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想·毕业季系列报道⑤】 我们用整版送别你

23.06.2015  11:12

    在这里四年,你们参与了102期、181个版面、37万字的校报稿件采编,发表了121篇外宣。今天,一直在记录别人的你们要离开……

我们用整版送别你

    在校园里,有这样一群人,不管风吹雨打,也无论白天黑夜,有活动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足迹,有新闻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不是活动的主角,你们在仔细聆听讲座的时候,他们在一边默默记录一边构思行文结构;你们在认真观看表演的时候,他们扛着相机正在满场奔走拍图片;你在午休或者晚自习的时候,他们正聚在一起想选题、找线索……在这里,每年创作出的数百万字作品都在记录着这个校园里的一切美好。殊不知,他们自己也是这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毕业季来临,又有一批记者团毕业生即将离开。四年里,他们参与了上百个版面稿件的采编。如今,他们要离开,我们用整版为他们送别。

     

(2013年6月,记者团全体成员合影)

风采展

“细心团长”冯蕾:来湖大前我就知道记者团

    6月19日,在记者团毕业生座谈会上,老团长冯蕾回忆起在记者团的四年经历,再也没能控制住泪水。数万字的校报稿件、数十篇外宣作品,从一个青涩的小女生到记者团团长,冯蕾说自己成长太多。
    “加入记者团是我大学里做得最正确的一个选择。”2011年7月,在得知被湖北大学新闻专业录取后,冯蕾在网络上搜索到记者团的信息,怀揣新闻梦想的她便暗下决心要加入这个组织。入校后,经过笔试、面试,冯蕾顺利加入记者团。冯蕾还记得,在接到录用短信时,她把短信给家里每个人都看了一遍,那条短信后来也一直存在手机里。
    在记者团的几年,冯蕾发表了大量作品,还得以在社会媒体一展身手。临近毕业,拿着写满记者团经历的简历去北京打拼,她不仅找到了实习,还得到了与名校研究生共事的机会。(杨洁)
 

“全能战士”张晓强:刻上记者团印记的简历是“面试神器”

    办得了活动,写得了稿件,在公关部和记者部里都能游刃有余。2011级新闻学专业的张晓强,求职简历上满是记者团的印记。在记者团的三年里,他先后在公关部和记者部工作,毕业时被腾讯公司录取,从事新媒体客户端的内容创作。
    刚上大学,张晓强就加入记者团公关部,参与组织了团内的“致童年”活动,还把“新年圆梦”公益活动推上了荆楚网。
    “采写是新闻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谁说公关部的学生不能写稿子。”在公关部做出一些成绩后,张晓强将注意力转移到新闻采写上,他开始参加记者部的例会,跟着团友一起采写稿件。对于第一篇稿件,张晓强记忆犹新。当时是采写军训专题稿《操场上来了个娃娃兵》,后来这篇稿件被刊登在校报上。
    在之后的时间里,张晓强连续发稿,并时常有稿件在社会媒体发表。毕业时,他凭借着在记者团积累的经验和发表的作品,成功打动面试官,成为腾讯公司的一员。(邹笛)

     

(团会上热烈讨论)

“发稿之星”吴思旻:记者团是我大学加入的唯一组织

    150篇校报稿件、30篇外宣,曾连续三个月获得团内“发稿之星”,获得学校对外宣传工作一等奖,还拿到了学校高校校报好新闻一等奖……中文专业的吴思旻成了记者团里的“发稿达人”。回校参加团里的毕业生座谈,又让她回忆起那段熬夜写稿子的经历。
    大一时,因为没有电脑,吴思旻一年都在蹭同学的电脑写稿。她回忆,那时候每天走在校园里,觉得处处都是她的线索源。当时,校本部的学长学姐每个月都会回去看她们,指导她们的稿件,跟他们谈心。
    回到本部,吴思旻在校报发了第一篇稿件,也有了外宣作品。“第一篇外宣是在《长江日报》发表的《开水房大叔闲暇之际亮嗓子》,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至今都难忘。”吴思旻说,成绩的取得让她动力十足,选题会、采访、当助理编辑。“熬夜改稿那是经常的事。”回忆起在记者团的点点滴滴,吴思旻觉得苦也变成了甜。(何青昭)
 

