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高端智库的先行者

30.05.2014  22:46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暨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的实践与探索

            这是一个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的时代!
            这是一个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时代!
            这是一个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时代!
            这更是一个催生现代新型一流智库众相生长的时代!
            这更是一个新型高端智库大有可为应有作为的时代!
            这些,正是描绘法治“中国梦”华章的妙笔,是编织“中国梦”的核心元素!
        机遇和挑战,总在复杂的形式中交织;
            勇气和担当,总在伟大的变革中彰显。
          他 们,紧紧围绕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中国融入世界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从顶层制度设计、健全法律制度安排等层面,为中央、省提供一批决策需求的“社会管理法治 化”、“网络安全立法模式”、“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构建”、“社会治理模式转型”、“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产权保护”等政策建议、法规草案,启动“千名决策者咨 询服务行动计划”,这些,正汇聚起和发挥着高端智库的强大“正能量”。
          他们,紧紧围绕时代变革、“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面临的重点、难点 和薄弱点等问题,竞标主持和承担“马恩三农经典观点研究”、“法治指标体系与考评标准”、“农民土地产权”、“网络安全立法模式”、“网络反恐”、“创造 条件更多地保护农民的财产权”、“构建城乡一体土地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司法统一保障体制改革”等一批国家与省部级重大、重点和一般项目,编纂出版30 多部专著,发表文章380余篇,获奖40多项,为新一轮法制改革、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诸多模式、方案、建议与决策咨询服务。
          他们,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社会,直接参与地方与部门法治建设行动,即:为地方组建法律专家委员会、代拟法治建设纲要、参与社区治理行动、培训基层公务 人员等等,为领导干部、执法司法人员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能力创造条件、提供智力支持。
          他 们,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第一信号,以交叉学科深度融合为第一取向,以适应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新任务,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为第一导向,以培养具备适应国 际化要求的高端人才为第一视野,这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暨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教育部社会法治建设(2014— 2016)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的初衷、矢志不渝地追求和实践。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昭示着“法治中国”将翻开历史新的一页!
          问题导向向上生长治国理政法治力量
          历史,总在变革中迸发法治的力量。
          智库,总在梦想里张扬时代的辉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暨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心—研究院”)的相继成立,为当代中国新型智库队伍增添了一支生力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再次开启,高端智库发挥重大作用的时代也悄然到来。
          担 负时代责任为法治中国建言献策。中心-研究院合署科研以来,旨在以国家法治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知名高校优势学科为依托,秉承求真务 实、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积极推动法学与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努力构建多维度、全方位、高层次的研究平台,着力研究党和国家法治 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着力破解执政、立法、行政、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及守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中央和地方立法、决策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和可操作性 的研究成果,为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建言献策。
        针对当前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民土地产权配置不完善、特殊人群权益保障不到位、社会组 织管理领域立法滞后等问题,中心—研究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十个领域90个重大法律问题,及时发布了《法治发展战略研究中长期规划课题指南 (2012-2020年)》,以完善法律制度体系。
        ——围绕公民身份平等及财产权平等保护,完善户籍制度、财产继承、土地管理等法律制度;
            ——围绕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法律制度;
