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深入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20.12.2018  17:03

第八次党代会召开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高端、聚合、对话、原创、服务的核心理念,通过实施高端引领、优势集成、国际对话、源头创新、智库锻造等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着力构建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为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领,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武汉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2016年,学校以国家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列为学校首批建设的世界一流学科给予优先支持,并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设。

学校集成哲学、法学、经济学、新闻学等多学科优势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协同创新研究,在国内开创“党内法规学”学科建设先河,培育建设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教育研究中心”“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并与湖北省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汇聚全国44家单位近百位专家学者历时5年编纂的《马克思主义大辞典》,集纳了2094个条目共260多万字,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代表性著作、代表性人物、紧密相关的思想流派等,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对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卷本900多万字的《李达全集》,为推动李达及其思想研究,提供了翔实而权威的文本资料,为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思想资源。

加强 学术队伍建设,为学科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学校加大文科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通过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遴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院研究员聘任、人文社科杰出青年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聘任、青年创新团队建设等多种举措,统筹文科人才队伍架构,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持续繁荣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自2014年以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新增选资深教授2人,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人、“青年长江学者”13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8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6人,形成了一支引领学科发展的高端人才队伍。

2018年,学校实施首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院研究员聘任(11名校内已退休的专家获聘)和首批文科杰出青年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聘任工作(校内3名“文科杰青”和5名“文科优青”获聘),受到新闻媒体和兄弟高校的广泛关注,社会反响良好。

学校自2009年在全国率先启动“人文社会科学‘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以来,先后分5批共遴选、支持建设73支青年学术创新团队,青年团队负责人和成员先后有13人入选青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8人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同时,先后有22人担任院(系)领导职务,9人担任实体科研机构负责人。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涵育精品项目成果

学校围绕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针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现实问题谋划重大课题,组织集体攻关。2014年以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一般项目总数稳居全国高校前列。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经费总量逾7亿元,居全国高校第四位。

学校大力弘扬优良学风,鼓励学者潜心研究,推动理论创新。2014年以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成果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0多项,其中:《唐长孺文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法律机制研究》等34项成果荣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三位;《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主体生存论——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等183项成果分别荣获第九届、第十届和第十一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历届获奖总数均居湖北省高校第一位。此外,还有很多著作入选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全国推荐的优秀古籍整理图书”“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人文社会科学主体意识、创新能力、研究质量不断提升。

锻造珞珈智库方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005年,《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长期发展规划》即明确提出“智库锻造”战略。2015年,中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以来,学校强调高起点、深谋划、重实效、创品牌,全方位打造立体化的“珞珈智库方阵”,形成了以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库为牵引,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校部共建研究平台、省级重点研究基地为骨干,各类学院(系)属研究机构为基础的立体智库体系,瞄准国家和地方亟需、紧扣时代发展主题,开展前瞻性和针对性研究。

由武汉大学牵头组建的“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入选国家“2011计划”)主动服务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维护,全程参与了钓鱼岛、南海维权斗争,在每个关键阶段都提交了直接、管用的咨询报告,核心成果在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和外交斗争中发挥了重要和关键性作用。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2015年被认定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围绕“国际法治与中国主权安全”“全球治理与国际民商新秩序”等问题,为有关部门参加国际谈判、实施WTO协定等国际条约、修改国内有关立法提供了大量咨询报告并得到采用,先后有十余人次代表国家参与国际谈判,站稳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强音,维护中国利益。2017年9月,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获批纳入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

学校还通过培育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梳理中华文化的生成发展、研究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中国语情监测和语言能力的新途径等,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献计献策。此外,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发展研究院等共建平台都成为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所倚重的重要智库。2017年、2018年,学校先后与光明日报社联合举办以“新时代、新理念、新体系”和“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为主题的两届珞珈智库论坛,聆听时代声音,回应现实呼唤,引发强烈反响。

2014年以来,学校提交的1000余篇咨询报告被各级政府和国际组织采纳,其中40余份咨询报告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签批;参与了国家法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有关重要战略文本的研究起草;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学术报告、演讲数千场,一大批研究成果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深化学术交流对话,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

学校积极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2014年以来举办文科各类学术讲座、学术会议1000余场(其中高端学术讲座“珞珈讲坛”76场、“长江论坛”74场),营造了砥砺思想、交流学术的浓郁氛围。校内10余种学术期刊协同发展,《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经济评论》和《图书情报知识》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期刊资助计划”,《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选“全国百强期刊”,已形成具有武大特色的文科学术期刊方阵。

为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学术之伴计划”,与国外知名研究机构开展深度交流与合作;开展“海外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动态追踪”,推介外译学术成果,支持主办SSCI期刊《中国国际法论刊》,并陆续培育出刊《中国环境法学》《简帛》《全球健康研究与政策》等国际期刊,以武大文科学者学术思想传播为主体内容的“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海外学术周”分别于2014年、201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举办,取得了良好的国际反响。2015年以来,我校ESI社会科学总论持续保持在前1%,并在全球进入前1%高校中的位次不断提升。


未来五年,人文社科研究将着重推进以下重点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引领,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集聚创新资源,提升人才队伍质量;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建设优势学科集群;涵育创新成果,推出精品力作;锻造珞珈智库方阵,积极服务社会;整合创新要素,推动研究范式转型;加强对话交流,扩大国际学术影响;优化学术评价体系,营造良好学术生态。

(稿件来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执笔:杨敏 编辑:陈丽霞)


专家学者研讨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保障发展
新闻网讯(通讯员凌爽)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武汉大学
【学习进行时】高校马院学子探讨使命担当
新闻网讯(通讯员马恒原)12月7日至9日,武汉大学
科技部公示2018年创新人才 湖北19人入选
  武汉晚报讯(通讯员王潜 丘剑山)近日,新浪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