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报道:泽桥之鲟

27.04.2015  20:29

蓝泽桥

图为:水中游弋的鲟鱼

图为:中华鲟

图为:生态养殖鲟鱼车间

      湖北日报4月25日讯 每当“白鳍豚”“中华鲟”“江豚”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我们大多会感到一种缺失。它们或优雅、或生动、或憨厚的形象,离我们渐行渐远。生活中珍稀的美总是难以留存。这些生物,有的已然灭绝,有的难觅踪影,面对千里大江,我们或许只能徒赋招魂。少了一种生物,人类无疑就少了一位朋友。

  

      听说我省有一位企业家蓝泽桥,在宜都市的长江边不仅养殖着中华鲟,并且还养殖了16种世界珍贵鲟类,我不禁兴致大发,便欲一往探个究竟。

  

      20日上午,春和景明。广袤的江汉平原,经过两天的透雨,空气异常清新,一路鸟语花香,人如在画中穿行。下午过宜昌长江大桥,来到宜都市红花套镇,我向开三轮车的师傅打听天峡鲟业集团公司的所在地。师傅手一指,说:“找那个养鲟鱼的呀。直走就是,路上有招牌。

  

      见到蓝泽桥,他个子不高,穿一件碎格子衬衫,新染过的黑发,看上去很精神。蓝总今年65岁,被称为“鲟鱼之父”,养殖鲟鱼20多年,痴心不改,人生也因这场鲟鱼奇缘而迭宕起伏。

  

      公司很安静,见不到什么人。随蓝总走进公司大楼一层,隔着玻璃,看到一方庭园似的景物,一些方格子似的水池,池边和水面种植了棕榈、海芋、豆瓣绿等植物。“这就是我们的封闭式养殖模式的车间。”蓝总对我娓娓道来,“十米见方的池子,两米高,共两百立方米的水体,每立方米水体可养五十公斤鲟鱼。”这个模式的特点是利用地温调节水体温度在18℃左右,利用循环水自然增氧,全年可养殖鲟鱼,生态、环保、高效。我问蓝总,“鲟鱼就在水池下面吧?”他说:“是的。走,我带你去看看。

  

      来到地下一层,像置身于一个小型的水族博物馆。隔着一块块长宽约两米多的玻璃,能清晰地看见一条条纺锤形的鲟鱼游弋其间,手掌伸向玻璃,像可以触摸到它们。不少鲟鱼的长度有一米五以上,体形很大。它们在水中,身体不时相互碰到,轻轻一触,又相互分开,显得闲静悠然。欧洲鳇的吻部,4根须看上去直直的,总是不动,像一个喜欢搞笑的老者。史氏鳇和达氏鳇又叫甲骨板,软骨嶙峋,突出体外,令人生凌厉苍劲之思。匙吻鲟体态娇小,嘴却伸得比海豚还长,非常可爱。还有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等,一一皆有可观,令人目不暇接,赏心悦目。

  

      “这里面全部是中华鲟了。”蓝总指着对面的一扇玻璃窗对我说。我心中一阵激动,趋近于前,终于看到了这“水中大熊猫”!里面可见五、六条体长一米五左右的中华鲟,它们长着犁形的头,梭形的身,在水中安然地游动着。蓝总向我介绍:“中华鲟的嘴底有豹纹,你看。”我一看果然。如不仔细,还真看不出来。“它们的鳃,一部分露在体外。尾部上面的大,下面的小。”蓝总细心地向我介绍,眼光中,别有一丝温暖和柔软。

  

      他又说,2013年,长江中没有发现一条野生中华鲟;去年,发现了一条成年母鲟,很庆幸,还能找到野生的。

  

      我对他说,以前读过宋朝范致明的《岳阳风土记》,里面记载:岳州人极重鳇鱼子,每得之,瀹以皂角水少许,盐渍之即食,味甚甘美。蓝总说,《诗经》中也有鲟鱼的记载,历代以来,鲟鱼对我们中国人的贡献太多了。

  

      看着眼前这一条条在水中如闲庭信步的中华鲟,我感到非常满足。它们来自1.4亿多年以前,是我们地球生命的先祖和活化石,与它们同时的恐龙,早就灭绝了。它们的存在,也是对我们生命的慰藉。

  

      我问蓝总,是什么因缘让他痴迷养鲟数十年?他给我讲起了往事。1981年,葛洲坝水利工程竣工后,时在省水产局工作的他,参加了一个中华鲟保护问题的研讨会。会上专家提出,成熟中华鲟无法翻越葛洲坝大坝,不可能洄游至金沙江产卵孵子,中华鲟保护面临困境。作为一个年轻的水产工作者,听着专家的大声疾呼,他不禁百感交集,流下了一行热泪,进而恋上鲟鱼。接着在1982年底,当时的国务院领导在宜昌主持川鄂两省中华鲟保护专题会议,责成湖北负责保护工作。水产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此激励着他一路走来,找鲟养鲟,虽历经坎坷而无怨无悔。数十年过去,如今宜都市的鲟鱼产量,便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世界的四分之一。

  

      在蓝总平静的讲述中,我为他的经历深深打动。虽时光流转和人事纷扰,但他的这场人鲟之缘,堪为罕有的传奇。

  

      随后,我去参观了公司二楼的鲟鱼产品陈列室。鲟鱼全身是宝,可制成诸多产品,有极大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和蓝总话别,已近黄昏。我去江边转了转。大江澄碧,江流无声,对岸的猇亭区已是一座秀美山城。几点江鸥,在大江上自由地翱翔。它们洁白的身影,伸展的双翅,像这无言山水中闪动的精灵,令人有出尘之想。天空和大江,是我们的,也是它们的。我望着脉脉江水,遥想着野生中华鲟从水中跃起的动人身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