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素芬:振兴戏曲必须动点真把式

29.12.2015  18:24

  湖北经济学院90后大学生周之艺,九岁拜师国家一级京剧演员谭联寿,学习京剧老生角色整整10年。校园晚会上,她精湛熟练的京剧表演,赢来高校师生的满堂喝彩。

  很多人认为,传统戏曲已经跟不上现代人的审美习惯,所以走向落寞是必然。但我们反观90后大学生周之艺学戏曲、并大受欢迎的实情,可见这一说法并不符实:中国戏曲,实则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近些年,传统戏曲屡屡传出“悲戚”的消息:专业班子进城巡演,听众稀稀拉拉;戏曲名家入高校讲座,学生上座率不足一半;更甚者,还有名家名师收不到徒弟、传统戏曲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这些肯定都是实情,否则,著名作家白先勇也不会冒着古稀高龄,孤注一掷去搞昆曲推广了。

  但是,一切的名声微弱并不代表东西它本身不好;市场之路不顺,更不能证明中国传统戏曲已经与社会脱节。

  以谢津的《说唱脸谱》为例,这首京剧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戏歌,借鉴了京剧唱腔和旋律,将中国传统戏曲的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歌曲之中,使整出戏听起来琅琅上口,瞬时间就红遍了大江南北,传唱至今。

  应该说,传统戏曲之所以“式微”,不在于它不好,而在于它缺乏改革和创新:一方面,这是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的心理、思维和情感节奏随着生活节奏在加快。传统戏曲缓慢的唱腔和舞蹈,如果没有足够刺激的内容吊着观众胃口,很多人难以产生共鸣,易失去欣赏的耐心;另一方面,目前的戏曲题材还是跳不出帝侯将相、才子佳人、忠孝节义的圈圈,对于受众而言,实在缺乏新鲜感;第三,体制的制约、戏曲创作者和演出者待遇偏低,直接导致了戏曲人才锐减、戏曲传承青黄不接的后果。所以,在这个基础上谈创新只能是天方夜谭;还有最后一点,也是不得不注意的一点,那就是,国家对于传统戏曲的软硬件支持实在不够。譬如,戏台的搭建、精彩演出对公众免费开放、系统且富于前瞻性地进行戏曲专业教育等等,都有待做到。

  中国戏曲是一种口口相传的艺术,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它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这种艺术绝不是贩卖几个脸谱就能保留,如果它消失了,就真的消失了。

  戏剧的最大需要是被观众需要。而如今,我们不得不面临戏曲观众在老化、在锐减的事实。不敢想象,如果再不加以关注和扶持,曾经“姹紫嫣红”的戏曲,会不会真的变成“断井颓垣”?

  前不久,省委书记李鸿忠到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调研,他强调,要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本浚源、延续根脉的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方向,自觉承担起繁荣发展我省地方戏曲艺术的使命和责任,将其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强省建设的一件大事,以更大的力度、更大的投入,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这一讲话,对于广大戏曲工作者和传统文化爱好者而言,不可谓不振聋发聩。

  振兴戏曲艺术,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人民的需要和繁荣文艺事业的需要,需要各级单位拿出“真把式”。走向基层、服务群众,是戏曲艺术创作生产的内在要求,也是繁荣戏曲生命的必由之路!

  作为中华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传统戏曲是任何现代流行音乐无法取代的。我们期待着,不久的将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更多艺术精湛、群众喜爱的戏曲精品能够不断推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能够重新迸发强大活力,绽放时代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