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汉口曾有8门城堡 老照片见证老汉口变迁史

03.08.2015  09:43

  拍摄于清末的汉口堡通济门。罗时汉供图

  “汉口里”向全球征集老武汉图片故事

  长江日报讯(记者万建辉)汉口堡是晚清时汉口的城墙,汉口堡自西至东曾有玉带门、便门、居仁门、由义门、循礼门、大智门、通济门、便门,共8座城门。汉口堡于1907年被拆除,其形象少为后人所知。

  昨日,出版过《武汉往事》、《百年汉阳造》的武汉文史专家罗时汉,向记者出示拍摄于清末的汉口堡通济门照片,和一幅绘于1876年的武汉全图,为我们给出了汉口堡、通济门的直观印象。

  罗时汉介绍,武汉三镇中,汉阳筑城最早,武昌居次,城墙都有照片和城砖实物作证。汉口严格地说没有筑城,只是在其北部筑堡,而南边有汉水、长江作天然屏障,没有形成完整的城堡格局。

  汉口曾有过5个堡垒:杨口垒、白阳垒、牛湖堡和两个汉口堡。通济门照片所在的汉口堡,是第二个汉口堡,即晚清时代仅存40年的汉口堡。

  1635年(明崇祯八年)汉阳府通判袁焻提议在汉镇后面修一条大堤,以防后湖湖水泛滥。大堤上起硚口,下至堤口(沙包,今一元路靠近长江处),全长约11里。旧称袁公堤,今为长堤街。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口地方当局为固守汉镇,抵御义军进攻,决定在袁公堤外再筑一道城堡。1864年(清同治三年)汉阳知府钟谦钧、县令孙福海与汉口绅商胡兆春等协议,筹集商款,筑堡开濠。

  为通出入,开辟8个堡门,自西至东为:玉带门、便门、居仁门、由义门、循礼门、大智门、通济门、便门。堡上建有炮台15座。3年后又加高培宽,并建上、中、下三闸蓄泄洪水。

  1876年(清光绪二年)的《湖北武汉全图》,彩色而有立体感地展示汉口堡的几个城门,通济门处于最东端,进城已有了租界区。

  汉口堡在后来的后城马路即中山大道一线上展开,堡基密钉木桩,堡垣用红石砌成。堡外挖一条深濠,堡内培植坚土。故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汉口堡的城墙砖。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湖广总督张之洞设置汉口马路工程局,准备修筑汉口马路。1907年拆堡修路工程开始,上起硚口,下迄歆生路(今江汉路),同时动工。此路当时称为后城马路,也就是今日中山大道的上段和中段。

  汉口堡存世40年,通济门因不处华界繁盛之区,不如其他城门有名,但见证了清末汉口城市面貌的变迁。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