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专版报道:现代渔业 扬帆远航

01.07.2014  11:05
      湖北日报6月30日讯

图为:鱼跃人欢

图为:生态网箱养鳝

图为:操作规范的现代化水产加工车间

图为:丰富多样的水产加工品

图为:生态和谐的渔业湿地

图为:湖泊拆围

      图为:走在全国前列的湖北渔业指标

      千湖之省,魅力湖北。

      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唱出了“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资源禀赋;一句“湖广熟,天下足”,道不尽荆楚大地的深厚底蕴。万里长江,横贯东西;悠悠汉水,纵穿南北;湖库塘堰,星罗棋布;荆风楚水,孕育了荷香鱼欢、蟹肥虾壮。

      这里创造了众多“全国第一”:淡水产品总量连续18年雄居全国榜首,养殖面积、人均占有量、淡水渔业科技实力等多项综合性指标均居全国第一。2013年,湖北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2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10.38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1748.5亿元。水产品质量抽检部省综合合格率99.2%,领先全国,有力保障了市场安全有效供给。水产业已经成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成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亮点产业。

      凝聚千湖之省正能量,打造湖北水产升级版。今年,省政府正式出台《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意见》,要将我省建设成全国现代渔业的先行区和示范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湖北既面临千载难逢机遇,又主动把握自身发展战略,勇于担当,不断创新。三艘水产品牌航母、八家国家级龙头企业、五十家省级龙头企业、三千多家渔业合作社正引领全省水产业向着更广领域、更高目标高歌猛进。

      创新驱动 科技支撑 满眼尽是“名特优

      近年来,随着“池塘虾蟹混养”、“池塘网箱养鳝”、“池塘专养泥鳅”、“池塘专养鳜鱼”等一批新的特色品种养殖技术模式的成熟与推广,以及养殖特色品种的“高产出、高收入”效应不断显现,推动了全省特色品种产业迅速发展。

      一组数据看出变迁——2009年到2013年,全省黄鳝池塘网箱养殖面积由不到5万亩发展到59.5万亩,年产量达16.18万吨,居全国第一;河蟹池塘养殖“从无到有”发展到100万亩,新增河蟹产量7.5万吨。近三年泥鳅养殖面积从不到5千亩发展到12.4万亩,产量达3.72万吨;鳜鱼养殖从“零星散养”发展到11.3万亩的规模,产量达3.41万吨。小龙虾、黄鳝产量分别占到了全国的57%和46%。

      特色品种产业的迅速发展较好推动全省渔业的质效提升。2013年,小龙虾、河蟹、黄鳝、泥鳅、鳜鱼等5个主导特色品种产量为73.8万吨,仅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18%,而产值却占到全省水产品总产值的近40%。全省河蟹池塘养殖亩平纯收入超过3000元;黄鳝网箱养殖亩纯收入过万元;泥鳅池塘专养亩平纯收入1.5万元以上。特色品种养殖使部分渔民迅速发家致富。如荆州市监利县2013年从事“虾蟹混养”的渔民中产生了40个“百万富翁”。

      龙头引领 园区辐射 加工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吃干榨尽“一条鱼”、“一只虾”,向科技要产品,向加工要效益。经过十多年持续推进,湖北水产加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粗到精”的转变。

      2013年,全省淡水加工产品产量89.2万吨,加工产值275.1亿元,吸纳劳动力12万人;小龙虾加工年创汇2.03亿美元、连续8年全国第一。

      抓龙头企业培育,加工出口能力不断增强。2013年,全省共有水产品加工企业23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8家、省级龙头企业50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32家,年产值过20亿元的企业3家,年加工能力超过130万吨;水产品出口2.92万吨,创汇3.22亿美元。

      抓园区建设,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放大。通过加强园区规划建设、大力配套原料基地、致力产业链条延伸,水产品加工产业不断集聚。全省初步形成以洪湖、潜江、武汉、宜昌、仙桃、鄂州等6大园区为重点,聚集了152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占全省加工企业总数的65%。

      抓技术研发,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先后攻克了淡水鱼土腥味、淡水鱼氨基酸提取、鱼皮制革、小龙虾甲壳素利用和保健医药开发等5大难题,取得了10余项新成果,形成11大系列100多个产品。

      挖掘内涵 整合资源 精品名牌异彩纷呈

      品牌就是生命力和竞争力,转变发展方式、建设水产强省,必须用品牌集合发展优势,用品牌提升增值效益,用品牌占领国内外市场。

      近年来我省大力整合现有水产品牌,坚持行政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进行品牌整合和宣传,打造和唱响“楚江红”小龙虾、“梁子”牌梁子湖大河蟹和“洪湖渔家”生态鱼三艘水产品牌航母。

      挖掘内涵擦亮名牌。利用历史和自然赋予湖北的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深入挖掘水产品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元素,通过小龙虾节、捕鱼旅游节和渔区环保行及文艺创作采风等活动平台,提升品牌的档次和品位,不断放大品牌效应。