        ——围绕特殊人群权益保障,完善社区矫正、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等法律制度;
          ——围绕培育和规范社会组织,完善社会组织治理机制等法律制度;
        ——围绕促进城乡、地区、行业收入分配公平,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城镇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等法律制度;
      ——围绕政府依法管理服务与公众有序参与,完善行政程序、政府服务、公众有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与评估等法律制度;
          ——围绕社会诚信体系、信息网络管理,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互联网管理等法律制度;
          ——围绕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环境安全、国家战略资源安全等法律制度;
          ——围绕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社会风险评估、社会矛盾调处等法律制度;
          ——围绕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完善强化法律监督等法律制度。
          如 何破解农民财产权平等保护,促进“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制度障碍、体制性束缚、保障性困扰,是中心—研究院创新团队科 研工作的第一选项。从新千年以来,学科带头人和团队成员就积极参与十六大确定的“马恩”十八项基础理论工程研究、社会管理法治、农民土地持有权等研究,先 后提出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为新型公有产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股份可以抵押担保、宅基地使用权可以抵押担保,保护农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 用地市场,即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价”的土地市场;修改完善现行的土地管理法、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水利法、林业法; 建立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产权制度体系等建议,形成了“马恩丹麦模式”等三部专著及系列文章,有的上报中央及主管部门,引起了高层决策者的重视和社会 响应。这些建议契合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要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谭崇台教授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称赞:这破解了土地权利制度创设的社会公 平与土地资源配置绩效两个历史难题,填补了我国农地公有产权实现形式——农民土地持有产权的理论空白。
          如何破解大数据时代国家安全与社会 安全法律保护难题,由青年学者申报的《当代网络社会治理中的立法模式研究》、《全球视野中网络恐怖主义犯罪及其整体法律对策》两个重大课题,获得中国国际 人才交流基金海外高层次人才社会管理专项立项,他们先后提交的《网络安全立法草案》、《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丝绸之路”网络反恐立法建议稿》、《网 络安全立法模式研究》、《网络反恐立法研究》等立法、政策建议和研究报告,中央主管部门称道:“这是国内率先研究网络安全立法的一支精干团队。
          国家资深法学家张文显教授视察调研中心—研究院时称赞:“这个团队具有与时俱进、问题导向、扎实创新的科学研究作风。
          这 些源于中心—研究院聚集了一批求真务实的名师大家。全球知识产权名家吴汉东教授,始终瞄准国内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与国际知识产权竞争战略前沿问题,组织开展 重大课题攻关,适时给中央和地方就国家创新、企业创新与社会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提出建议,发挥了服务高端决策的作用。
          师从发展经济 学创始人张培刚的中心—研究院负责人徐汉明教授三十年如一日,始终关切“法治中国”建设重大需求,适时回应法治建设进程中需要攻克的理论制度实践多层面的 难题,拟定科研指南、组织协同攻关,使科研具有针对性、引领性和实效性。“他厚重的阅历使其具备了对理论研究和社会发展前沿问题的准确判断能力。学术起点 始终根植于既有的时代背景,实践经验将为理论上的总结和探讨提供坚实的基础,也将会使理论研究成果更具本土性和可操作性,纵观他现有的研究,这既是一份对 学识履历的真实谱写,也是一份对法治发展的责任担当。”我国资深法学家李龙教授如此评价徐汉明教授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宝贵的实务经验。
          紧贴地气服务时代需求实现自身价值
          代言人民利益、推动法治中国,为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贡献才智,是中心—研究院人的共识,也是中心—研究院创新团队实现自身价值的导向。
        正 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中心—研究院走出了“象牙塔”,破解了“三重三轻”的“经院式”研究模式,即:研究过程重申报轻管理,研究结果重数量轻质量,研究 成果重文本轻对策,构建“问题导向、紧贴地气、协同创新、引领前沿”的新型科研模式,强调重点问题研究求“”、热点问题研究求“”、难点问题研究求 “”、协同创新研究求“”、检验研究成果求“”。他们许多真知灼见都来源于深入基层的调研结果,来源于对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准确把握。
          从 中心—研究院的调研可知,当前社会治理呈现如下七大变化: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公社人变成社会人;人口管理由户籍管理与居住地一体化向户籍管理与居住地或暂 住地分离转变;就业体制由计划分配到自谋职业转变;住房过去是按工龄+单位龄=福利分配,现在有钱的成“房主”,贷款的成“房奴”,买不起房的成“房 愤”;社会组织由单一的工青妇,发展到民间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大众传媒由平面媒体发展到影视媒体、网络媒体,每个公民都被全媒体包围,随时被捕捉与放 大;社会结构由单一党政系统发展到“三大系统”并存,即:以公务员为代表、以党政系统为基础的公权力系统;以企业人员为代表、以企业组织为基础的创造财富 的企业系统;以公民为代表、以社区组织为基础的社区居民系统。
