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委内加工”新政在鄂落地 加贸企业通关成本减九成

15.04.2016  08:33
   4月13日,在武汉海关驻东湖综合保税区办事处,斯瑞迪(武汉)三维打印耗材有限公司办理了湖北首票"委内加工"成品出区通关手续,标志着"委内加工"这一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创新制度在湖北省内正式落地实施。

  "委内加工"是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加工贸易企业接受境内区外企业委托,对区外企业提供的入区货物进行加工,加工后的产品全部运往区外,并收取加工费的商业活动。该业务是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全国开通相关业务的海关不超过4家。

  据了解,斯瑞迪(武汉)三维打印耗材有限公司属于出口加工企业,于2013年6月落户东湖综合保税区,是武汉地区唯一一家集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的专业3D打印耗材生产企业。

  近几年国际经济总体形势不景气,国外订单减少,该企业面临厂房、设备及人员空闲,经营业绩下滑的困境。而位于区外的委托加工企业也同样从事3D打印耗材生产,但企业处境却呈现与斯瑞迪正好相反的"两重天"--国内订单纷至沓来,但企业却受限于产能不足而无法承接更多业务。斯瑞迪公司负责人介绍,原来有计划承接区外的委托加工业务,但由于成品出区时要按货物价值缴纳关税和增值税,成本较高而不得不放弃。

  本可资源互补、产能最优,为何不合作?"被横在区内和区外的税费壁垒挡住了。"斯瑞迪公司负责人表示,以本次通关的三维打印耗材为例,货主3月下旬将ABS塑胶颗粒、聚乳酸颗粒等4种原材料运入保税区委托企业代加工,10天后,货值20万元的耗材产品装运出区,如果按传统税费规则,产品需按货物价值缴纳关税和增值税合计6万余元,而按"委内加工"新政,产品出区时只需按加工费纳税,约6700元,税费成本减少近90%,为区内外企业产能合作创造了条件。

  武汉海关介绍,为积极贯彻落实海关总署的决策部署,武汉海关深入研究湖北省加工贸易产业在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两端的现实需求,加快加工贸易和保税监管改革步伐,坚持创新驱动、先行先试,先后复制推广了包括"委内加工"在内的4批共28项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创新制度。"委内加工"改变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销产品供给方式长期单一的局面,有效促成区内区外企业的"产能合作",既可以缓解区内企业加工产能过剩、对国外市场过于依赖等问题,充分释放区内产能、提升区内企业运营效率,又可借用区内企业所拥有的国际先进生产设备和高端生产技术满足国内产业市场的发展需求,降低加工成本,为国内企业提供新的合作发展路径。

  武汉海关还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企业享受到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创新制度改革红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策应国家供给侧改革,并同时为中国(湖北)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申报建设提供大力支持。(余晶 张军 袁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