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宪法》对司法体制改革的影响

24.10.2014  13:53

      (通讯员:赵鹏  编审:李智华)轰轰烈烈的司法体制已经拉开序幕,上海、湖北、青海、广东、吉林、海南六省市被列为首批试点,《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已经获得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核通过。司法体制改革从七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导向:一是对法官、检察官实行有别于普通公务员的管理制度。二是建立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把高素质人才充实到办案一线。三是完善法官、检察官选任程序和条件,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尊重司法规律,确保队伍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四是完善办案责任制,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强化监督制约体制。五是健全与法官、检察官司法职业相适应的职业保障制度。六是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七是完善人民警察警官、警员、警务技术人员分类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一切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就要求我们在司法体制改革的时候,不能违反宪法的规定。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任何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违反宪法的改革必定是无效的改革。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八条及第一百三十三条分别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我国现阶段的司法体制改革着力推动省以下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在宪法条文未作出修改之前,难以从法律层面对人财物统管作出有法律效力的规定。我们都在期待司法体制改革,却很少有人会关注是否应该修改《宪法》。司法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司法体制体制改革必须符合司法规律,不能让有些利益集团借司法体制改革从中获取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宪法实施3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继续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实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维护宪法的权威是国家繁荣稳定的保证,司法体制改革应以尊重宪法权威为前提,司法体制改革确实与宪法相抵触的话首先应按照法律程序修改宪法,宪法经法律程序修改生效后才能启动有法律效力的改革。

          在司法体制改革过程中,一切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我们在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时候还应该理顺党委与司法机关的关系,《宪法》第一条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现阶段,推进司法体制改革需要有党委的积极参与,各级党委机关应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法办事,防止权大于法从而出现司法体制改革功亏一篑的局面。

          司法体制改革已经箭在弦上,各界都在期待我们的司法体制改革成果。我们自己也在期待司法改革向着法治化的轨道不断发展—  “去地方化”、“去行政化”、同时提高基层法官的待遇,让法院真正成为专业化的审判机关!

                                                                                                                         

湖北举办线上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
7月25日至26日,为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省档案系统抓好国家档案局对湖北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湖北省档案局依托中国知网以线上方式举办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省内外档案工作者4.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