          中心—研究院始终把“社会治理法治化”作为研究课题的重中之重。在中国社会 治理时代背景面临“三重跨越”(从传统农业社会向传统工业社会,从传统工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现代工业社会向现代信息社会)并举,社会治理模式面临 “三个转型”(从“人治”到“政策之治”,从“政策之治”到“法制”,从“法制”到“法治”)交错,社会治理矛盾面临“三个挑战”(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棘手 矛盾的新挑战,社会治理体制机制面临新挑战,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面临新挑战)并存,社会治理谋略面临“三个困境”(用法治思维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的意识不 强,社会治理与服务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立法的模式与方法缺乏渐进性与科学性)等问题,派出调研团队深入基层、社区、农村实地调研考察,提出了“社会治理 法治化”的建议方案,这包括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提升;社会治理目标任务;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中国梦”相适应的国家治 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法治化“三步走”的实施步骤;坚持依法治理与合理创新、权力制约与权利保障、程序正当与高效便捷等相统一原则;全面完成推进社会治 理法治化的八项任务,以及建立项目推进、政策支持、环境优化等实施机制。有的建议被中央决策所吸纳,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如社区治理、社区矫正、中国社会发 育模式、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徐汉明教授介绍说,中心—研究院许多率先提出的法治和政策建议,都受益于以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为引导,着眼国际视野,立足“中国问题”,秉持“中国立场”,探求“中国模式”,研究“中国道路”,总结“中国经验”,讲述“中国故 事”;坚持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比如,在调研中发现,现阶段学前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地域差距 扩大的现实表现与根源,因病返贫现象突出,提出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公共服务体制”;提出了增加农民土地的财产性收入,实现农户土地使用 权的长期化、物权化、资本化与确权化……
        服务于改革决策和法治实践,是中心—研究院学术研究的根本目的。他们派员参加党的十七大、十八大 课题调研,承担国家“关于建立健全惩防腐败体系、加强执纪执法队伍建设”、“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等重大课题;围绕司法体制改革和法治平安建设开展研究, 提供了相应研究成果,如:刑诉法修改对检察工作的影响与应对;全媒体条件下的涉检突发事件应对;惩治和预防司法腐败、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主办检察官办案 责任制等,为中央多个部委与有关省市区地方提供咨询报告。其中,司法统一保障体制构建与职业化保障的建议与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方案高度契合;建立“上下一 体、横向协作、内部统筹、高效权威”的食品安全统一执法监管体制及运行模式,被湖北等省份所采纳。
          中心—研究院十分重视研究成果在媒体和 公众中的传播。为凝聚法治智慧,促进法治建设共识,主办了“社会治理法治化”高端论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安全立法模式”国际高端论坛、“社会管理创 新与城乡社区治理”国际研讨会、“法治湖北”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高端论坛等大型学术研讨会。中心—研究院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吴汉东、徐汉明、汪习根等应邀出 席“国际反贪联合会第五届研讨会”、“第二届中国检察官文化论坛”、教育部法学学部与司法文明协同中心“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法 治中国建设”论坛会议、“伦敦数字城市管理高端论坛”、“中德知识产权保护”国际研讨会等品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了中心—研究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入北 京、上海、广东、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宁夏、澳门、香港、台湾等地开展学术研讨和社会培训,受众人员近万人次。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徐汉明教授表示:“社会治理法治化必须以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为统领,必须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统筹谋划,必须根植于‘法治中国’建设的土壤,才能开花结果,才能得到升华。
          中心—研究院为了打造战略人才生长的“培育高地”,以学术新秀为切入点,设立“青年才俊成长工程”项目进行资助,着力培养国家卓越的人才,资助项目的启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实务机关、国内外高等院所不少人士赞誉中心—研究院:“小机构贡献大智慧、软科学创造硬实力。
          协同创新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
          打造“社会治理创新团队”,构建现代一流新型法治智库,协同创新是关键。新一届党中央进一步强调:“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为协同创新指明了方向。
          2012 年,教育部实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这为协同创新提供了具体架构。建立协同创新新机制,有利于汇聚法治研究领域的创新 资源和创新要素,突破法治研究领域创新主体间、学科间的壁垒以及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实现深度合作,协作生 产法治智库“公共品”。
