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逸冰:深入生活才能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13.11.2015  11:36

图为:国家一级编剧、著名影视剧作家、评论家欧阳逸冰。新华网曾伟龙 摄

    新华网潜江11月13日电(曾伟龙)11月上旬,首届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会在“曹禺故里”举行,全国各地的知名剧作家、剧评家、优秀剧本作者齐聚湖北潜江。会议期间,专家学者对编剧队伍青黄不接、剧本质量参差不齐、好剧本越来越少等引发的“剧本荒”现象展开讨论。

    对此,国家一级编剧、著名影视剧作家、评论家欧阳逸冰接受新华网专访,畅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说,出现“剧本荒”现象其实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关键是“好剧本”越来越少。他认为,好的剧本都是深入生活、深入思考的作品。他告诫年轻剧作家,剧本创作不能浮躁,更不能急功近利。

    “剧本荒”现象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新华网: 据统计,全国目前在职剧作家约300余人,剧本创作无法满足院团需求,解决“剧本荒”迫在眉睫,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欧阳逸冰: 剧本荒”现象本来就存在,我认为的“剧本荒”是“好剧本荒”,一般的剧本和不怎么样的剧本谁都可以写,满大街都是,我所说的“剧本荒”关键是好剧本越来越少。

    这里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一是剧本的样式是艺术形式,是最难创作的,不像小说也不像电影和电视,小说可以做介绍,可以叙述,可以描述,还有内心刻画,还有对话,还有动作描写,作者可以进去,也可以出来,它很自由,但是戏剧就不然。

    二是编剧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现实的思辨力不够。对于一件事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首先自己得思辨。比如著名剧目《老大》,昨天的渔场变今日的浴场,是作者通过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做出独特的判断,加上自己深入的思考完成的一件作品。我认为,剧作家他是个思想家,是个思想者。

    三是作为剧作家还需要广博的知识和专业的素养。因为好的作品主要从这些作家来。比如《大宅门》,描绘的是中医药世家的百年传奇大剧,如果作家郭宝昌对于中医、中药不懂,对药草市场不了解,买药卖药环节不熟悉,不懂得草药市场是怎么交易的,怎么可能写出这么优秀的剧本呢?

    特别要说的是,剧作家的专业素养非常重要。《大宅门》的故事结构非常精彩,本来医生妙手回春救人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的,但是大夫救人说了实话却因此进了监狱。这很反常,之间的故事曲曲折折,峰回路转,观众觉得怎么那么好看,这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其故事的独特性。所以要求剧作家要有独特的故事和艺术构思,才能编好故事、讲好故事。

    我们的剧作家在创作时,要深入了解老百姓的需求才不会徒劳,如果观众不爱看的剧你老爱写,那自然就会出现“剧本荒”。我认为,与其天天喊“剧本荒”,还不如去引领,去培育一批剧作家,努力做好像潜江举办的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会。我认为,“剧本荒”现象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剧本创作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揠苗助长

     新华网: 有人说,不是剧本本身“”,而是市场化生产节奏加快,引发剧本创作者的作品粗制滥造,剧本“”没经打磨就草率出炉了,您怎么看?

    欧阳逸冰 :如果出现剧本“”,那我们要反省编剧是不是太浮躁,是不是太急功近利,要剧本的人是不是揠苗助长了?如果你剧本不行,即使再排练一次还是不行。所谓剧本是一剧之本,你在剧本上出的问题是一寸,你到排练场上就是一丈,你到舞台上就是一公里之外了。所以不能揠苗助长,编剧也不能急于求成。

    我觉得剧本“”问题,还是要解决一个选剧本和写剧本的问题,这两者都要去掉浮躁,只有踏踏实实沉下心去做,而不是三天两天就想出成果。举个例子,有个剧院团,三月份答记者问时夸下海口,说我们六月份就要打造出一个精品。他这不就是“剧本慌”吗?这不是太浮躁了吗?

    “三个月你打造出一个精品来,怎么可能呢!”你说三个月排出一出戏来,这个可以。但你不能说我三个月就打造出一个精品来,那不是粗制滥造,不是急功近利,那是什么?再说,精品是你说了算吗?这应该是观众来评判。

    我认为,一部好的剧本是需要经过一次次打磨才成为经典的,而它只有两个评委,一个是时间,一个是观众。除了这两个评委,没有第三个评委。我们剧作家能不能写到观众的心里去,我们剧院团的表演能不能走进观众的心里去,时间是最好的证明。

    总的来说,所谓的“”不是编剧与作品的量的问题,而是质的问题。真正从当下戏剧生态感受到的不是剧本“”,而是剧本“”,是急功近利、心态浮躁等种种困难集中表征出来的一种慌忙状态。

    深入生活才能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新华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发展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戏剧作品,其中包括您提到的《老大》《长夜》《中华士兵》和《徽商传奇》。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您认为目前中国戏剧创作方面,还存在哪方面不足之处?

