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大师陈伯华辞世享年95岁 一生遗憾放走了余少群

31.01.2015  10:22

状元媒》中陈伯华饰柴郡主

大胆改革丰富汉剧唱腔

功夫独到练就独门秘技

设计“飞燕手”等众多动作

博采众长成就大家风范

充分吸收梅派精华

开创陈派独特一脉

带病教戏培养青年演员

为汉剧传承发展

竭尽心力

武汉风华的卓绝代表

(长江日报 文/王娟)

京剧两百年,出了梅兰芳;汉剧三百年,出了陈伯华。”当代京昆大师俞振飞的话,生动概括了陈伯华的艺术成就。世人将陈伯华视作汉剧艺术的代名词:陈伯华就是汉剧,汉剧就是陈伯华。一度,陈伯华也是武汉的代名词。

陈伯华的艺术和人生,与武汉这座城市的渊源之深,至为罕见。她生于武汉、长于武汉,在这里学艺,在这里名动天下,又在武汉栽培桃李、蔚为大观,最后人生在武汉谢幕。

陈伯华出生那年,汉口民众乐园落成。她8岁学艺,15岁担任主角,一举成名。她所演之处,人山人海,“汉口为之不夜”。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向现代都市转型的武汉,陈伯华及其艺术表演,丰富了大众文化娱乐生活,参与塑造了都市生活形态。

因陈伯华的存在,武汉成为中国戏剧文化重镇,戏曲大家的必经之地。其人其艺,滋养了一代代武汉人,充实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城市声望和集体记忆的巨大符号。

陈伯华的艺术,处处洋溢着美,也处处展露着武汉创新创进、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在汉剧艺术领域,陈伯华求新求变,大胆创新,创造性地传承发展了汉剧艺术。在她身上,汉剧艺术显出新气象、新活力。她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中外之优,艺术上不断超越,惠泽深远。陈伯华留下艺术宝藏,更留下精神珍存,塑造了城市文化品格,滋养了城市精神。

在戏剧舞台上,陈伯华风华绝代、美不胜收,在人生舞台上,也是如此。演戏和做人,陈伯华都强调真善美,既追求艺术进境,也追求人格完善与提升。她的气韵与美,从舞台到生活,自然而然、浑然一体。作家方方曾回忆,陈伯华说武汉话有如歌吟一样柔曼委婉、优美动人,“武汉话有如此妙不可言的韵味”,在于说话的人。

武汉这座城市,以自身的底蕴滋养了一代宗师陈伯华,而大师的艺术留存、精神惠泽,也张扬了这座城市的风采风华。斯人已去,大师气韵长留人间。

(记者王娟)宏宣江汉声,二度梅开,相于京昆争艳;新拓氍毹路,群英辈出,恰同伊洛传芳。昨日,汉剧大师陈伯华因病在汉辞世,享年95岁。

陈伯华生于1919年,她8岁学艺,早年以“小牡丹花”之名蜚声剧坛。她的表演文武兼备,熔青衣、花旦于一炉,演出了《宇宙锋》、《二度梅》、《状元媒》、《墙头马上》、《三请樊梨花》、《柜中缘》、《秦香莲》、《断桥》等众多经典剧目以及《江姐》、《秋瑾》等现代戏,形成了华丽细腻、圆润婉转、柔媚醇亮的“陈派”唱腔,深受戏迷好评。其中《宇宙锋》一剧,于1952年参加全国戏曲会演斩获大奖并拍摄成戏曲电影风靡全国,并获得了梅兰芳、程砚秋等戏剧大师的高度评价。当代京昆大师俞振飞曾评价说:“京剧二百年,出了个梅兰芳;汉剧三百年,出了个陈伯华,陈伯华是中国汉剧艺术的骄傲。

