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幸福课堂’是我的最爱,每周我都眼巴巴地盼着这一天。”河南省济源市黄河路小学学生陈子桓,对学校的“幸福课堂”念念不忘。 陈子桓所说的“幸福课堂”是指学校开发的“选课走班”多元课程,这是济源市构建“幸福教育”的缩影。 济源市近年实施“幸福教育”,提出“尚德、健康、快乐”的教育新理念,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 “幸福教育”给济源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还是让我们来听一听其中的故事吧。 尚德的价值观——小学生陈子桓的故事 毛主席像章、瓷像,各种图书、画册数不胜数,像章还被拼成五角星、党旗等形状,让人肃然起敬。这就是陈子桓家里的“纪念馆”。2013年,这个“纪念馆”还被搬到济源市庆“七一”红色展览现场,让参观者大饱眼福。 陈子桓家里光毛主席像章就有6000多枚,班里的同学经常去他家参观,听子桓的爷爷讲革命故事。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红色记忆,如种子播撒在陈子桓和同学们的心里。 2014年4月,爷爷患病了,需要人照顾。“作为家中的小男子汉,我有责任扛起照顾爷爷的担子。”陈子桓说。 从此,小小年纪的他,每天早上早早起床,先给爷爷倒尿壶,再洗漱、吃早餐,然后匆匆上学。晚上,他坚持和爷爷睡在一起,方便照顾爷爷。 陈子桓不仅对爷爷如此,对他人也是如此。今年4月,陈子桓来到该市王屋山区的一所寄宿制小学,开始一周的山区住校生学习、生活体验。他发现班里一名女生家里十分困难。当晚,他就给妈妈打电话,第二天,他的妈妈就送来了食用油、学习用品和钱。临走时,子桓对妈妈说:“我以后还要常来看她,帮助她。” “爱与责任,比金钱更重要。”济源市教育局局长于琳说,“教育只有在立德树人中才能回归本真,才能酿出幸福的味道。” 健康的教育观——“小胖墩”和“小眼镜”少了 走进济源市梨林镇中心小学足球场,只见一群身着“恒大足球学校”运动装的孩子在足球场上奔跑、呼喊,颠球、带球、射门,小小的足球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一个漂亮的射门就这样被定格。 休息时间,孩子们围着外籍教练泰伊欢呼雀跃。“眼瞅着孩子们的体质增强了,‘小胖墩’少了,‘小眼镜’也少了。”梨林镇中心校校长陈志强说。 2014年12月,恒大足球俱乐部与梨林镇中心小学、太行路学校等学校签订协议,成为足球共建学校,足球教练吃住在校,每周每班2节足球课,上午大课间是足球韵律操。学校还建立了班级、年级、校级足球队、男女球队,定期举行校内外足球联赛。 像梨林镇中心小学一样,济源市区和不少乡镇学校都有像样的足球场。足球特色学校建设是该市加大教育投入的缩影。“近年来,我们先后投入近20亿元改善办学条件,累计利用外资近5亿元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济源市市长宗长青说。 健康就是幸福。学生健康,教育才能幸福。这个健康不只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快乐与舒心。 快乐的成长观——千方百计关爱留守儿童 6月的黄河之滨,金黄色的麦浪翻滚。济源市大峪镇一中就位于这里。 “爸爸妈妈:学校就像家一样温暖,我在学校很快乐,你们不要担心……”李瑞苹的信,让父母泪流满面。 今年14岁的李瑞苹,是大峪镇一中八(1)班学生。父亲在西藏打工,母亲在南阳打工,农忙时才回家,瑞苹从小寄宿在外婆家。 农忙时节,瑞苹父母在家,班主任王新华就组织班里老师,带上致家长的一封信、瑞苹写给父母的信以及孩子在校的评价表等来到杨树沟村,在田间地头开起了家长会。 老师们聊瑞苹的学习、生活,家长聊在外打工的艰辛,聊到开心处,洒下一片欢声笑语;聊到伤心处,啜泣声此起彼伏。 在大峪镇,像李瑞苹这样的留守儿童有1162人,占全镇学生比例近80%。镇中心校校长杨建东说,建设美丽山村学校、办适合大峪镇实际的“幸福教育”是学校的追求。 记者了解到,济源市通过新建、改建餐厅、操场、心理健康辅导室等,实现了少年宫、留守儿童之家全覆盖;建立了留守儿童动态管理制度、排查登记制度、留守儿童档案。同时,济源市实施了“爱心妈妈”“爱心爸爸”等志愿帮扶活动,还设立了亲情热线等,千方百计关爱留守儿童。 “身心健、德为先,乐中学、学中成,即为幸福。”这是于琳说起“幸福教育”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