,甚至有人因此成了百万富翁.许多养鳝多年的农户建起了楼房,添置了各种现代化家用电器,过起了与城里人相差无几的生活.

      风云突变:低温寡照亏损多

      然而,养鳝行业在经历了多年的蒸蒸日上的景象后,从2011年开始,由于市场等多方原因,养殖效益有所下降,不少养殖户出现亏损现象,今年尤甚.据市水产部门前不久的调查,每口网箱需投苗650元,饲料250元,药物、电费及人工管理等费用100元左右,目前市场售价在每斤27.5元,每口网箱产量在40斤才可以保本,但调查表明今年全市养殖户有10%赚钱,50%保本,40%亏损,其中亏损严重的养殖户占5%左右.

      水产部门分析了今年养殖亏本面大的原因.该部门多年对黄鳝养殖的跟踪调查表明,黄鳝养殖行情有一个周期,有高峰,有低谷,一般为5年左右,2011年的行情与今年有些类似.且今年雪上加霜的是,六、七月份正是黄鳝投苗期,而那时却反常地出现了连日的低温、阴雨、寡照天气,造成鳝苗死亡率偏高,这也是今年养殖户亏损的最主要原因.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多年的养殖习惯使许多养殖户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式--不论苗种好坏均集中在6月份投苗.而黄鳝苗目前几乎全部依赖天然捕捞的野生苗,集中投苗除了造成逐步拉高苗种价格外,还带来了很大的隐患:由于多头供应,苗种存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现象,许多苗种投入网箱时即带病,一年不开口的苗种也混入其中,死亡率高,这也是造成效益不好的原因.还有的农户习惯养殖规格在四两以上的大鳝鱼,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口味发生了改变,大规格鳝鱼价格下浮,外省消费者青睐每条半斤以下的鳝鱼,影响了大规格鳝鱼的销量乃至价格.据介绍,黄鳝销售价在2010年最高位时池塘边批发价为50元左右,而目前价格仅为25元左右,下降了一半,今年的售价下滑已成定局,比去年每斤30多元下降了6至7元,去年我市黄鳝养殖产值为6.9亿元,今年整个养鳝行业产值预计比最高位的2010年下降一个亿左右,预计产值在6.4亿元.

      水产部门介绍的情况在记者随后的采访中得到了印证.24日,记者到渔洋镇高湖村采访养鳝户.今年40多岁的樊友星是该村三组人,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养鳝池边忙活.他告诉记者,他养鳝已有四年,目前他所在的三组几乎家家都养鳝鱼,他自己有100多口网箱.前几年,他养鳝赚了一笔钱,今年估计要亏损七八万元,主要亏损原因是气候不正常,死苗多;再一个就是价格下滑,且苗价越来越高.去年苗价一度高达每斤40多元,今年苗价下滑至30多元,但成鱼售价跌至25元左右了,养鳝亏本是必然的.

      紧邻樊友星池塘的另一马姓养殖户插话道,有一年她家以每斤25元将所有的鳝鱼出售给一个商贩也赚了不少钱,几天后鳝鱼收购价涨到了每斤40多元,最后涨至50多元,令她后悔不已.

      记者随后来到熊口镇中务垸村,只见公路两边水塘里布满了网箱.该村五组养殖户谢守高告诉记者,他养殖鳝鱼已经有十年历史,目前有80多口网箱,前几年养殖效益不错.去年进的苗许多不开口吃食,养殖到年底一算要亏损七八万元,于是干脆作隔年苗又养殖了一年,谁知道今年又遭遇了阴雨连绵的天气,死苗不少,"有时一摸下去一个网箱要摸出20多斤死鱼来",他说,他算了一下,今年估计要亏损三四万元,而与他相邻的养殖户因为苗种好,今年多少要赚一点.

      今年50岁的唐传玉是周矶办事处李塘村党支部书记,同时是全市最大的鳝鱼养殖合作社理事长,该合作社网罗养殖户1300余户,社员涵盖周围9个村,有网箱13万口,池塘总面积5200多亩,每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左右.唐传玉2003年开始养鳝,2006年转向专门从事鳝鱼销售.走南闯北的他把养殖户的鳝鱼销售到了广东及江浙沿海一带,又打开了西南、西北的鳝鱼销售市场大门.他分析今年大部分养殖户亏本的主要原因在于气候不正常,苗期死苗严重,再有一个是销价下落,而造成今年售价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减少.

      云淡风轻 :走过冬天是春天

      刚刚出门考察鳝鱼市场行情回潜的唐传玉认为,要提高鳝鱼产业附加值一是要开发深加工,研制黄鳝系列即食食品并推向市场.与其他水产品相比,鳝鱼目前主要是面向餐馆和家庭厨房销售,要深加工就要攻破鳝鱼腥味重的难关.还有一个是要降低鳝鱼养殖成本.目前鳝鱼市场收购价在每斤25元左右,零售价在每斤35元以上,价格偏高限制了消费.鳝鱼养殖成本高,主要原因是苗种价格高.目前苗种几乎全部是野生的,他曾多次与科研单位水产专家接触,专家告诉他目前鳝鱼苗种人工繁育是一大难题,虽然有人尝试攻关,但依然面临着大规模孵化的技术难题,目前的人工孵化苗种量相对于整个鳝鱼养殖行业巨大的市场需求量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唐传玉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荆州鳝鱼形成了品牌,且在外地市场上售价要比其它地方的要高.他认为,我市的鳝鱼品质并不比荆州差,关键是品牌宣传力度不够.他希望有关方面像宣传小龙虾一样,宣传我市的鳝鱼产业,打出潜江的鳝鱼品牌,提高知名度.

      对于我市鳝鱼养殖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周浠认为,目前鳝鱼养殖还面临着苗种人工繁育的难题,虽然有所突破,但总体上仍然处于试验阶段,养殖所用的苗种绝大部分来自野生,导致苗种成本越来越高, 这也是全省乃至全国养鳝行业面临的难题.其次是病虫害的防治,如鳝鱼出血病、配方饲料研制等也需要科学攻关,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黄鳝产业的发展.

      周浠认为,要最大程度规避目前养鳝行业的风险,走出"寒冬",就要另辟蹊径.他介绍,目前省水产部门正在大力推广鳝鱼"两段式"养殖模式,即养殖隔年鱼,将当年的苗种控制生长减少应急反应,提高成活率,次年加大投食养殖后上市.该模式风险较低,收益高,但本地养殖户追求"短、平、快",一般习惯当年养殖当年上市,因此推广起来还有一个过程.

      与此同时,水产部门正在熊口镇及白鹭湖农场等地进行小规模试验,利用每年小龙虾养殖空档期,进行"虾-蟹"养殖模式尝试,即上半年养虾,下半年养鳝,提高养殖效益,如获得成功,将在全市进行推广.

      对于黄鳝养殖行业的市场前景,无论是唐传玉、周浠还是受访农户一致认为,尽管目前鳝鱼养殖行情低迷,养殖规模在近期可能适当萎缩,但作为一个发展了20多年的成熟产业,其前景依然广阔,毕竟售价在每斤25元以上的农产品并不多.且前几年市场行情高涨时,绝大多数养殖户收益都不错,增强了他们抗风险的能力,因此,不少农户赚一年,承受一两年的亏损不在话下.

      有资料表明,目前国内市场黄鳝年需求量为100万吨,而目前总产量不到30万吨,韩国和日本等喜食鳝鱼的国家年需求量在20万吨,供需缺口很大.因此,走过"寒冬",我市的黄鳝产业将会再迎来一个"艳阳天".(潜江日报记者 刘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