南京大学文史名家胡小石教授20世纪50年代观汉剧《宇宙锋》后,诗赞陈伯华才艺:宛转歌喉一串新,汉滨如见弄珠人。乍逢赵女来秦殿,何减梅家有洛神。

陈伯华一生曾数次离开舞台,却一直坚持练功,凭借对艺术的执着重返舞台。上世纪90年代,她因病入院,依然坚持在病房教戏,先后培养了王荔、余少群、毕巍然等众多优秀青年演员,为汉剧的传承发展竭尽心力。

昨日,武汉汉剧院执行院长刘智勇介绍,近年来武汉汉剧院一直致力于整理汉剧传统剧目,先后排演了全本《宇宙锋》等陈派经典,还有意将陈伯华大师的《二度梅》重新搬上舞台。2月中旬,武汉汉剧院将赴美演出,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演出根据莎士比亚剧作改编、中英文双语演出的汉剧《驯悍记》《李尔王》。“陈伯华大师生前一直希望能将《宇宙锋》带到国际舞台上亮相,我们在美国演出《驯悍记》,也算是了了大师一桩夙愿。

据介绍,陈伯华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月3日上午在汉口殡仪馆举行。

晚年陈伯华>>>

2008年3月12日,陈伯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记者刘洪洋 摄

晚年陈伯华>>>

她的电视,

永远停在戏曲频道 记者王娟

在多年的采访中,记者曾多次接触过陈伯华大师。印象最深刻的是,不论何时去同济医院探望她,病房里的电视永远只有一个频道,那就是央视戏曲频道。从早到晚,从春到秋,这一点从来没有变过。

病房说戏,看电视“验收

记者之前曾跟老人聊过,她说每天看戏是她的“主打功课”,而且是什么剧种都看,什么剧目都不放过。不过,老人看电视显然不仅仅是为了打发时光。记者曾亲眼看到,电视播一个京剧教学节目,老师教孩子们做出荀派花旦妩媚的手势,坐在轮椅上的陈伯华也跷起了右手的食指和小拇指,慢慢将手抬到脸颊边:“这是兰花手,《宇宙锋》里的赵艳容就是用的这个手势!”当下四周并无其他人,但她依然像对着教导弟子一样细细解释,“这个兰花手要柔、要美,但是柔美中要有力量,没有力量不是赵艳容”。

著名张派青衣王蓉蓉曾于2005年来汉拜陈伯华为师,经过大师指点后回京学演了京剧版《宇宙锋》,身在武汉的陈伯华就是通过电视完成了“验收”。而同样是王蓉蓉主演的《武则天》,她直言不讳:“这个戏不太适合你。

因为中风,晚年的陈伯华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医院的病房里,但只要汉剧需要,她也会走出病房。2007年4月,武汉汉剧院前往北京和北京京剧院以京汉合演的形式演出《三娘教子》,陈伯华大师坐着轮椅亲赴北京为演员们打气。记者记得,演出前她不断哼着《凤还巢》的唱腔,用能动的右手打着节拍,来安定激动的心情。

一生遗憾,放走了余少群

电视是大师了解梨园现状的一扇窗,病房是她说戏的小舞台。在病房里,陈伯华曾经给王荔、耿莉亚等青年演员说戏,但她最看重却不愿提起的名字,是余少群。这位曾经在武汉汉剧院学习的小生,也曾拜在大师门下学戏,后来离开汉剧院,通过电影《梅兰芳》走上影视舞台。当时,汉剧院的许多人都不敢在大师面前提起余少群的离开,一次记者看到大师心情不错,壮着胆子问她怎么看待这件事。老人沉寂良久,连说了三个“遗憾”:“多么好的小生啊,可惜了。

后来,陈伯华大师多次和记者提起,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放走了余少群。不过,她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汉剧:“少群基本功扎实,能有其他的发展,对他个人来说很好,只是对于汉剧来说就太可惜了。

关注细节,年轻就是金牌

都说大师注意细节,就连在病床上也不例外。有一次梅葆玖去探望大师,京剧演员刘子微也在其中。会面结束之后,老人特意示意刘子微走近,仔细打量刘子微的妆容,还比划着。记者一问才知道,她夸刘子微的妆很好看,尤其是眼妆。刘子微告诉她是用了睫毛膏,远离舞台多年的老人,不太明白睫毛膏是什么“神器”,但她还是很认真地听刘子微解释:“以后就这样化啊!”半晌之后,她努力对记者跷起大拇指:“你知道吗,年轻就是金牌,多好!

