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 非遗融入时尚生活

30.12.2014  16:56

  

  龙船

  长啸而歌的撒叶儿嗬,哀音缭绕在土家山寨,原始古朴的舞姿,续演着武王伐纣的千年之歌;

  保存百年的木雕看柜,雕刻有39组神话和戏剧故事、86个人物、98组图案,通山木雕彰显鄂派木雕的独特神韵;

  莫斯科“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汉绣服饰展位,艺术口味极“”的俄罗斯人终于不再“端着”,男女老少争相试穿,做姿亮相……

  12月3日,湖北省非遗工作者期盼已久的喜讯从北京传来:三国传说、土家撒叶儿嗬、通山木雕等21个项目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全国名列第四位。至此,湖北省国家级非遗项目达127项,比肩部分经济发达省市,走在全国前列。

  悠悠五千年,古老的荆楚文明从刀耕火种的时代走来,经世代努力传承至今,使它们在工业文明、信息社会的烈火煎熬中经受住了濒临失传的考验,并在现代文明中重获新生。

  湖北这一可喜成绩,有历史的渊源、更有当今的保护战略为后盾,省委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作出了“切实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具体部署,湖北坚持科学保护理念,创新保护措施,让千年非遗文化瑰宝,在现代时尚生活中闪耀出璀璨的艺术之光。(文:力名 图:湖北非遗保护中心)

  筚路蓝缕 上下协力   数字化保护质量全国领先

  古代楚国能崛起于南中国,靠的是筚路蓝缕的拓荒精神。湖北作为楚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密度大,楚文化特色鲜明,价值极高,是各方人士公认的“非遗资源大省”。在非遗保护工程启动之初,湖北宜昌市便与云南、浙江两省一道被文化部确立为三大非遗保护试点地区。尽管近几年政府保护经费投入成倍增长,其总量仍与经济发达省市差距很大。全省各级非遗保护工作者秉承先祖筚路蓝缕的拓荒精神,艰苦努力,硬是将湖北非遗保护的各项工作做到了全国前列。

  湖北率先研发非遗普查软件,在2010年底就完成重点项目调查3.6万个,记录文字1.58亿字,录音1.1万余小时,摄像5千多小时,拍摄照片1.5万余张,收集资料实物近万件,登记在册2万余件。全省整理录入项目资料12255项、传承人9688人、条目13948条、素材20359个。此外,湖北非遗保护中心每年还编著一套非遗丛书,全省出版非遗研究专著近600部。

  浩如烟海的数据采集为全面保护奠定了基础,得到国家数字化保护中心认可。在2012年开展的全国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中,全国确定28个项目,湖北就有黄梅挑花、孝感雕花剪纸两项列为试点。湖北非遗保护中心以此为契机,对试点单位实施行政推进与业务指导,双管齐下推进数字化试点工作,尤其对数字资源采集、收录的质量严格把关。比如,孝感雕花剪纸的保护单位在收集一位重要传承人的作品时,只收集到70多幅。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就与当地文化部门联系,经过多部门协作,从博物馆以及民间收藏家手中收集到该艺人的近百幅高质量作品。

  黄梅县文化局分管非遗工作的副局长主动担任黄梅挑花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的“总指挥”,经常到保护单位和试点现场监督,将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与业务人员的奖金、年终考核等挂钩,确保了进度和质量。孝感组织了由专家、传承人和业务工作者组成的专班队伍,还专门招聘了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协助搜集、摄录、整理了数千条资料。

  在2013年和2014年两次全国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总结会上,湖北采集和录入的质量被认为是最好的,受到中国非遗数字化保护中心高度肯定。因此,全国在确定第二批试点项目时,将湖北天门糖塑、秭归端午节、江汉平原皮影戏、武当武术等4个项目同时列入试点。

