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水葫芦入侵13年年年成害 武汉每年花半年打捞

26.08.2014  10:33

(武汉晚报)5月19日,连绵不绝的水葫芦、“水白菜”突然布满汉江江面,并顺流而下漂入长江。两个多月来,武汉市城管委出动50人组成的清漂队,每天乘小船不间断地打捞、转运。截至昨天,共打捞出水葫芦、“水白菜”2000余吨。市城管委水域环境管理科科长陈斌说,从上游漂来的这些水葫芦、“水白菜”,是名副其实的城市“绿害”。

上游一开闸 汉江就铺“绿毯

武汉每年花半年打捞水葫芦

7月18日,记者在晴川桥下的汉江边上看到,密密麻麻的水葫芦、“水白菜”,在岸边形成一条宽约30米、一眼望不到头的绿色“地毯”。清漂工人身着橙色救生衣,站在小铁船上,艰难地打捞这些“不速之客”。清漂工周师傅告诉记者,头顶烈日,站在晒得滚烫的铁船上打捞水葫芦、“水白菜”很辛苦,50名工人工作一天,只能捞起二三十吨。

8月16日,忙活了近两个月的清漂队,好不容易将汉江上的水葫芦、“水白菜”清除完毕。仅仅过了3天,因连续降雨,上游开闸放水,水葫芦、“水白菜”裹挟着树枝、塑料瓶等垃圾,再次顺流而下,令清漂队员们叫苦不迭。

昨天,陈斌告诉记者,即使上游不再有水葫芦、“水白菜”漂来,捞完这些东西最少也得一个星期。这几年,每到五六月份,汉江都会爆发一次水葫芦之害,时间最长会持续到10月份。因为这些漂浮植物来自上游城市,地处下游的武汉,只有被动地打捞,防不胜防。

一株5个月可繁殖4000株

连续13载年年成害

汉江水葫芦、“水白菜”之害由来已久。早在2001年9月初,这两种水生植物一夜之间布满江面,让武汉市民深感震惊。当时,《今日快报》记者追根溯源,发现这两种入侵植物主要来自上游的汉川、天门等市。这些地方一些江河湖泊的水葫芦、“水白菜”疯长,充塞水面。当汛期水位上涨,这些城市开闸泄洪,大量水葫芦、“水白菜”顺流而下,汉江就出现了“绿毯”绵延上百里的奇观。

据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介绍,水葫芦、“水白菜”是南美洲物种,被引进到我国已有200余年历史。其繁殖速度惊人,一株水葫芦在短短的5个月内,就能繁殖出4000株新苗。

国际上防治外来入侵植物通行的手段,就是进行生物防治,即用入侵植物原产地的天敌,来抑制其生长。前几年,武汉市农科院曾引进一种专吃水葫芦的昆虫——南美洲水葫芦象鼻甲虫,进行养殖和释放试验。然而,武汉的冬天太冷,这种热带昆虫无法在野外越冬,实验未能成功。

上游城市加入综合防治

宁波10年根治水上“绿害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浙江省宁波市一度水葫芦为害甚烈,经过长期研究和综合防治,不到10年时间,就基本根治了这一“绿害”。

昨天,通过长途电话,采访了宁波市农科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陈若霞。她告诉记者,为治理水葫芦,该市研究了很多方法。例如,从2004年起,他们从中国农科院引进了几万只水葫芦象鼻甲虫,释放到野外帮助吃掉水葫芦;使用比较安全的除草剂杀灭水葫芦。但因为水葫芦量太大,仅靠这些手段治理水葫芦效果有限。

真正解决问题的,是按时打捞和人工盯防。陈若霞说,水葫芦不耐低温,在10℃以下就会停止生长。在冬季,约有95%的水葫芦会死掉,只有少量能够安全越冬。到了每年的三四月份,气温回升,水葫芦刚刚冒出新芽,此时是打捞水葫芦的最佳季节。浙江省以省水利厅牵头,根据气温变化组织各地市,特别是河流上游地区,设定打捞时间表,集中人力物力,在江河湖泊沿线划片治理,此时打捞一株,无异于减少了数千株。

宁波市还在水葫芦成灾的河道口和湖泊建立观察点,用“U”形浮式拦草坝拦截,一旦拦住,马上打捞。很多拦截点配备了专业打捞机,将水葫芦捞起后当场粉碎,传送到岸上作堆肥处理。现在,宁波市乃至整个浙江省,已建立比较完善的水葫芦综合防治体系。 记者明眺生

  责编:朱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