      聚焦宣传唱响名牌。依托三大产业协会和核心企业,策划产品营销方针,建设营销团队,开展多层次、广领域的推介营销活动,促进我省优质水产品销售实现由卖产品到卖商品、由卖商品到卖名品、由卖名品到卖品牌的转变。

      目前我省创建了中国名牌农产品等称号10个、地理标志产品28个、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37个。

      严明执法 勇于担当 全面养护水生生物资源

      在“”到“”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在向“双千亿”生态产业目标奋进中,湖北水产业勇于担当,综合施策,采取“湖泊拆围、水库限养、江河禁捕、增殖放流、保护区建设”等手段,积极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为水产业科学发展、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和有力支撑。

      2013年,全省共组织检查行动2700余次,查获违规违法渔船974艘,行政处罚910人,55人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增殖放流是保护水资源的重要举措。近五年组织增殖放流活动近500场次,累计投入3亿多元,向天然水域放流二十多种经济水生生物40多亿尾,放流中华鲟10多万尾、胭脂鱼60多万尾、大鲵1万余尾。

      目前,我省已建立国家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3个、地市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6个,建立国家级、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52个,基本覆盖了大江、大湖、大库等重点水域,对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和水生野生动物及其环境实施全方位保护。

      政策引导 完善体系种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产业发展,种业先行。

      “十二五”以来,我省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和引导,我省渔业种业初步形成了大宗品种、特色品种、新选育品种本土化、规模化、优质化的良好格局。

      目前,全省有水产苗种生产企业384家,其中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10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58家,国家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5家,年苗种生产量达900亿尾,大宗鱼类苗种生产在保障我省水产养殖需要的同时,还为外省提供了大量优质的苗种。

      先进的渔业科教在湖北,我省依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国内渔业科技权威机构和渔业龙头企业,培育了异育银鲫“中科3号”、黄颡鱼“全雄1号”、“长丰鲢”、杂交鲌“先锋1号”等渔业新品种,河蟹、小龙虾、黄鳝、泥鳅等特色苗种繁育基础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引进了斑点叉尾鮰、罗非鱼、鲟等国内外优良品种,优化了我省养殖品种结构。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发展
    ———省农业厅党组成员、省水产局局长李胜强描绘现代渔业蓝图

      2014年,是水产人值得铭记的一年。

      前不久,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4]13号),这是我省首部现代渔业纲领正式出台,吹响了水产部门“竞进提质、速效兼取”,推进由水产大省向水产强省跨越的新号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发展,既是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未来渔业发展之路,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到2017年,我省将建成“双千亿”生态水产业,全省养殖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渔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水产品加工与流通服务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到2020年,渔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将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一二三产业协调融合发展,一个生态良好、生产发展、装备先进、产品优质、渔民增收、平安和谐的新格局呼之欲出。

      加快现代渔业发展,要把握重点,抓住关键。一是以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池塘改造、渔船更新、渔港建设等,提高现代化装备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面改造升级560万亩池塘,重点建成50个高标准现代渔业示范区,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二是以做大做强特色渔业为关键点,大力发展现代渔业种业和新型养殖业。加快“育繁推一体化”建设,提高良种覆盖率,建成一批原良种生产基地和一批现代种业示范企业。到2020年,建成20个国家级原良种场;25个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大力发展特色渔业,深入推进“一鱼一产业”,着力培育一批“百亿元”名特优产业。大力推进稻田生态种养,实现我省水稻和水产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拓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空间,聚集现代渔业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推进传统渔业改造升级。

        三是以突破性发展水产品加工流通业为新引擎,进一步优化渔业经济结构。继续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打造产业集群。培植壮大龙头企业,走精深加工发展之路。加快构建产销对接、货畅其流的现代物流网络。完善奖补制度,加强资源整合、市场营销、宣传推介,打造湖北水产精品名牌,提高我省水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努力建成湖北水产三艘品牌航母扬帆远航、地方特色品牌千帆竞发的品牌战略格局。

      四是以全面推进生态健康养殖为主抓手,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市场准入和可追溯制度,完善水产种苗检疫和重大水生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制度。全面推进健康养殖生产,加大三品一标工作力度,建成一大批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生产基地。

      五是以打造渔民合作社为着力点,积极培育壮大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渔民合作社,壮大一批示范社,培育一批合作联社。大力发展家庭渔场,扶持壮大水产品养殖、运销大户。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品牌联盟等形式整合重组,培植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到2020年,力争省级以上水产龙头企业超过100家;渔民参社率达50%。

      六是以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切实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强投入品监管,减少养殖污染。坚持休渔禁渔制度,完善捕捞业准入制度,逐步减轻捕捞强度,促进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强化增殖放流、投放人工鱼礁等措施,加强水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建立健全渔业生态补偿机制。严格执行《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在湖泊、水库推行增殖渔业,全面禁止珍珠养殖、投肥养殖、围栏围网养殖。

      厘清思路,统筹谋划。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湖北水产业有条件、有潜力、有能力在全省农业强省建设中施展更大的作为,放大产业资源新优势,打造现代渔业升级版,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现代渔业示范区、渔业体制改革先行区、渔业高科技聚集区。( 撰稿:肖春平 王勇 马爱林 成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