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学的核心价值
作者:唐明邦
近来神州大地掀起“国学热”,这是难能可贵的好现象。国学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五千年来历代圣哲精心承传,历久弥新,是具有永恒魅力的国之瑰宝。
国学的内容博大精深,不可等闲视之,不应将一般的文化艺术作品通通纳入国学范畴。因此理当弄清国学的核心价值,以之作为研究国学的指导原则,以免流入俗套。
国学的中心内容或核心价值,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说得好: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概述,高屋建瓴,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可谓千古名言。应为研究传承国学者的座右铭。
为天地立心——天地之心的概念,出自《周易》复卦《彖辞》:“复:其见天地之心也。”什么是天地之心?《系辞下》第一章写道:“天地之大德日生”。天地之心就指天地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的大德。《周易》强调:人首应“与天地合其德”,就是说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要合乎天地化生万物的规律。所谓“为天地立心”,即是在人们的心中树立一切行为要合乎自然规律的理念,人们要时刻留心“天人合一”的大原则。为此首先要“知天”,认识各项自然规律,进一步“奉天”或“顺天”,信从或顺应自然规律,而不违背它,再进一步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人造天”。明清之际哲学家王船山所说的“任天而无能为,何以为人”?故“天之所无,犹当有之”。当今人们所利用的飞机、火车、大炮,乃至人造卫星,都不是自然界所固有的,而是人类“以人造天”创造出来的,这正是“为天地立心”所达到的最终目的。研究国学,就是学习古人的智慧,实现“为天地立心”“与天地合其德”的重要途径。
为生民立命——中国早在《尚书》中就提出“民为邦本”的观点,肯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孟子》也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生民立命”,从来受到极端重视。为生民立命首先当“制民恒产”,即让耕者有其田,让人民衣食无忧;其次要“厚下安宅”,让人民安居乐业;再次要“勿夺民时”,即不要随意征调人民进行劳役以免妨碍耕种的季节。在税收上当政者还要遵行“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同时对人民进行文化、道德教育,让人民有安生立命的知识、技能。须知一个文盲充斥的民族和国家,其人民就难以维持其健康和安泰的生命,国家也难保持长治久安。博大精深的国学中,诸子百家的论述,无不对“为生民立命”的重大问题,深思熟虑,阐述精到,值得认真学习借鉴,付诸笃行。
为往圣继绝学——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历代造就不少哲学家、政治家。这些圣哲人物,忧国忧民,壮志凌云,写下不少哲学、政治、文学著作,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成为历代明君贤相治国理财的宝贵经典,弥足珍惜。可是自从西学东渐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巨大挑战,人们日益崇拜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对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于是有“打倒孔家店”、“批儒批孔”的口号,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束之高阁抛之脑后,使之成为绝学。“为往圣继绝学”的观点,至今更加有现实意义。列宁早已指出,社会主义文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必须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反对党八股时,也曾号召大家学习古典,不要“言必称希腊”,可是见效甚微。今天,我们在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的同时,掀起学习国学的热潮,乃势所必然。从国学的核心价值中,我们必能加深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的理解;深化对“易”乃大道之源、智慧之根的领悟。从而建立“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协合万邦”的国际主义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高尚情操。总之“为往圣继绝学”,必能大大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方法,增强我们的理性思维能力。
为万世开太平——古之圣哲胸怀博大。追古抚昔,构建了不少宏伟蓝图。早在五经之一的《礼记》中就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和小康社会的愿景。《周易》更提出“天下和平”“万国咸宁”的原则主张。《论语》也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观点。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五伯争雄,七国争霸,战乱不止,弄得天下大乱,民不安生。圣贤们忧国爱民,提出各自的理想国,希望实现一个没有剥削、没有战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太平世界,与当时社会现实相抗衡,为未来的英雄豪杰指出治国理财树立崇高理想,这是可以理解的。只可惜他们的大同理想、天下和平的愿望,千百年来都成为徒夺空言的乌托邦。然而,可不能小看这些理想蓝图的重大历史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民,有这种崇高理想,和鼠目寸光没有崇高理想,是有天壤之别的。我们中华民族,正是由于有此崇高理想的愿景,故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小康社会,进一步向大同理想迈进。我们的中国梦,必能早日实现。“为万世开太平”的先哲梦想,必将鼓舞世界人民。因此学习国学,掌握国学精湛的核心价值,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并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原载《国际易经》2014年,第4期,总第44期)
(本网编辑:冯林 学生编辑: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