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关博物馆开馆 武汉老建筑变身城市新地标

29.12.2015  12:12

  江汉关、武汉港是武汉两处具有历史代表性的地标。由它们改造而成的江汉关博物馆、武汉科技馆新馆昨日同日揭幕,赋予两个城市地标新的意义。

  两馆都由汉口核心区域的老建筑改造而成,保留了原来建筑的形貌风格,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处。江汉关大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文物”中陈列文物,无疑能加深市民对城市的认知与热爱。科技馆新馆保留了原武汉客运港的船形外形,又设置独具特色的“”展厅,也在保留原建筑寓意的基础上有新的升华。

  在两馆的附近,还有武汉美术馆、武汉节水科技馆、武汉少儿图书馆、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宋庆龄汉口旧居纪念馆和詹天佑故居博物馆。两馆的开张,也使沿汉口江滩、江汉路一带文化休闲区的特色更加突出。

  江汉关博物馆昨日正式开馆

  用文物讲述武汉现代化历史

  长江日报讯(记者黄征 通讯员周静)昨日,随着浑厚悠扬的江汉关铜钟报时声响起,依托江汉关大楼建成的江汉关博物馆正式开馆,我市首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地”在该馆挂牌。

  1862年,江汉关设关;1924年1月,江汉关大楼落成。作为武汉市地标建筑,江汉关大楼见证了武汉百年沧桑巨变,是武汉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历史见证物。

  馆长朱莉介绍,江汉关博物馆占地面积1499平方米,建筑面积4359平方米,是反映武汉城市现代化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我市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武汉近现代历史文物的重要机构。

  该馆设基本陈列“江汉朝宗——武汉城市现代化的历程”和相关复原陈列,昨日向观众开放。基本陈列分为3个单元:“汉口开埠——武汉城市现代化的开端”“艰难跋涉——武汉城市现代化的曲折探索”“走向辉煌——武汉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与腾飞”,以江汉关银锭等500多件文物为基础,综合运用照片、图版、表格、油画、场景复原、三维成像等多种表现手段,全景展示了武汉开埠设关后迅速崛起的历史,真实还原了武汉从一个封建内陆城镇向近代工商业城市转变,开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历程。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地”,江汉关博物馆展览以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武汉翻天覆地的变化。

  朱莉说,江汉关大楼承载的历史非常厚重,承载着人们对这座城市的记忆和情感,“我们希望用人们最容易了解的形式,讲好武汉的城市现代化历史,感受到这座城市今天的经济跨越、科教兴盛、文体繁荣、城市巨变”。

  据介绍,武汉江汉关和上海江海关、广州粤海关是中国现存完好的三大海关大楼,江汉关博物馆严格按照当年的施工图纸“修旧如旧”,符合建成时的原貌,内部修缮亦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历史文化风貌。昨日,江汉关大楼阔别15年的“原汁原味”老铜钟也再次敲响。

  现场>>>

  500余件文物首次展出

  江汉关银锭极其少见

  昨日开馆的江汉关博物馆,首次向观众展出了500余件文物。参与筹建的原武汉博物馆研究馆员向元芬介绍,该馆征集的3000多件文物中,与江汉关直接相关的有20多件,其中几件尤为珍贵。

  鸡公山上发现地界碑

  博物馆陈列大厅里,有一块厚重敦实的地界碑,高1.04米、宽0.6米、厚0.3米,碑上镌有“江汉关税务司”6个大字。

  向元芬介绍,2011年,她打听到河南信阳的鸡公山上有几块“江汉关税务司”石碑。鸡公山夏季凉爽,适合避暑,据记载,1908年江汉关税务司官员在鸡公山购置三处地产,原打算建别墅,没想到“计划被海关总税务司驳回”,三处地产作为关产搁置起来。“江汉关找专人看守,并立了数块‘江汉关税务司’字样的地界碑。

  展出的这块地界碑,是江汉关博物馆与当地有关部门协商后,从鸡公山搬回来的。

  带铭文银锭十分稀少

  玻璃展柜里,3枚带铭文的银锭引人注目。向元芬介绍,3枚银锭是江汉关税银。

  记者看到,3枚银锭外观造型均呈马蹄形,锭面有戳记,铭文均钤有“江汉关”字样。其中两枚为光绪年间铸造,另一枚为同治年间铸造。

  海关银锭向来稀少,目前存世的中国近代海关银锭主要有江海关、粤海关、江汉关等不同类型,钤有关名的银锭极其少见。

  (记者黄征 通讯员周静)

   观点>>>

  “不是海关博物馆,而是城市史博物馆

  昨日江汉关博物馆开馆之后,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天瑜、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严昌洪等学者,首批踏入馆内观展。他们认为,江汉关博物馆不是一座海关博物馆,而是一座武汉城市史博物馆。

  冯天瑜:城市历史脉络清晰完整

  冯天瑜说,江汉关是汉口开埠的一个标志,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对大众而言,有极大的认识价值。他很早就极力主张将江汉关大楼建成博物馆,而不是机关大楼或封闭场所,认为这样能让更多人真切地感受武汉历史。昨天观展后他评价:“这个博物馆很有水准,历史脉络完整、清晰。