“摄影达人”杨文睿:我用上万张图片记录下了这里的美

    临近毕业,2011级国际贸易专业的杨文睿电脑里依然有上万张舍不得删除的照片,曾作为摄影部部长的她,在大学四年里拍摄的新闻图片,占了她512G的电脑硬盘。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自己的脑海也被回忆占满。
    从大一进入记者团,杨文睿和小伙伴们出现在学校的各个活动中,会议、讲座、课堂、校园景色……学校里发生的一切几乎都进入过她们的镜头。
    杨文睿说,当时书包里除了课本就是相机,有时候时间不够用,还把笔记本电脑也背上,拍完就随便找个地方处理图片。忙的时候,一天要跑好几个活动现场,有时修图要修到凌晨两三点。
    但她坦言,这些苦和累并没有消减大家的热情,每天线上“爆图”,定期开例会讲评照片,大家的技术见长,感情也与日俱增。(陈婕)

     

(“致童年”活动欢乐多)

留言本

    黄雪梅:Duang的一下,四年就biubiu了。记者团,写稿、摄影、跨年级联系,以及我深爱的那些闪闪发光的人,成为其他社团无法替代的回忆。Hold住变化,Get新技能,会玩的记者团人,棒呆!
    李宇航:四年韶光,转眼即逝,在记者团的那些岁月,一支笔一个本陪我走遍了学校的各个角落,也让我结识了不同的人,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感谢记者团,感谢有你!
    温泉:记者团不仅是一个组织,一个平台,更是一个让思想萌芽的地方。在这里,碰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让相同的理想逐渐茁壮成长。在这里,培养出的学生不一定走上了新闻道路,但他们肯定有一颗包容天下的心。
    王卫:记者团是一个起步的地方,在这里,可以让你认识新闻,让你结交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进入媒体之后你会发现,很多媒体界的大腕都是从校园记者团里走出来的,这里是一个很能锻炼自己的地方。
    秦海清:在这里,哭过笑过,着急生气过,也遗憾过,但最重要的是快乐过。当初迫不及待地加入记者团到现在的念念不忘,依依不舍,我很满足,至少在十年之内我忘不了这里的人和事。
    罗坤成:大学四年,记者团占据了多半时间,因此现在掌握的大多数技能都是在记者团学会的,所以感谢它,也希望它能在一批批新鲜血液的注入后越来越好。
    郝静文:收拾行李,无意间翻到大一刚进记者团时学长送的圣诞贺卡,记得当时贺卡用信封装着,信封里面还有一颗大白兔奶糖,这就是记者团给我的最初的感动。回首四年,感谢一路有你。
    唐婉珍:作为一名理科生,从零基础写稿到稿件见诸报端,是记者团带给了我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现在毕业准备读研,学的东西虽与新闻不搭边,但曾经的日子不后悔,那是段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时光。
    刘欢:从法学到新闻,记者团给我开了一扇窗,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感谢记者团,谢谢你给我留下的美好的回忆。
    魏珊珊:如果没有踏实的积累,任何幸运都潜藏危机。对于大学所历世事甚少的我们来说,记者团就是那抹最绚丽的色彩。一想到记者团如今在北京的小伙伴有辣么多,就很安心。
    王杰:记者团于我来说就是一个大家庭,新年圆梦活动、春游秋游……每一次与团友的相聚,都让我倍感亲切和温暖。在这里,我收获的不仅是新闻业务知识,还有你们,我会铭记一辈子的团友们!
    吴胤喆:记者团占据了我朋友圈的半壁江山,原本是同学的,因记者团而更加加深了感情;本不相识的,也因记者团成为了朋友。从合作成长到生活中相互关心,妙处难与君说,还需自己体会,希望记者团越来越好!
    孙雨捷:每一代记者团的人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回忆,走过的人来来往往,愿你生生不息。
    张迎:在这个快乐的平台以梦为马,收获快乐、梦想、友谊和青春。
    戴俊雅:转眼就是离别的路口,昨日种种,依然历历在目。不愿说再见,因为相信着这个地方会变得更好,她是一个梦之屿,始终温暖如初。在未来的茫茫路途中,仿佛一座灯塔,给我遥远的光芒。
 