  活态传承 创新保护   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

  创新保护措施,狠抓活态传承,湖北以生产性保护为突破口,建立19个省级生产性保护基地,各地建立市县级基地70余个,均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5个列入全国100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为使非遗融入百姓现代生活,重现生命力,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于2012年6月举办非遗生产性保护专题艺术设计大赛,这一开创性活动吸引众多代表性传承人、文化工作者、艺术设计者、高校师生参赛,大赛共收到929件(组)作品,评选出了80多件优秀作品。其中,天门糖塑海报设计、孝感雕花剪纸旅游纪念品设计、“虎娃吉祥”喜斗设计、“花开富贵”汉绣服饰设计等,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时尚生活之中。雕花剪纸镂空的苹果手机盖,散热性能好,时尚又不失典雅,美观又实用;皮影做的灯罩,在灯光照耀惟妙惟肖……

  非遗保护与当代艺术设计的双向融合,令民众惊叹非遗的活力。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期盼这些作品引起企业关注,将设计作品转化为商品,让非遗艺术品走进千万百姓生活中。

  “非遗+高校”是湖北非遗保护创新的又一模式。省文化厅与省教育厅合作,在全省16所高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武汉纺织大学将该校的服装设计优势用于汉绣和红安绣活的研究和设计,推出传统与时尚有机结合的汉绣系列服饰,在武汉举办专场T台表演,湖北观众大饱眼福。孝感成立了雕花剪纸研究所,搜集、挖掘、整理传统剪纸作品2万余幅,研发品类超过150种。湖北省创业高级技工学校2012年开始探索非遗手工技艺的“一院两库、技艺传承、开发创新”的荆州模式,2013年投资3400万元,今年建成荆楚非遗手艺综合展示与孵化平台,宣传与推介非遗手艺,筑巢引凤,吸纳传承人加盟传承院,参与传统技艺的传承、保护和开发。目前,已吸纳楚式漆器髹饰技艺、青铜器铅锡刻镂技艺、汉绣技艺、瓷盘技艺、微雕技艺和卞和玉器技艺等10个项目入驻,相应建立了10个工作坊、教学、传承和交流中心。

  “非遗+社区”的江欣苑传承基地,是湖北打造的一个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同步的社区样本。江欣苑社区是一个转型农民社区,这里的居民过去是汉阳区渔村的村民,世代靠种田、打鱼为生,高龙是这些居民祖辈传承了1400多年的民间舞蹈祭祀活动。随着城镇化建设,他们由村民变成市民,失去原有的场所后,高龙如何传承下去?

  2012年8月,社区建成了高龙城传承园,不仅传承高龙,还吸引数十个湖北省内有代表性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非遗项目在此“安家”。 社区通过“四免”(免装修、免房租、免一切日常生活必需品、免费带徒弟)为汉绣、木雕船模、雕花剪纸、黄梅挑花、楚式漆器、铅锡刻镂技艺等代表性传承人提供了60余间共1万多平方米的非遗精品展示厅、传承工作室,以及帮助他们寻找产品销路、建立传习所、与武汉高校建立产学研中心、在社区居民和大学生中培养学徒,这些国家级项目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他们的收入相比入驻前大幅度提高。

  今年6月17日,文化部在北京举办“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江欣苑社区作为全国唯一应邀参会的社区单位,介绍了汉阳高龙传承园的经验。

  海外传播 深度体验   荆楚文化瑰宝惊艳五洲

  2014年5月19日,就在俄罗斯总统普京飞赴北京,展开中俄“蜜月”之旅的当天,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开幕,15位传承人现场展演他们的绝技绝活,艺术口味极“”的俄罗斯人终于不再“端着”,在汉绣服饰展位,男女老少争相试穿,做姿亮相;在老河口木版年画展位,一位俄罗斯少女不满足于得到一幅现场印制的年画,干脆搂起袖子,将年画印在玉臂。皮影戏传承人应邀赴胡锦涛主席曾经视察过的莫斯科1948中学表演,孩子们第一次见识并轮番上场操作皮影表演《拔萝卜》,现场气氛达到沸点。在莫斯科茶叶俱乐部,赵李桥砖茶传承人就砖茶制作技艺和中俄茶叶贸易史娓娓道来,最初正襟危坐的俄罗斯茶叶行家不由自主地围拢来席地而坐,品茶深谈。剪纸艺人在莫斯科连续八次开班授徒,孝感雕花剪纸第一次拥有了十名“洋弟子”。