          中心—研究院按照“高起点、跨学科、重协同、健机制”的思路,着力打造协同创新团队。注重学科深度融合。已聚集的 “社会治理法治创新团队”的73名成员中,具有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的背景。注重校校协同、校地协同、国内与国际协同。创新团 队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教授、青年教师为主体,汇集了国外4所知名大学,国内9所名牌大学,12家实务部门的精英人士。注重学科带头人聚合协同。他们具有 “长江学者”、“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检察业务、审判业务专家”、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的称号,在各自 研究领域里成就颇丰。比如:“教育部社会法治建设(2014—2016)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学术带头人姚莉教授专门从事“刑事司法、社会矛盾化解”的研 究;齐文远教授着力研究“刑事法治现代化”;杨灿明教授专注“国家财税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公平领域制度创新研究”;作为“长江学者”、“十大中青年法学 家”的汪习根教授,是中国唯一被联合国聘请的“发展权咨询专家”,其有关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发展权保障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良好影响;方世荣教授致力于 “法治政府建设与公众参与研究”;赵曼教授所从事的“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研究”,引起中央、省有关决策层的高度关注,给予了积极评价;作为全国人大代 表、澳门地区立法委委员、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领域专家的崔世平教授,他所关注的澳门繁荣发展、法治秩序的建议受到中央重视,在澳门反响很好;陈起行教授的法 治二元结构的理论与实践,在台湾地区影响颇深。
          中心—研究院十分重视国际视野,吸纳国际人才。比如:杨开峰教授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华学 子海外求学浪潮中的一员,如今已是“美国国家行政科学院院士、国际公共绩效与管理专家”;杨诚教授则是从“上海知青”成为外籍“国际反腐专家”。联合国国 际劳工组织祖良荣教授充分利用国际劳工组织培训资源,开展国际人才素质培训,推动中意两国大学卓越人才互动培养,为中心—研究院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国际 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中心—研究院以学术带头人为引领,以六个学科研究方向为目标,十个首席专家工作室为平台,着力建立现代新型高端智库的运行机制。
          多 学科背景,多院校实务部门与国际知名专家协同开展课题研究联合攻关,激活了研究活力,整合了各学科研究优势资源,释放了专家的研究能量,提高了研究效率与 研究质量。比如:法治平安湖北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中心—研究院进行“法治湖北指标体系与考评办法”的制度设计,他们整合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在短短三个 月内,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了课题任务。“当代国际网络社会治理中的立法模式研究”课题任务下达后,中心—研究院组织北京外经贸大学、新疆大学、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以及工信部、湖北省公安厅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地专家、校校联动开展课题攻关,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受到了中宣部调研组的 充分肯定。湖北省委、省政协委托承担的“食品安全立法完善”、“社区矫正”和“社会发育模式”重大课题,他们以快速反映方式,聚合武汉大学康均心教授团 队、李仁真教授团队及有关实务部门的研究人员,及时提交了完善食品安全法、推进食品安全执法监管体制改革,完善社区矫正立法以及科学构建社会发育模式等研 究成果,有的迅速转化为高层决策。汪习根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承担的“宜昌网格化管理模式”的研究报告,被湖北省委、省政府予以肯定,并在英国牛津大学等国 际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截至2014年4月底,中心—研究院中标承揽、接受委托、自主立项科研课题攻关71项,其中已结项55项。 结项成果被中央、省领导机关采纳批示120余件;湖北省委、省政府发参阅件30件,重要情况通报5件;向中央办公厅、教育部、中国法学会直报27件;最高 人民检察院、湖北省委、省政府、省政协、省法学会先后以《决策参考》、《参阅件》、《专题报告》、《议政建言》等形式刊发16件;2份专家建议稿被湖北省 人大、省政府,山东省人大列入2013年立法计划。
          中心—研究院致力于打造中国法治发展国家“智库”机构,开放式的科研模式,吸引着党政 机关、执法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其开展战略合作。同时,他们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匹兹堡大学、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等,通过创造和 增加学生国际交流项目,设立教师及研究生互访交流制度、协同培养社会管理人才;针对国际热点问题,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与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 Smorenberg企业咨询公司联合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探索建立“两岸四地”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与澳门中联办、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 澳门立法会、澳门中华教育基金会、澳门中华文化交流协会开展合作,与澳门中华文化交流协会科学院签署协议,设立基地;与香港协青社、台湾中华劳动与就业关 系协会合作,创建学生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赴港澳台地区开展短期社会工作培训与实习。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决定》,是当代中国发展、“法治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抉择,给现代新型智库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他们思考着、谋划着“更新观 念、破垒融合、人才聚集、服务国家”的思路、措施,将提供一批批智库研究成果,助推“法治中国”建设。