  他说,该馆讲述历史言之有物,不说空话,通过丰富文物展现武汉一段关键历史,而且结合武汉改革开放以来新发展,形成一段承前继后的完整史料。

  “通过展览,观众能看到两条线索下的重要历史。”冯天瑜说,展览首先记录了武汉的商贸史:汉口开埠、建立海关、商贸发展,经济走向繁盛,武汉成为现代化大都会、华中商贸集散地、对外贸易重要关口,江汉关在推动对外贸易、城市经济外向型发展上,作出的贡献仅次于上海的江海关。

  另一方面,展览也呈现了一段在屈辱中转折的历史。如1927年收复英租界等历史事件的展示,揭示中国人民进入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后,如何通过奋斗、抗争改变命运,赢得民族独立,乃至走向现代化的过程。“这种揭示,能帮大众正确、深度认识中国近代历史,并看清未来的方向。

  严昌洪:用历史教育市民,建设好这座城市

  严昌洪曾多次参加江汉关博物馆的方案论证,对于该馆的最终展示效果,他评价:“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出色。

  严昌洪说,该馆通过江汉关历史,展现武汉的近代屈辱史、新时代辉煌成就,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反映武汉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何改造旧社会、建设新国家的进程。“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展览沿着这一主线。

  “这栋历史建筑本身就是文物,在其中展览文物,更真实”,严昌洪说,展览设计精致,依托老建筑的历史底蕴,纳入珍贵文物,还原真实场景,如海关报关大厅等原景复制,非常精准,生动逼真。

  “博物馆就应该这样,贴近市民,接地气。”严昌洪称,在江汉关博物馆筹建之前,他从未进入过该大楼,该博物馆的开放,让更多武汉市民走近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更热爱新生活,建设好这座城市。(记者宋磊)

  四院士点赞武汉科技馆新馆

  新平台增强公众科学兴趣

  长江日报讯(记者王刚 通讯员王锐利)“期盼已久,终于看到了真面目!场馆保留了原来武汉客运港的建筑特征,内部展示也很大气,展示项目很吸引人。总体感觉——很有亲切感,也很值得一看!”昨日上午9时30分许,看到长江日报有关武汉科技馆新馆开馆的报道后,家住百步亭的迟女士便亲自驾车赶到新馆探个新鲜。

  昨日,众多市民闻讯络绎不绝赶到新馆参观,不少是提前来“打前站”的家长。35岁的付女士家住积玉桥,昨日上午她搭乘公交车过江赶来,提前参观“做功课”。“我女儿6岁,比较喜欢探究科普知识,以前带她去过武汉科技馆老馆三次。新馆太漂亮了,设计、展品等也都相当新颖、有趣,这次提前先看一看,一定会带女儿来多看几次。” “这样高大上的新场馆,真是让大武汉再添巨大魅力!”来自武汉工程大学机械专业的宋龙等3位同学,路过武汉科技馆新馆特意进馆参观了一番。

  武汉科技馆新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开馆时间为每周三至周日(9:00—16:30),闭馆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二(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以及农历除夕、初一和初二。

  入馆参观的人群中,还有在汉的4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集团719所船舶制造、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科院光纤通信专家赵梓森,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水生所鱼类生物学家曹文宣,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物理学家叶朝辉。院士们表示,新馆依江而建,位处武汉中心城区,临街、临江、临滩,具有优越的区域环境特点。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利通畅,十分便于公众前来参观游览。赵梓森院士说,武汉科技馆新馆建设的背后,凝聚了众多人的心血与付出,“今天看了下新馆,感觉非常好,很适合公众参观游览。”叶朝辉院士说,相信武汉科技馆新馆这一崭新平台,一定可以增强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积极助推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

  声音>>>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副理事长徐善衍——

  改造旧建筑 新馆是范例

  本报讯(记者王刚 通讯员王锐利) “加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盖新楼。武汉科技馆新馆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和范例,它由城市中心因功能转变留下的既有老旧建筑改造而成,延续了武汉港时代特色的建筑特征,也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这对今后包括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等在内的城市发展与规划,很值得借鉴与推广。”72岁的中国科协原副主席、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副理事长徐善衍,昨日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徐善衍说,他此前在英、法两国看过的53家博物馆中,有39家是建在数十年或百年以上的老建筑中,即新建筑的比例仅占26%左右。“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并不是想建就成、一蹴而就的,那应是历史文化积淀与文明进步的产物。

  徐善衍还说,“特色即是一流馆”,“武汉科技馆新馆在展项上体现了‘大江大湖大武汉’为代表的武汉水资源特色、光电信息优势产业、大交通等在内的‘武汉元素’,值得称道,值得学习”。

  链接>>>

  “武汉科普讲坛”开讲

  本报讯(记者王刚 通讯员王锐利)作为我国《科普法》主要参与制订者之一的徐善衍,昨日下午登上在武汉科技馆老馆举办的“武汉科普讲坛”首场报告会讲台,以《科普的时代性特征与责任》为题,献上了一堂近3个小时的精彩报告。

  以这场报告会为标志,“武汉科普讲坛”正式开始运作。今后,“武汉科普讲坛”将不定期邀请院士在内的各领域专家、学者,并借助现有的武汉市科学家报告团的成员,为广大市民报告市民关心、关注的科学、科普知识。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