  

  江汉平原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刘年华和莫斯科1948中学的孩子们

  正如湖北非遗中心负责人所言:“我们不是简单地办一次展览,而要让俄罗斯市民在深度体验中感受楚文化的艺术魅力。

  湖北非遗惊艳海外,这不是第一次。自从1987年湖北民间美术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览,震撼了一百多位外国大使和文化参赞之后,近三十年来,湖北民间艺术先后应邀赴亚、欧、美、非、澳的三十多个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展示展演,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湖北乃至中国的一张名片。

早年赴塞浦路斯展览时,欧洲一家工艺品公司要求一次订货上万件,可惜当时因这些传统手工作品产量极为有限而未能成交。而现在,广泛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已经为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分享荆楚文化瑰宝提供了保障。

  湖北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部分项目

  三国传说

  三国时期著名战役一半以上发生在湖北,三国传说千百年来在湖北境内广为流传,尤其是与湖北境内大量的三国遗迹、地名一一对应,具有极高的真实性和传奇性。目前已搜集整理的传说有三百多则。主要有:人物传说刘备、诸葛亮等,地名传说三国包、太子桥、子龙街、当阳桥、卓刀泉,地方风物和习俗传说《龙凤配》《诸葛菜》等。传说中的诸葛亮、关羽等都已成为某一品质的象征或标志物,在全球世界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武汉杂技

  素有广泛国际声誉的武汉杂技团历经60年发展和7代演员传承,他们发掘中国民间传统杂技而创造的《顶碗》等系列经典节目,是中国杂技能一直以独特东方魅力风行世界的扛鼎之作。上世纪50年代初的夏菊花在莫斯科获杂技马戏比赛金奖,80年代第四代顶碗演员李莉萍获得摩纳哥金小丑奖。

  

  武汉杂技

  潜江草把龙

  始于明末清初,因采用稻草扎制而得名,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最初采用单纯的稻草编制,至清末则创造性地采用竹、木扎制龙头龙尾,龙身由编制改为扎制,龙的形象更加生动。百姓以舞草把龙灯为信仰,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平安。

  

  潜江草把龙

  郧阳凤凰灯舞

  出自郧阳府癸末进士,曾任“学道”、受封“内阁中书”的书香世家王明德及民间老艺人之手。当时,每年春节、元宵节,在街头、宅前或场院演出。其表演内容按凤鸣、出巢、游园、寻花、戏牡丹、擦痒、鹐翅、理羽、打盹、朝阳、扑翅等程序进行。

  

  郧阳凤凰灯舞

  通山木雕

  现存的古代通山木雕多属明、清古建筑及散落于民间的作品构件遗存。分大木雕刻和细木雕刻两类。大木雕刻包括梁、枋、斗拱、檩等建筑装饰木雕;细木雕刻则指家具装饰木雕、木雕神像、装饰摆件等。“大夫第”、“宝石古民居群”、“周家大屋”、“成氏宗祠”等是古时通山木构建筑装饰的经典之作。

  

  通山木雕

  麦杆剪贴

  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秦怀王墓发掘出的麦杆画作品至今两千多年。仙桃麦秆画的制作工艺包括构图、制作麦杆贴片、过稿、雕刻、烙、粘贴、装裱等,同时吸收国画、版画、剪纸、浮雕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仙桃麦杆画曾多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及2008年中国第八届艺术节金奖。

  

  仙桃麦秆剪贴

  赵李桥砖茶

  前身是羊楼洞砖茶,俗称“洞茶”,羊楼洞位于赤壁市赵李桥境内,是中国通往欧洲的茶马古道源头之一。其制作技艺经过世代传人的传承,手工制作技艺起着机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黑茶一直深受俄罗斯民众喜爱,砖茶贸易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

  

  赵李桥砖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