          他们前瞻期待,新的重大课题面前有挑战,唯有协同攻坚,才能提供一流法治智库服务的优秀成果。
          引领前沿积极探索中国智库建设之路
          法治中国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智库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民的福祉。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法治中国服务,是高端法治智库存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 心—研究院倡导创新团队全体人员与管理服务人员强化破除“四个观念”、树立“四种意识”,即:破除因循守旧观念,树立开拓创新意识;破除无所作为观念,树 立责任担当意识;破除“学科壁垒”观念,树立社会精品意识;破除自我封闭观念,树立开放协作意识,营造科研的良好氛围。为了应对创新团队面临激烈的智库竞 争、科研资源短缺、协同创新机制运行不畅、研究能力提升困难等诸多挑战,中心—研究院通过激励约束、量化考核、绩效评估等规范管理,着力提升全体员工的 “六力”,即:生存发展力、学习力、执行力、凝聚力、创新力、影响力。针对国家复合型人才稀缺的现状,他们深入调查研究,借鉴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 汉大学等院校探索现代新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以国家复合型、创新型、能力型人才培养需求为取向,以法学与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 人文学科深度破垒融合为主导,自主创设申报“社会治理法治”交叉学科的二级学科,构建了“2+1+1+6+X”(博士生:2门外语+1门公共课+1门社会 治理法治基础理论课+6门专业方向课+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新型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了“学分+论文+能力”的综合型评价模式,推行学校专 家与实务精英人士联手培养人才的“双导师制”,规划未来五年给国家提供复合型研究生200名左右,十年内达到500名左右的规模,为国家卓越人才培养体制 机制创新和实验模型提供范本。通过重大课题联合攻关,着力打造高端智库;新型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着力打造人才库;通过教材课程体系改革,精品 课程启动运行,着力打造精品教材文库。
          回首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
          把握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
          展望明天,法治中国正当时。
          校长杨灿明教授要求中心—研究院依托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的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号角为导引,着力冲击“六个高地”:
          学科深度融合的“创新高地”——打造一流法学交叉学科模式;
          法治发展研究的“智库高地”——提供治国理政优质法律蓝本;
          战略人才生长的“培育高地”——输出高端复合创新卓越人才;
          名家大师授业的“集聚高地”——释放学科中坚力量示范效应;
        多方协同创新的“攻坚高地”——激发政产学研用联动新活力;|
          国际交流合作的“开放高地”——构建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平台。
          著名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国“第四代经济学人”的杰出代表顾海良教授指出,中心—研究院“小机构、大网络、国际化”的新型研究体制,是我国法治高端智库的先行者。
        “人民的幸福就是最高的法律。”培根的这句名言启示我们,法治不仅要追求效益,更要追求公平;不仅要实现良治,更要实现善治;不仅要维护秩序,更要实现正义。
          这既需要决策者的政治智慧,又需要国人的自觉践行,还需要现代一流新型智库的思想火花。
          再回眸,伟大民族,百年沧桑;
          共憧憬,复兴梦圆,辉煌在望。
          梦想,早在177年前就已生成;
          65年前,新中国的礼炮圆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梦想;
          36年前,改革开放的大潮激发起亿万人民实现现代化的梦想;
            今天,“法治中国”的号角再次吹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此时此刻,13亿人把目光投向描绘新的改革蓝图,“法治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国梦是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更是每个智库工作者的梦。
            梦想很美丽,责任却重大!(夏郢  张孜仪)

湖北举办线上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
7月25日至26日,为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省档案系统抓好国家档案局对湖北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湖北省档案局依托中国知网以线上方式举办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省内外档案工作者4.档案局
湖北省档案馆关于实体档案暂停提供利用的公告
尊敬的利用者: 省档案馆正在开展库房档案调整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