回忆录

从学生记者到责任编辑

    我在记者团待的时间算是最长了吧。2008年9月加入记者团到现在研究生毕业,整整七年时间。七年里,我经历了从学生记者到记者再到责任编辑的蜕变……
    2008年,10月9日,我拿着自己的第一篇稿子去给时任三版编辑的李明老师指导,紧张万分。当时他给我讲了黄远生提出的“记者四能”,心里便有了努力的方向。
    几年里,我写了很多稿件,也改了很多稿件,进步很大,但更让我幸福的是,遇到了那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何其幸运,我读研期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记者团度过的,在这里我不仅可以将过去的故事细细回忆,还将同样动人的故事续写,最大的荣耀、感动、欣喜都是与她紧密相连的。看着每一期精雕细琢的校报热腾腾地出炉,看着收件箱里一长溜未读邮件都是大家的投稿,看着“嗨班子”的队伍不断更新和壮大,看着焕然一新的728,总是忍不住感叹记者团是一个有爱的家。不管是宣传部的各位老师,还是记者团每一个团友,都是那么的可爱。(李盛)

     

(毕业前,再来728狂欢一把)

我与记者团的那些年

    四年前,在阳逻的篮球场上,一张招新报名表把我带进记者团。
    因为学的是中文专业,所以几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学部。还记得接到通过面试的短信时,来来回回读了好几遍,生怕遗漏了任何信息。
    大二回到本部,第一次正式参加记者团的例会。学长学姐温暖有爱的话语,让我找到了家的归属感。还没从对本部的新奇中走出来,就到了招新换届的时候,成为文学部副部长的我,觉得压力陡增。
    但既然选择了这里,就应该承担责任。记得每周三在草坪上开例会,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记得征文比赛时,大家一起熬夜评审、校对;记得大家一起写稿、编辑、排版,做团刊的美好岁月。当看到带着油墨香气的杂志顺利刊印时,当真有一种“吾家小儿初长成”的满足感。
    大三在部长换届之后,我离开了记者团。但终究舍不得离得太远,于是留在编辑部,做了一年四版的助理编辑。每当校对时,看到昔日团友们的文章,总会莫名激动。在校园里听到其他同学称赞记者团时,仍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感谢记者团,让我认识了那么多优秀的朋友,度过了大学里最难忘的时光。(徐砚颖)

     

(回首,挥手,我们还会再回来)

 

编后:

    记者团的“孩子”是可敬的,他们为这里奉献了自己大学生活的大部分业余时间,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绩。
    因为要做记者团毕业专版,我几乎花了一整天时间,把他们发表在校报和校外媒体上的作品翻了个遍。从2011年10月14日,徐砚颖在944期校报四版发表的《新生的心声》开始,到 2014年11月17日1051期刘欢发表在二版《校训的故事》,中间一共经历了108期校报的出刊,其中102期、129个版面出现他们的身影,共计403篇、375675字的作品发布。共担任了66期、181个版面的助理编辑,外宣共121篇,9万余字。几年里,他们用脚步丈量了这里每一片土地,用笔触丰富了这个校园的内涵。翻看校报合订本的时候,我看到他们的作品从一个小豆腐块到一个焦点稿再到整版;在看外宣合辑的时候,他们的作品从小报慢慢延展到《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秘书部、公关部策划了农家乐、饺子宴、摄影展和秋游,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才保证了整个记者团的运转。
    在他们的努力下,《湖北大学报》获评全省优秀校报,先后斩获数十个全国、全省高校好新闻奖,学校连续三年进入媒体影响力百强,军功章上也有他们的一部分。
    记者团的“孩子”是可爱的,不信你看,他们默默付出了这么多,吃了那么多苦,却还一个劲儿地说感谢和舍不得。临行前,他们在记者团的成长经历,连同他们捐赠给记者团的书籍,都将成为这个团体永恒的财富和记忆。

 

      往期链接

      【念想·毕业季系列报道④】 毕业季,师说千言送你行
      【念想·毕业季系列报道③】身后的建筑 就是湖大地标
      【念想·毕业季系列报道②】世界那么大 学长学姐去哪儿了
      【念想·毕业季系列报道①】离别的日子 从“回家”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