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渔业报报道:竞进提质助推湖北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26.05.2015  19:45

  中国渔业报讯 湖北省水产局副局长刘能玉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认真贯彻部省相关会议精神,坚持基础工作持续抓,创新工作重点抓的工作方针,竞进提质、开拓创新,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至2014年,全省淡水水产品总量已达433.3万吨,连续19年位居全国第一。自2011年以来,该省水产品综合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且逐年小幅攀升,2014年达到99.24%,未发生过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将提升产业素质作为解决质量安全问题的治本之策。
  
  一是优化养殖水环境。“好水养好鱼”。十二五期间,该省中央和省级财政共投入30.5亿元用于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标准化鱼池改造和渔业基础设施升级。在实施标准化改造后的基地引入了纳米微孔增氧、进排水分离、循环水利用、水质在线监测等现代化养殖装备,渔业生产区域水质得到有效改善,为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普及标准化生产。结合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三品一标”申报、生态修复等项目,积极开展生态健康养殖和标准化生产的推广。截止2014年底,全省共有部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644家,标准化养殖面积超过530万亩。
  
  三是提升从业者素质。近几年,全省持续开展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培训月活动,坚持分级分班培训,培训对各类主体的覆盖率达本县市区同类主体的80%以上,对生产监管第一责任人的培训达到100%。
  
  加快监管机制创新,坚持将制度建设作为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
  
  一是建立“一票否决”制度。在省政府目标责任状基础上,2012年,省局又出台了《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约谈、通报和一票否决暂行办法》,对部省检查和监测中发现的有突出质量安全问题的市县主管部门和水产品生产企业负责人,实行约谈、通报和项目限制。
  
  二是建立产地准出制度。2014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产地准出试点工作。试点地区连片2000亩以上渔业生产单位全部纳入试点范围,产品必须经县级监管部门抽检并开具产地准出证明方可上市销售。
  
  三是建立可追溯制度。截止目前,全省已统一建立了40多个可追溯平台示范点,利用可追溯系统,把水环境、苗种、投入品、准出证明编号等生产要素及流转信息全部串联衔接起来,并与食药部门衔接,实现了水产品从生产到市场的全链条质量可追溯。四是建立风险预警制度。及时发布养殖病害情报、疫病暴发区域趋势、进口国货物检测目录等信息,引导企业合理安排生产。在处理水产品质量安全公共事件中,及时请相关专家发声,向主流媒体通报情况,消除社会恐慌,避免了对产业发展带来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