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钢咳嗽武汉感冒” 正成为过去

08.05.2015  11:28

(长江日报)···武钢在武汉···

4月24日,记者沿着青山区建设七路走,这里是红房子最集中的地方。若碰到的老人恰好在75岁以上,说话很有可能带有东北口音。

一位家住工人村的85岁老人说,自己在退休前在武钢公安处工作,祖籍河南,自他父亲那一辈迁移到汉支持武钢建设,从此青山就成了自己老家,“但就是不会说武汉话”。

冠以“”字的钢城武汉独有

一个企业建起一座城,在计划经济年代不是稀奇事。全国叫“钢城”的地方也很多,但是前面冠以“”字的,却只有武钢一家。这里已列入武汉16大历史文化风貌街区。

红钢城是武钢最早职工生活区,原名“蒋家墩”,新中国成立前强盗出没,人称“荒五里”。苏联黑色冶金工厂设计总院对片区进行了总体规划,复制新西伯利亚工业区的模式,三层小楼既有俄罗斯拱门尖顶特点,也有合围式四合院风格。从空中俯瞰,是个大红的“”字。

武钢博物馆刘方介绍,有别于常见的白、灰色外墙,举全国之力兴建的武钢承载着国家抱负和民族期望,红色正蕴含了如此政治意味。

因近10万武钢退休工人,青山区老龄化程度全市最高。这些带着东北口音的老人们,大多还住在苏联红房子里,喝着武钢产“咸伙计”饮料,休闲娱乐去街心公园,健身去武钢体育馆,看电视有武钢台,看报纸有武钢报。

四代人建起第七个行政区

作为全市第七个行政区,青山区的建立是因为建设武钢的需要。1954年,原属武昌县辖区的青山镇及周围的21个乡镇合并成立了武汉市青山行政区。

从最早建起的武钢幼儿园算起,已有4代青山人在武钢旗下接受幼儿教育,这仅是武钢影响市民生活的一个缩影。计划经济体制下,武钢为满足企业日常生产和职工及其家属生活的需求,在青山内建造了一个小社会,从水厂、电厂到建筑施工,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从医院到食堂,各种社会职能均已具备。以至于有人这么说,除了火葬场和飞机场,武钢什么都有。

功能齐全导致了相对封闭。直到今天,青山对汉口人来说,还是一个有些遥远的存在。往前推20年,青山人也不大乐意往汉口去,“太远,而且青山不缺什么”。

这一情况正在改变,随着大型国有企业剥离社会化职能,青山渐吸引恒大、深国投、广东联泰、武商、奥山、大华等企业加入开发。产业也更加多元化,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新产业与钢铁、石化、船舶等传统工业并存。

曾经“武钢咳嗽、武汉感冒

很多武钢人觉得自己的工资很久“没动了”。不是没涨幅,相对于其他行业,钢铁业工资动静小。

企业不赚钱,当然没钱涨工资”,空闲时间做副业,部分武钢人忙于开辟新收入,比如当专车司机。

受钢铁行业整体景气度影响,近年武钢纳税额也呈减少趋势。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集团上缴税收从2007年121.56亿元的最高点一路下滑,跌去过半。

2014年对钢铁行业来说是个特别的年份,这一年钢铁业首次缺席武汉的千亿产业版图;在武汉市超过1000亿元的国税收入中,武钢贡献额33亿元。曾经“武钢咳嗽、武汉感冒”状况,在很多人看来,正在成为过去。

青山区税收收入曾多年位居武汉第一,武钢功不可没。武钢一直是市国税纳税近300家大户中的第一名,以2006年为例,武钢以58.98亿元的上缴税收,在全市国税总收入占比超过两成。

但行业的相对地位下降不会影响武钢在武汉的重要地位。大部分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钢厂不仅在贡献GDP,更有分担就业压力的贡献。钢铁业不是不行了,主要问题是解决产能过剩和结构优化。

业内经常讨论生存问题,但在新材料没有出现的情况下,钢铁公司就无法被取代”,武科大教授薛正良说,当今中国既没有传统产业,也没有夕阳产业,需要创新与颠覆旧模式。

责编:李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