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位陡涨威胁拦渍堤 千余军民昼夜奋战童家湖保天河机场
(图为:7月8日,抗洪抢险人员加固童家湖子堤。 朱熙勇摄)
连日暴雨,让黄陂童家湖水位陡涨,直超历史最高水位。一道拦渍堤,将童家湖和其两个子湖——马家湖、姚子海湖隔开。
越过两个子湖,距离拦渍堤约一公里,就是武汉天河机场。这道拦渍堤是天河机场的重要防线,一旦出现意外,童家湖湖水将倾泻到两个子湖,进而冲进天河机场跑道,飞机起降将面临瘫痪。
连日来,拦渍堤散浸、管涌、脱坡险情不断。天河机场安全告急!上千军民奔上大堤,紧急抢险排患。
1.千余军民顶烈日筑防护堤
7月8日中午,烈日当空,气温蹿上38℃。从童家湖边远眺天河机场,不时有飞机起降。
据了解,最大的险情在拦渍堤接连府河黄孝大堤处附近,这里是童家湖最低洼的地方,有数百米的拦渍堤出现了脱坡险情。通往拦渍堤抢险现场的道路,已经实行交通管制,运送沙石料等物资的车辆在路边排队,等待卸货。
楚天都市报记者现场看到,这道拦渍堤三四米宽,驻鄂空降兵某部、武警水电部队官兵,以及黄陂当地民兵千余人,都正忙碌地用沙袋筑起子堤。子堤已修起一人多高,水电官兵还用钢管打桩,支撑子堤。
单纯人工作业效率不高,为了尽快加固子堤,方便大型机械进来施工,水电官兵还在马家湖中填石料修筑一条便道。武警水电第七支队政治处主任符策介绍,除了湖水仍在不断上涨外,脱坡处的大堤也还在不断下沉。前晚他们赶到现场后,先通过打桩固定大堤基础、填筑沙袋的方式控制险情。为了加快抢险,他们必须开辟便道,方便机械往脱坡处运填石料。
沿着拦渍堤往湖中走,距脱坡处约500米,有一处天河机场的取水口,抢险人员正在打桩。天河街道办副书记潘汉顺介绍,7月8日上午9时30分左右,在此抢险的驻鄂空降兵某部官兵和当地巡堤人员发现,取水口处出现了管涌险情。童家湖水是顺着管道渗到堤内的,如不及时处置,拦渍堤就会溃口。所以,大家当即开始争分夺秒地堵漏。
2.空降兵开辟水路运送沙料
因为堤上道路狭窄,在拦渍堤边,驻鄂空降兵某部开辟了一条水上运输线路,往大堤上运沙袋。
渡口在拦渍堤马家湖一边。战士们将沙袋装上快艇,再穿过马家湖,送上拦渍堤。湖中杂物密布,战士们驾船要避开树木、电线杆,还得时刻提防头顶的电线。
25岁的杜超和22岁的张松,和战友们负责通过冲锋艇往堤上运沙袋。7月8日凌晨2时,他们刚从四川执行完任务,回到武汉后,没休息就主动请缨到童家湖抢险。
“不知道运了多少。”25岁的杜超说,他们动用了八条快艇,不到十分钟就往来一趟,一趟能装数十袋沙,一袋沙有四五十斤重。至于从凌晨到现在到底搬运了多少袋,他已经记不得了。
3.退役父亲提醒现役儿子注意安全
“父亲也是水电官兵,还经常提醒他抢险注意安全。”27岁的段焱燚,老家在贵州六盘水,入伍已10年,是武警水电部队第七支队四中队的指导员。他的父亲段伟,也曾在第七支队服役,还参加过1998年抗洪,修筑过三峡大坝。
段焱燚说,1998年,父亲曾在长江枝江段大堤上处理过险情。当时他还小,只知道抗洪很危险,每天都和母亲替父亲担心。而今,父亲知道他也在参加抗洪救灾,也时常担心他的安全。
“父亲每天都看新闻,只要这边有大暴雨,就给我打电话。”段焱燚说,父亲知道部队里有专家,所以基本没说具体怎么抢险,但特别关心他和战友的安全。总是再三叮嘱他作为带队的主官,一定要将战友们安全带出去,安全带回来。遇到险情一定要及时上报,平时还要注意巡堤。
下午2时许,太阳正毒,稍有走动即会汗流浃背。记者发现,有的小战士因为中暑流了鼻血,仅用卫生纸堵着鼻孔,就又接着干,劝都劝不下。
“倒地了还在抓,动作和背沙袋时一样。”战友林吉介绍,前晚,22岁的李杨雷随部队赶到抢险现场,背了一夜沙袋,中午仅在吃午饭时短暂休息一下,就又跑来运沙袋。从堤上返回途中,突然栽倒了,大家赶紧围了过去,见李杨雷的双手双脚还在抓啊蹬的,那动作就好像自己在搬沙袋一样。
4.六旬民兵家中水刚退就上堤
在拦渍堤上,62岁的熊家全是两三百名抢险民兵中年龄最大的一位,负责往堤上运送沙袋,脸上的汗就没有干过。熊师傅是黄陂罗汉街南新村人,村子旁边是滠水河,一周来河水多次漫堤,他家也是两次被淹,这两天才算退去。
“我们都有些受不了,老人家这大年纪还在坚持,真是不容易。”一边的官兵看到老人干活的劲头,都很佩服他能扛着四五十斤重的沙袋不停地往返。
“信义兄弟”孙东林也送石料到了现场,他将公司10辆工程车全部投入到抢险中。信义兄弟公司项目经理彭国鹏说,孙东林知道抢险现场要石料,立即调来大型挖掘机、渣土运输车等大型工程车,组成了防汛抢险物资运输车队。(刘毅 朱煕勇 吕百林 范增全 夏连强 胡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