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报道:十一连增,“粮袋子”更要握紧不放松

12.03.2015  20:36

  记者王馨周呈思杨宏斌
  
  
  
  核心提示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三农”重中之重不动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十一连增后,湖北“三农”如何更加“强富美”,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湖北团代表及住鄂全国政协委员纷纷建言。

  

  守得住红线,才端得稳饭碗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今年粮食产量要稳定在1.1万亿斤以上,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8日表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我们的耕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耕地面积的红线踩不得!中国还是农业大国,总理在报告中再次强调了这一点。”全国人大代表、洪湖市新堤办事处洪林村党委书记叶昌保说,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一定要严格把关,不能开口子。
  
  作为产粮大省,去年湖北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这体现了湖北担当。”叶昌保说,粮食增产是在重视耕地保护基础上,依靠夯实农田基础设施、新技术新模式得来的,来之不易。实现十一连增,“粮袋子”照样要握紧不放松。
  
  “耕地是吃饭的命脉,只有守得住‘红线’才能端得稳饭碗。”政协委员分组讨论会上,住鄂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黄巧云的话引起共鸣。
  
  黄巧云认为,发展经济,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以牺牲耕地为代价。同时要守住质量底线,保护和建设好耕地质量。
  
  
  
  兴农田水利,紧握住“农脉
  
  
  
  水利是农业命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意义重大。
  
  全国人大代表、民进湖北省委员会秘书长周建元曾在农口工作十几年,对此感触颇深。她说,从中央到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在湖北,也有鄂北水资源配置这样的大工程,解决鄂北缺水问题。但总体上,我省农田水利建设仍相对滞后,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水抵达农田的最后一公里还没彻底打通。
  
  周建元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对破坏农田水利设施、水源水质的行为依法处罚打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并积极引导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等投入建设、养护。
  
  住鄂全国政协委员陈涵霖建议,建立分蓄洪区“分洪保障发展基金”,由受益区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设立基金,国家和省级财政给予补充,主要用于分蓄洪区内防洪工程、农田水利、民生发展等基础设施建设,以解决大型水利项目投资渠道单一的问题,促进分蓄洪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改革是根本,把生产要素激活
  
  
  
  目前,许多农村面临“明天谁来种地”的拷问。
  
  农民收入不增加,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低,甚至导致撂荒。嘉鱼县官桥八组组长、田野集团董事长周宝生代表说:“分散种植,成本高、市场风险大、赚钱难,导致一些农民不愿种田。只有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走规模化、集约化道路,把田间地头的农产品加工成高附加值商品,农业才能挣钱,农民才会回归。
  
  推进农业现代化,改革是关键。代表、委员认为,产业化就是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改变过去粗放式、低水平的种植方式,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机械化水平,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创新机制激活各种生产要素。加大力度扶持和鼓励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并研究应用互联网的力量,打造农业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