少年陈伯华上妆照

柜中缘》中饰刘玉莲,摄于1957年

陈伯华大事记>>>

出生于武汉

8岁进入汉剧新化科班,受业于刘本玉,后受董瑶阶、李彩云等名家指导

首次登台,在《打侄上坟》中反串小生获成功

15岁以筱牡丹花的艺名主演《霸王别姬》、《风尘三侠》,名噪武汉三镇

与来汉的梅兰芳同时上演《霸王别姬》,形成打擂之势,传为汉口剧坛佳话。同年,17岁的陈伯华嫁与刘骥,从舞台隐退16年

陈伯华复出,致力于汉剧改革,使唱腔趋向华美、丰满、高亢、流畅

在首都剧场演出《宇宙锋》,轰动京华,荣获全国首届戏曲观摩大会表演一等奖。随后连排《秦香莲》、《柜中缘》等推陈出新的传统戏

带新排《二度梅》和《宇宙锋》、《秦香莲》、《柜中缘》等剧目赴上海、北京等地巡回演出。这几部戏相继搬上银幕,陈伯华饮誉海内外

由周总理命名的武汉汉剧院成立,陈伯华出任院长,先后排演了《贵妃醉酒》、《墙头马上》、《状元媒》、《穆桂英智破天门阵》、《三请樊梨花》以及现代戏《江姐》、《赵玉霜》、《秋瑾》、《太阳出山》等剧目,形成陈派艺术体系

63岁的陈伯华率团赴香港演出,香港各界称颂她的表演“精彩绝伦

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陈伯华“汉剧艺术大师”称号

陈伯华80华诞和舞台生活70年,中央以及省、市政府再次为她隆重贺寿,并授予她“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

陈伯华逝世

大家陈伯华>>>

她何以成为“一代宗师

记者王娟

与周恩来总理在后台交谈,摄于1959年

都说“汉剧三百年出了一个陈伯华”,而汉剧发展历史上不乏吴天保、周天栋等名家,为何独独陈伯华成为汉剧“一代宗师”?她的艺术拥有怎样的魅力,经历了怎样的辉煌?昨日,本报记者走访了汉剧作曲家、京胡演奏家李金钊、汉剧名末贾振南,两位多年和陈伯华合作的老人评价,陈伯华之所以成为大师,得益于她对汉剧的革新和创造。

大胆改革,汉剧唱腔由此丰富

一级作曲、京胡演奏家李金钊,在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为陈伯华操琴,后为陈伯华创作了《二度梅》、《江姐》、《卓文君》、《墙头马上》等多部剧作的唱腔创作。昨日,78岁的李金钊在家中找出了多年未碰的胡琴,演奏了一段《二度梅》中的唱段,忍不住泪湿眼眶:“可以说,陈伯华是汉剧舞台上最有创造力的演员,失去了陈伯华,汉剧的发展会更加艰难。

李金钊评价,作为戏曲演员,陈伯华拥有过人的天赋,“她扮相美、嗓音纯,但她之所以能成为大家,更得益于她在艺术上的执着追求和创造力”。李金钊介绍,汉剧最初的二黄曲调比较简单,字密腔少,听起来比较单调。经过陈伯华的努力,二黄的唱腔逐渐丰富,由“字密腔少”过渡到“字腔适中”,最后发展到“字稀腔密”。“从汉剧《宇宙锋》开始,陈伯华放慢了二黄唱腔的节奏,在保持原有唱腔骨干音的基础上,在字与字中间增添了很多小腔,字与字之间的旋律变化丰富,跌宕多姿,不仅增强了汉剧唱腔的韵味,而且大大地丰富了表现力,更好地表达剧中人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而且每个字的唱法都还是汉剧的原味没有变。当时不仅汉剧的演员没人这样唱,全国的旦角演员都没有这样唱过。