     欧阳逸冰: 不少剧作家非常关注现实生活,他们的创作是跟整个社会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像这样的作家非常有社会责任感,我们应该特别的珍惜。他们的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几乎与我们现实生活是平行,我个人对他们非常的敬重。

    能够把视角对准社会,这样的剧作家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老大》,就是在思考我们社会正在发生的问题,为了发家致富,渔民拼命捕捞,好多鱼现在打不着了,无鱼可打的渔场被逼开发成海边城市变成“浴场“了。

    普通人看上去这个现象很正常,但你去思考他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我们跟自然的关系是友好的,还是一种掠夺的?这是人类跟周边的关系,人类跟大自然界的关系、跟动物界的关系、跟天气环境的关系是友好的,还是凌驾其上的,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思考。

    我认为,像《老大》《长夜》这样的作品,反映的是社会生活,是非常富有责任感的。《长夜》对打工阶层,特别是农民工阶层进行深入剖析,反映农民工他们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的分化和组合,核心的问题是我们还要不要坚守我们的良心,要不要坚守我们的道德底线?剧作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入了解,提出的深刻思考,是值得提倡和赞美的。

    不过,也有一些作者很浮躁。我们到基层跟一些编剧交流时发现,他们对生活的反映过于简单化,换句话说就是对生活没有真知,但他们又想写社会生活。他们按照报纸的标题去写,比如说写村官,说这个村官是个大学生,上来以后就带领大伙致富,致富有困难,村官想办法拉活儿去,找订单去,找新的开发项目去,找着了然后村民就富了,像这样就是把生活反映过于简单化。

    如果大学生村官就这么简单,就跟普通的村官没什么区别了。大学生为什么要当村官,是因为大学生要到生活中去,要接受生活的各方面的考验,把知识和才能奉献给农村,奉献给农民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如果按照这样的表述,就是“村官用自己的知识来帮老百姓致富”,就把标题变成故事了,没有深入的思考。

    我看到相当多的剧本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没有下决心,踏踏实实去深入生活。我们说的是深入生活,不是去看一看生活。“村官,多大了?”“我22岁,刚毕业。”“当了几年村官了?”“当了两年。”“怎么样啦?”就这么一问就回去写剧本了,这不叫深入生活。

    深入生活,是要跟村官一起生活,一起下田地,一起去接受老百姓的批评,听听老百姓骂村官什么了,老百姓为什么不满意,村官那么好心好意的为什么还挨骂?只有这样的深入生活,才能了解生活真知。只有深入的生活,才能写作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

    写不出好作品,我认为主要是没有下定决心深入生活,老老实实做生活的主人,而是做生活的旁观者。只有做一回生活的主人,才有有真实的感受。把生活反映的过于简单化,归根结底没有深入生活。

    此外,在我们的编剧队伍,存在文化素养不高的问题。有人就会问,大家搞的都是文字工作,怎么会存在文化素养不高呢?经典剧作家的经典作品,你研究过几部,你有什么看法?又有多少人认认真真的研究过莎士比亚,认认真真地研究过曹禺,认认真真的把当代的优秀作品好好的研究一番?

    不读书就会让自己知识匮乏,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就会被落后被淘汰。我记得老舍先生曾经这样说过自己的小说创作积累:“我这点存货,两年就写完了。”什么意思,他感到恐慌,作为一个作家,他必须深入生活,必须获取更多的知识滋养。

    同样,我们的剧作家深入生活是不是很扎实,专业素养是不是很厚实,自己反照自己就知道了。如果一不看书,二不深入生活,还能写出剧本,那坐在宾馆里都能瞎编剧本了。

    一个编剧的成长过程是漫长的,需要“不慌不忙”的知识积淀与不断实践的丰富经验,需要在与舞台、观众、演员的密切接触中,逐渐掌握创作要领。我认为,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知识储备匮乏都是一个剧作家的短板,能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真的热爱我们的生活,是不是真的献身艺术创作?

(编辑 曾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