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俄罗斯展演侧记

03.06.2014  11:18

  5月19日,就在俄罗斯总统普京飞离莫斯科,展开中俄“蜜月”之旅时,位于莫斯科真理报街的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迎来了几个月来最欢乐的时刻——充满东方韵味的礼仪大厅内人头攒动,在原生态歌手土苗兄妹高亢悠扬的湖北民歌声中,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拉开了序幕。

  此次展览是湖北省政府根据文化部《关于支持地方文化行政部门2013—2014年与海外文化中心开展部省对口年度合作计划的函》的要求,切实落实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批示精神,在国外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为保证展览质量,早在半年前,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开始策划筹备,最终确定以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歌舞表演、非遗实物展示、项目图片介绍、培训讲座交流五大内容为核心,用动静结合的展演活动,向俄罗斯人民全面介绍湖北丰富的非遗资源和传承情况,让他们零距离触摸中华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

  打开一扇文化之门

  5月19日至23日的5天展期内,详实的湖北非遗图文介绍以及精选的百余件精品让前来参观的俄罗斯观众连声赞叹。令来宾们兴致盎然的还有15位非遗传承人在现场鲜活的展示和表演。

  在老河口木版年画展示区内,几位俄罗斯少女在传承人陈洪斌的指导下制作年画,看着一张雪白的宣纸神奇地变成一张色彩斑斓的年画,她们激动不已:“真好玩,这比单看有意思多了!”兴之所至,她们干脆把自己的手臂直接压到了雕版上,带着极富中国韵味的“纹身”满意而去。

  在土家织锦、汉绣展区,看着那些纹饰精细的绣品,俄罗斯的女性友人们按捺不住,纷纷出手,体验中国绣娘的感觉。当她们听说有两件精美绝伦的汉绣新婚礼服是专门用于观众试穿时,高兴地排起长队。10岁的俄罗斯小男孩丹尼斯更是可爱,对汉绣产生浓厚兴趣的他,展览期间每天都来学习刺绣,临走之前还专门拿来一本纪念册,用刚学会的唯一一句汉语认真地向每一位传承人请求:“签名!签名!”这样的要求谁又会拒绝呢?传承人们不仅签名留念,还祝愿他健康成长、今后成为中俄文化交流的小使者。

  最繁忙的传承人要数蕲春艾灸第七代传人韩善明。自从俄罗斯观众“发现”他是位精通中医的老医师后,展台前便总是围满了求诊问医的人,他每天又是按摩、又是艾灸,忙得满头大汗!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的中国文化专家科布泽夫参观后一直赞不绝口。他表示,此次展演让俄罗斯人民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有了更多了解,切实促进了两个国家不同文明与文化间的沟通与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韵味,看过、听过、试过更解其妙,更让人心生进一步了解的愿望,也打开了一扇扇引人入胜的文化之门。

  友谊因交流而加深

  非遗项目不仅要展,更应走进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中去。湖北赵李桥砖茶文化推广者、传承人权威因此被邀请到俄罗斯著名汉学家维诺格罗茨基先生的茶文化俱乐部进行交流活动。开始时,权威一边演示茶道,一边讲解湖北砖茶与俄罗斯几百年的历史渊源,俄方专家们也是正襟危坐地提问答疑。随着一杯杯香醇可口的黑茶下肚和探讨的不断深入,俄方专家们越坐越近,最后干脆席地而坐,随意地促膝畅谈起来。专家的学术交流演化为老友们的交心聚会!

  临别之时,一位东方文化研究所的专家意犹未尽,拉着权威边走边谈。这位专家感慨道:“友谊因交流而加深。只有走进一个国家的文化,才可以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民相互信任、亲近,关系更加巩固。

  被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所感染的还有莫斯科新切廖姆斯金街的1948中学的学生们。该校是一所以中文教学为特色的中学,学生们通过持续学习中文、中国国情与中国文化,对中国产生了一份特殊的感情和特别的向往。

  江汉平原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刘年华老先生一走进学校,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浓厚氛围。前来观看皮影的100多位学生听说皮影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卡通片”,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刘年华也早有准备,他带来了精心编排的儿童皮影戏《拔萝卜》,他要让俄罗斯的孩子们从玩耍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简单演示后,当听到翻译询问“哪位小朋友愿意上台表演”时,台下的学生们顿时沸腾了,一个个高举着手臂,一下子上来10多个人。随后,7个孩子拿着皮影,分别扮演短剧中的萝卜、老公公、小姑娘、小狗等角色。在轻快的配音中,孩子们轻轻舞动手中的小竹棍,皮影在幕布上翩翩起舞,活灵活现。台下的小朋友也目不转睛,神情好奇而开心。表演到高潮处,由于太过投入,两名在皮影戏中扮演老公公、老婆婆的小学生,竟随着被拔出的萝卜跌倒在地上。这个“意外”顿时惹得全场一阵欢笑……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

  在赴俄展示的传承人中,有位收获最大的人,他就是孝感雕花剪纸研究所的所长徐惠斌。仅仅5天的时间,他就“收获”了七八位高徒。旧时的雕花剪纸艺人传男不传女,而徐老师却对外国友人倾囊相授。他一直坚信:“非遗传承人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中国的剪纸艺术如此博大精深,更要让外国人领略到它的精华与魅力。”他不仅给学生们传授技艺,也传授文化。12岁的达莎3岁开始学习汉语,一口汉语十分流利,也非常喜欢中国文化。第一天上课,徐老师让她雕刻一只纸猴,达莎脱口而出:“孙悟空!”这令徐老师欣喜异常,带着她欣赏了许多中国吉祥图案的剪纸作品《中华福》。徐老师还和“洋徒弟”们约好了,回国后通过网络和他们联系,继续授艺。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张中华说:“这是我国第一次以省为单位系统全面地向俄罗斯展示中国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情况。这次展演加深了俄罗斯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在西方社会巧妙地将自己的价值观侵入中国的今天,中国人需要特别重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因为只有一个国家的文化活着,这个国家才真正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