李金钊回忆,当时这种唱法刚出来,被戏迷们称为“超级慢板”,还曾引起过争议:“这样唱还是汉剧吗?李金钊当年还曾撰文分析过陈伯华的唱法,“我认为,她的演唱使唱腔丰富了,但汉剧的根基没有变”。

宇宙锋》之后,陈伯华的脚步不停,先后在《断桥》、《二度梅》、《秦香莲》中大胆使用新腔:“比如《断桥》中的一段唱,使用正反调,在《秦香莲》中创造性的琵琶词,都具有独创性。此外,她还十分注意唱腔的优美和流畅,解决了去声字在汉剧行腔中不够好听的问题。”李金钊认为,陈伯华的演唱十分讲究:“只要是不美、不好听的地方,她都会用心去改。

手眼合一,人物不在行当在神韵

在演唱之外,陈伯华对人物的刻画也是功夫独到,不仅突破了青衣、花旦的行当局限,还练就了众多“独门秘技”。李金钊回忆说,陈伯华在表演中特别注意手势、眼神的表现力,根据人物的特点设计了“飞燕手”、“半对眼”等众多动作。

李金钊介绍,“飞燕手”是陈伯华在演出的《二度梅》“重台别”一折戏中的动作。她扮演的陈杏元送别未婚夫,心中无限惆怅,有一句唱词是“朔风起黄叶落孤雁飞南”,“飞燕手”由此而来,这个手势从左至右徐徐展动,犹如失群的孤雁缓缓远飞。“这个手势配合的眼神也是很有讲究的,陈伯华叫它‘透视眼’,眼睛随着手势看向远方。她说,这个眼神的感觉要让观众感受到你看到的是寂寥空旷的天空,而不是楼顶的天花板。

同样,在《宇宙锋》的“装疯”一折中,陈伯华又为主人公赵艳蓉设计了“半对眼”:“很多演员会用对眼来表示‘疯’,但是陈伯华的表演不是,她的赵艳蓉对着赵高的一面是对眼,但还有一只眼睛在看乳娘,寻求乳娘的帮助。一面是‘疯’,一只眼睛是正常人,这才是‘装疯’的感觉。

记者了解到,在长期的表演生涯中,陈伯华的此类“秘技”还有很多,光手势就有“兰花手”、“菊花手”、“鸳鸯手”、“一皮叶”等很多讲究,“装疯”中抓破面庞,都有她悉心钻研出来的小门道。在63岁时,陈伯华还登台出演过《柜中缘》中16岁的刘玉莲,依旧能让观众信服,靠的都是这些“秘技”累积的功力。

博采众长,成就大家风范

如今提到陈伯华的代表作,很多戏迷们会第一时间想到《宇宙锋》、《柜中缘》。在她之前,很多剧种都演过这些戏,但陈伯华凭借自己的努力,把这些戏变成了自己和汉剧的代表作。汉剧名末、72岁的贾振南从少年时期就跟随陈伯华左右看戏学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强调说,陈伯华之所以能成为大家,得益于她博采众长,善于吸收各个剧种和艺术家的长处为自己所用。

贾振南介绍,《柜中缘》原本是河北梆子名家李彩云的看家戏,陈伯华移植之后,成功地征服了戏迷的心:“在剧中刘玉莲有一段坐在门口绣花的唱段,是陈伯华根据牧羊调改编的,这场唱腔唱来生动、活泼,非常符合刘玉莲的少女形象。

