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湖北大学:“一体两翼 四轮驱动”

29.04.2016  16:26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8日 06版)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也特别强调,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地方综合性大学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各级各类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任务。然而,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四个突出问题: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机制僵化,拔尖创新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二是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难以满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的要求;三是学院、学科、专业各自为阵,人才培养格局固化、割裂、封闭,难以集聚优质资源形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合力;四是人才培养评价方式“一刀切”,难以培养出多层次、多类型的拔尖创新人才。针对这些问题,地方综合性大学只有主动采取合理的改革应对措施,才能扭转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困境。

      一、“一体两翼、四轮驱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形成

      湖北大学作为省部共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长期注重培养各级各类拔尖创新人才。上世纪90年代,学校先后获批“中国语言文学”和“化学生物学”两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2002年在湖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创办了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2006年开始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计划;2009年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成功入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实验计划入选“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十二五”期间共有11个专业先后入选“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3个专业获批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及以上项目,资源环境学院入选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

      在校内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经验总结和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优势借鉴的基础上,学校于2008年和2011年分别成立了楚才学院和通识教育学院两个独立而又贯通的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型学院,已成为湖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地。在20多年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历程中,湖北大学始终结合自身区位优势与学科特色,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目标,注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体两翼、四轮驱动”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即以“一流本科教育”为主体,以楚才学院“创新教育”和通识教育学院“通识教育”为两翼,以“择优选拔、个性化培养、协同保障、多元评价”为四轮驱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综合考核、动态调整的择优选拔机制。通过个人自荐、导师举荐、学院推荐的“三荐”方式自主报名,以笔试成绩为基础,通过心理测试、结构化面试及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多种考核方式,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兴趣、科研潜能和发展潜质等,形成新生选拔、二次遴选、动态进出的人才优选机制。经过综合考核,多次分流,确保生源质量。

      二是灵活、精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以“一流本科教育”提升全体本科生教育质量为驱动,以楚才学院、通识教育学院以及各类人才培养试验班为基地,形成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多类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格局。通过自主选择课程、双向选择导师,师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形成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机制。

      三是机构、制度、资源三协同的保障机制。在成立湖北大学楚才学院、通识教育学院等拔尖创新人才专门培养机构的基础上,配套制定导师制、完善学分制、小学期学习制度、游学制度、联合培养制度及相关激励制度,并在教育经费、教学设备、优质课程、实训基地、实验平台等方面优先供给,形成多方面的支撑保障机制。

      四是不拘一格、着眼长远的多元评价机制。对人才培养的评价不以一时、一段的成绩、表现为最终依据,突出学生个性、创新、特色、长远的发展,鼓励学生长时段的探索与实验,以道德品质、学业成绩、创新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突出事迹为评价标准,形成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机制。

      二、“一体两翼、四轮驱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突破

      一是建立“多维、协同、贯通”的育人机制。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构“一流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机构、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三维一体人才培养结构;整合优势教育教学资源,联合校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研究生院等职能部门,促进校内各专业、各学科、各学院以及教学与科研、教学与管理、校内与校外“行政、教学、学术”协同;实施“本、硕、博10年贯通树人计划”,将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作为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相互衔接。

      二是构建“分段式、模块型、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个性化专业教育,将人才培养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阶段,构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体育相渗透,学科基础、专业必修、专业方向相结合的模块型课程体系,实行“一生一导师、一生一方案”的个性化培养。

      三、“一体两翼、四轮驱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主要成效

      一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显著增强。“一流本科教育”计划实施以来,尤其是在通识教育学院和楚才学院的创新驱动与引领带动下,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2项,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38项,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设计)417篇;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获首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1项;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得国际奖3项、国家级特等奖15项、其他省级及以上奖励1495项,获奖人次2007人,参与学生人数超过10000人。其中,楚才学院学生先后参与主持国家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1项,发表国内学术论文80余篇、国际期刊论文6篇,最高影响因子达6.626。此外,据统计,四届毕业生中平均50%以上选择继续深造,且认为本科期间的学习训练为后期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科研基础。

      二是人才培养机制更加灵活、开放、高效。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之下,培养方案更灵活,实验班的学生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试读,在明确兴趣特长后再自主选择专业,享受由专业指导导师为其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只要达到通识素质类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学分要求,有40%的学分空间选修专业方向及其他课程;教学管理更开放,学生可任选课程,任意跨年级、跨学科、跨院校修课。经导师同意,学院鼓励、资助学生前往高水平大学修读特色课程。据统计,试点班参加境内外知名高校的游学或课程修读达226人次,占班级人数的66%;课程学习更高效,学生可采取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灵活运用课堂学习、半课堂半自学或完全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

      三是探索出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经验。多重选拔与动态进出相结合的多元选拔机制,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兴趣、科研潜能和发展潜质;贯彻“因材施教、突出个性”的育人理念,强调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建立一年级导师与专业导师、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的综合导师制,对学生的适应学习、个性认识、学业规划、专业发展、学术科研、实习实践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引导;聚合校内优质资源,给予政策倾斜,与职能部门、各专业学院以及社会力量协同,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助力,形成合力。此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高地,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其所创建的“学业优秀生导师制”由点到面得到推广,“通识教育”由实验班局部试点实现全校推行,“开放式办学”“贯通式培养”得到全面推开。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得到整体提升。(杨鲜兰 靖国平 秦明君 李木洲)

      光明日报: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6-04/28/nw.D110000gmrb_20160428_5-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