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蒙塔日前副市长:征集中国革命者文物20年

26.09.2014  01:34

  20世纪20年代邓小平20世纪20年代曾在法国蒙塔日市哈金森工厂勤工俭学。图为当年的厂房情景  本报记者余熙 翻拍

  21世纪哈金森工厂 现在的哈金森工厂依然保留着当年的厂房  本报记者余熙 摄

  2002年9月,本报记者余熙在法国巴黎为蒙塔日市前副市长雷蒙·普罗夏松和他的夫人拍摄的合影  特派记者 刘嘉

  与本报高级记者、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余熙一起专程前往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求证这批档案时,记者获悉,此次资料的完整获得背后,有着一个长达12年的中法友谊故事。

  2002,认识了长期热衷于中法友好和文化交流事业的前副市长雷蒙·普罗夏松。2004年,余熙应法国蒙塔日市市长皮埃尔·多尔的邀请前往该市举办个人画展,再次见到了这位朋友。因知晓邓小平曾在此地勤工俭学,余熙便请曾经担任过蒙塔日市副市长的普罗夏松帮助他搜集一些相关史料。通过他,余熙得以来到夏莱特市档案馆,查询到了邓小平的这张珍贵的居留卡。余熙将这张卡片拍照,回国后就此写了《邓小平旅法“居留卡”被发现》等新闻,引起当时200余家媒体、网站转载。

  在查阅邓小平居留卡的过程中,余熙也看到了疑似王若飞、蔡畅等一批老革命者的名字,但由于时间紧,他没能将他们一一拍照记录。这也成为他心中一直留存的遗憾。为此,他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再次前往夏莱特档案馆,全面发掘这批珍贵史料,找到所有在蒙塔日的中国革命者的完整档案。

  2013年6月,受武汉市人民政府派遣,余熙在法国采访武汉友好城市期间,利用周日又一次顺访了蒙塔日市,80岁的前副市长、老朋友普罗夏松举行盛大家宴,邀请20多位与余熙结识的老朋友相会,欢迎余熙到访。

  席间,余熙向普罗夏松流露了希望进一步查询中国革命者居留卡的夙愿。但因当天是周日,计划无法实施。善解人意的普罗夏松友好地表示,“你放心回国,我愿意帮助你实现这个心愿,能为中国朋友做一点事情是我的荣幸,我也非常乐意”。

  近日,余熙终于收到了普罗夏松老人寄自法国的一封沉甸甸的挂号信函。拆开一看,多达244位中国人于20世纪20年代在蒙塔日的居留卡和工卡赫然在目。普罗夏松老人将规格稍大的居留卡两张拼为一页,规格较小的工卡4张拼为一页,工工整整地复印了54页。这些复印件画面清晰,字迹完整,每张卡片都是中国人当年在法国奋斗的历史写照,每张都饱蘸着法国朋友普罗夏松这位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的深厚情谊。

  前副市长普罗夏松附上了一封长长的信函,信中说,这批档案资料是夏莱特市政厅档案馆所陈的所有中国人的卡片。他为自己能让这些档案无一遗漏悉数回归到它的祖国而感到欣慰。他还细心地附上夏莱特市政厅档案馆馆长克里斯蒂安先生的地址和联系方式,便于中方日后联系和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