事实上,陈伯华的表演和演唱一直注重博采众长,除了吸收本剧种其他各行当的唱腔外,其他剧种、民间小调以及歌曲的音调,都成为她丰富自己的养料。在《宇宙锋》的“反二黄”中,她借鉴了汉剧高亢激扬的花脸腔来表现赵艳蓉的惊恐,表演上借用了花脸、小生甚至鬼魂的身段;《二度梅》里“骂相”的一段唱,她吸收了小生腔来表现对奸贼的痛恨;《三请樊梨花》的唱段,她还借鉴了歌曲的演唱方法……在陈伯华的唱腔和表演里,这种吸收借鉴不胜枚举。

贾振南回忆,在学戏时陈伯华曾说过一段话,令他印象深刻:“她一直说,汉剧要发展,必须吸收其他剧种的长处,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么改都要有汉剧的特点。学戏不是硬搬,不仅要学人家的形,还要学人家的魂,所以她的表演里有很多前辈的精华,但是是她自己的‘陈派’。

胡和颜誓为恩师传衣钵

陈老师传艺不遗余力

记者万旭明

梨园行里有句老话:“宁送一吊钱,不送一句言。”老师怕学生抢了饭碗、夺了风头,多半是要为自己留一手的,或者只鼓励而不提意见。但在武汉市汉剧院艺委会主任胡和颜的记忆力,恩师陈伯华从来都是倾其所有的。

代表作,手把手传于爱徒

胡和颜儿时住在民众乐园旁,自幼就是个戏迷。在学校同学的介绍下,她得以拜到陈伯华门下。那时候她才十来岁,陈伯华则是三十年华的名角儿。每周六,胡和颜都要到陈伯华家“汇报学习情况”,老师在房里练功,她就在一边偷偷地学。“那时候陈老师可漂亮了,每次演出都是爆满,从小我就崇拜她”。

小戏迷变成了自己的学生,身段、唱腔又都是戏校里拔尖儿的,陈伯华对这个“小徒弟”也是极其上心。“陈大师那时候可是红得发紫的角儿,我只是个十来岁的黄毛丫头,可她让自己的琴师、自己的班底来帮我排戏,帮我训练。”弟子们在外演出时,陈伯华也都站在门口“把场”,既给弟子们壮胆,也为他们拉人气。

都知道《二度梅》是陈伯华的代表作,这出戏,她也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手把手教给了胡和颜,最终让爱徒凭借这一作品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恩师逝,陈派衣钵不能断

如今陈伯华去世,胡和颜也已年近七旬,现在最令她担忧的,是汉剧未来的传承与发展,“陈大师是我们的一面旗帜,很多人不知道汉剧,只知道有个陈伯华。”陈大师的离世,对汉剧艺术和汉剧演员的生存,想必会有不小的影响。

片刻的忧虑后,胡和颜振作说道:“我们要振作起来、团结起来,要传承陈大师的衣钵。

目前武汉汉剧院里,在陈派艺术的传承上,比较出色的有王荔等中青年演员,一批90后学子也已入行。一边培养年轻人们继承艺术,胡和颜也希望在“师德”上有所继承。“陈伯华对学生严格,不吝于批评、指点,不担心学生抢了她的风头。同时她也是‘护犊’的,对学生的声誉、利益从来都是敢拍桌子来维护的。所以现在我带年轻人,也学着陈大师的样,希望能培养更多汉剧人才,让汉剧艺术能一直传承、发展下去”。

宇宙锋·金殿》陈伯华饰赵艳蓉(1952年)

陈伯华与梅家两代人的情谊

陈伯华与梅家两代人的情谊

记者耿愿

陈伯华与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交流艺术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生前对汉剧事业十分关怀,与陈伯华也有过很好的交往。而15岁就与梅兰芳先生相识相交,陈伯华也曾说,这份梨园友谊比金坚、比海深。她从梅派中吸收精华,为陈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她对汉剧的革新,也得到了梅兰芳诚恳地称赞。进入新世纪,梅葆玖多次带着剧目来汉,坐着轮椅的陈伯华曾冒雪捧场,梅葆玖也多次前往医院看望这位故人。

