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残联多措并举 切实推进服务残疾人工作取得突破
采取三种途径,在残疾人就业增收上“打开口子”。 一是开展“千名党员进千家”走访探视行动,在兜牢底线上下功夫。 聚焦巩固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入户走访残疾人两类户529户,持续落实残疾人“两类户”及其家庭就业扶持、产业帮扶和兜底保障等各项帮扶政策,解决残疾群众各类问题1200余件。 二是开展残疾人就业援助行动,在六稳六保上下功夫。 把消除“零就业家庭”作为工作重点,开展“直播带岗”、“网络直播招聘”、“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就业援助行动。上半年,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26场,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8128个,帮助失业残疾人达成就业意向581个,成功就业191人。 三是探索残疾人融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新模式,在促进发展上下功夫。 探索实施“振兴助残,振兴有残”产业发展项目,创新开展“联盟+基地+农户”的残疾人就业新模式,以龙头企业引领,成立企业联盟,通过为残疾人设置就业岗位、提供技能培训,形成扶残助残工作合力。5月19日,全省“农机创业路 自强借东风”活动启动现场会在襄阳召开,襄州区作为首批试点,以水稻产业化发展为结合点,通过“零机入社”把有意愿有能力的农村残疾人吸纳到该产业链中来,为残疾人提供技术培训和社会化生产服务。
实现三大突破,在服务残疾人最后一米上“做出样子”。一是社区康复工作取得突破。 全面实施“普惠+特惠”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定残疾人个性化特殊服务包,落实特殊服务包所需资金,老河口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经验在全省交流。巩固示范性社区康复站创建成果,探索创建16家市级示范性残疾人社区(村)康复服务站,目前建成投入运营13家,就近就便为1600人次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 二是“襄随十神”区域化康复工作取得突破。 组建市级康复服务专业团队,整合资源,推进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与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合作共建,具有残联特色的医康养教研一体化公益性康复医院, 6月17日市残联与市第一人民医院联合举办襄阳市康复医院合作共建签订仪式,建成后承担康复评定、医疗康复、康教与托养、康复技术人才培养、康复研究与残疾预防等职能,将辐射带动“襄随十神”康复工作一体化发展。 三是残疾人办证服务工作取得突破。 优化残疾人证核发管理工作,出台《关于优化残疾人证等证件核发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我市从2021年起,在残疾评定中不得向残疾人收取任何费用,对残疾评定结果实行跨区域互认共享,真正实现残疾人证办理“不花钱、少跑路、还快捷”。开展“暖心服务上门办证”行动,目前已上门办证2079人。
实施三大工程,为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厚植底子”。 一是精简流程发挥为民办事“最优效能”。 主动责任上肩,开展“转作风、优服务”专项改革,从残疾人最需要的地方入手,全面精简办事流程,上半年,襄阳市残联结合工作实际,全面梳理了残疾人证办理、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残疾人职业培训服务、残疾人就业服务、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服务等6项公共服务事项,重新规范业务标准、优化办事流程、改革服务方式,减材料14份,减时限86天,“网上办”得到深化,“四个一”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是提升能力打造残疾人事业“最强保障”。 实施业务能力提升工程,根据全市残疾人工作实际,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着力提升服务残疾人的能力和水平。5月份,举办全市残疾人康复工作培训班,培训各级残疾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85人;6月份,举办全市残联系统干部业务培班,系统培训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路径、财务管理、残疾人证核发管理、残疾人家改、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工作,培训各级残疾人工作者100余人;8月份,拟举办国家通用手语推广培训班,计划培训60人,培训提升与听障人士沟通交流能力。 三是汇聚力量发挥残疾人工作“最大合力”。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在机关扎实开展党史学习的基础上,开展“永远跟党走”系列群众性文化宣传活动。4月25日,举办了“永远跟党走”全市第三届残疾人艺术汇演,全市9个县(市、区)残联共创作、编排17个节目参加汇演,展现了新时代残疾人自强自力的精神风貌。5月11日,在老河口市举办 “全国助残日”暨“学史力行 我为残疾人办实事”活动启动仪式,组织8家爱心企业为残疾人群体捐赠助听器、轮椅、防疫物资、资金180余万元;全市残联系统在活动期间内组织开展250场次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扶残助残活动。通过开展系列活动,讲好党的历史性成就,引导广大残疾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汇聚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最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