初识:明白了天外有天

1935年,梅兰芳偕谭富英、金少山等京剧“四大名旦”来汉演出,二人初次相识。当时梅兰芳在大舞台演出京剧《霸王别姬》,陈伯华在长乐演出汉剧《霸王别姬》,无形中成了打擂台的架势。结果,两家剧场均告爆满。有一天,梅兰芳来观看陈伯华的演出,陈伯华有些紧张,梅兰芳亲切地鼓励道“陈小姐,你别着急啊!”按当时汉剧行当的旧例,一位名演员公然坐在台下去欣赏另一位演员的演出是很失礼的。强烈的欲望促使陈伯华大胆托人买了票,趁梅兰芳的正戏开演前挤进人丛中,也明白了山外有山、艺无止境的道理。

相交:充分吸收梅派精华

抗战爆发后,陈伯华和丈夫流寓上海。以普通观众的身份,陈伯华在剧场里尽情观赏京剧表演。特别是梅兰芳的演出,她场场必到。从此,她开始潜心钻研汉剧唱腔和表演艺术的各种技法,充分吸收梅派艺术的精华,为日后创造“陈派”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沦陷后,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为日寇演出的举动使陈伯华深为感动,他们的交往更加频繁了。在梅兰芳的指点下,陈伯华开始真正接触和理解到梅派艺术的真谛,从过去的盲目求新,逐渐变成有意识地追求创新了。

新中国成立后,陈伯华参加了抗美援朝义演。1952年,她参加了全国首届戏曲观摩会演,表演的是汉剧《宇宙锋》。她发挥出“金嗓子”优势,充分借鉴京剧各派唱腔的长处,把陈旧原始的土汉腔改成字正腔圆、韵味十足的汉调,轰动了京华。她刚谢完幕回到后台,就见梅兰芳含笑走来,诚恳地说:“你这是陈派”。

结谊:跨世纪的情谊

1953年,陈伯华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宇宙锋》舞台艺术片,途经北京时,梅兰芳特地邀她到家中做客,中肯地对《宇宙锋》的拍摄提出了很好的建议。1957年,陈伯华率团到北京等地巡回演出。梅兰芳、梅葆玖也手捧鲜花,亲自来迎接陈伯华。梅兰芳还亲自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推荐汉剧《二度梅》,并赞扬她突破了传统汉剧的时代局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进入新世纪,梅葆玖多次带着剧目来汉。2004年,梅葆玖带着剧目《梅兰芳》来汉,坐着轮椅的陈伯华不听医生劝阻冒雪来到演出场地看完演出。梅葆玖也专程前往医院探望这位故知。前年来到武汉,梅葆玖也前往探望。他说,“汉剧是京剧的母体之一,比京剧历史更悠久,汉剧大师陈伯华老师曾多次上北京向我父亲讨教,她的《宇宙锋》,那是绝对的经典。”他还一直希望能排演一出京汉合演的《宇宙锋》。

何祚欢:陈伯华式优雅

记者耿愿

以往听到有人说“武汉话不好听”,江城著名表演艺术家何祚欢总会反驳,“陈伯华说武汉话不好听吗?”在他的一篇专栏文章《武汉女人腔》里,何祚欢也这样写道,“武汉话到了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嘴里,就给人出语如歌的感觉,悠扬婉转,表现了武汉女性的优雅”。

虽然私下与陈伯华算不上熟络,但陈伯华的这份优雅却让何祚欢印象深刻,“陈伯华是一个范式”。“陈伯华老师是一个时代的代表,在她身上代表了一种艺术品类的最高水平,也代表着一个门类努力变革的精神。而她的这份个人修养,也造就了汉剧跨时代的发展。”昨晚接受记者采访时,何祚欢如是说。

而在那篇专栏文章中,何祚欢也曾提到,“陈大师的优雅不是凭空而来的。她的舞台向她提出了优雅的要求,她自身的优雅情调,转而升华了她舞台上下的一切,语调的优雅,是陈大师综合素质的体现”。

怀念>>>

怀念>>>

中国艺术报:

梅兰芳先生曾两次观看陈伯华演出的汉剧《宇宙锋》且大加赞赏,还赴后台与陈伯华切磋技艺,谦虚地表示:你的汉剧《宇宙锋》演得好极了,我考虑以后不再演这出戏,并称陈伯华为——“陈派”。

京汉楚:

汉剧大师陈伯华先生去世了!她留下了经典、留下了传奇。我在武汉剧院看她的演出,请她签名,她是那样的和蔼,还指着张君秋先生的名字说:他应该叫我大姐!她今天也可以去看她的小弟了!

柏梁歌榭:

汉剧大师陈伯华登仙:磨折兴汉剧,苦难铸大师。营养滋京戏,正音唱古辞。

每日背越剧唱词:

惊悉汉剧界泰斗陈伯华老师驾鹤西归,不胜哀恸!陈老在表演上突破了正旦和贴旦的界限,首创融青衣、花旦、闺门旦于一体的汉剧新角色行当。代表作有:《宇宙锋》、《二度梅》、《柜中缘》等。陈老一路走好!

解放公园冰糖葫芦:

小时候在剧院看过她的戏,花甲之年的她仍能演绎十几岁的小姑娘,永远记得她轻轻一跃坐到柜子上的俏皮模样。还去过后台看她上妆,几个小丫头围着她叽叽喳喳问这问那,她都一一作答。大师都已远去,汉派文化能否延续?

京剧王蓉蓉:

她老人家舞台形象光彩照人,舞台下也是衣着讲究,令人尊敬!近几年每次到武汉演出,我都要去医院看望她老人家,愿恩师一路走好……

关门弟子余少群变明星

太师傅轮椅上教我们

记者万旭明

2011年,陈老轮椅上执教鞭,给张派青衣王蓉蓉说戏 记者刘洪洋 摄

陈伯华传艺数十载,最为普通人所熟知的弟子,恐怕就要数青年演员余少群了。现在活跃在大小银幕上的他,14岁就师从陈伯华,更是其关门弟子。虽然最终脱离了汉剧艺术,转行当起了影视明星,陈伯华对这个弟子却是从来念念不忘。而余少群回忆起“太师傅”,也是充满感恩。

余少群与陈伯华的年纪,整整隔了64岁。余少群进入汉剧行当时,陈伯华已近80高龄,因为身体原因早已远离舞台,少有的登台多半是为学生们做示范。余少群就回忆道:“太师傅当时已经需要坐轮椅了,可还是亲自盯着我们小一辈的学戏。我们唱,她听着、看着,有一点点不足,她都能揪出来,甚至亲身示范一遍给我们学。”就这样,余少群跟着陈伯华,学习了整整6年,最终因为出演《玉簪记》被陈伯华收为关门弟子。

仅仅两年后,余少群就因为参演越剧电视剧《杨乃武平冤记》“触电”了,更参加了“红楼梦中人”选拔,获上海赛区“宝玉组”前五强,最后凭借电影《梅兰芳》中青年梅兰芳一角,正式进入影视圈,一路打拼直至今日。

熟悉陈伯华的人都知道,对于这个关门弟子,她是寄予了厚望的,对于弟子的转行,她也是念念不忘的。可她并没有因此就怪罪,如余少群所说:“不论是在我学习从事汉剧艺术的十年里,还是转战影视的这些年。太师傅都像当初收我为徒弟时一样关心我!不论何时见到她,老人家有一句教导总是挂在嘴边:‘乖乖!不管在哪里都要好好演戏,琢磨好戏里的角色。’

责编:朱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