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船力争10年后产值1000亿元 打造千亿企业

22.11.2014  12:12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李源 通讯员 黄玲 刘军

  “今年武船实现产值160亿元。再过10年,武船要争取做到1000亿元,形成6大基地和16大板块的发展格局。到那时,中国的海工装备制造,特别是大型特种装备,武船要排在全国前列,市场份额要争第一。

  昨日,在武船南通基地,武船集团董事长杨志钢豪迈地描述武船的“深蓝梦”。

  生存困境倒逼企业转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全球造船行业陷入萧条。为求生存,武船走上转型发展之路,形成军船、民船、非船三足鼎立态势。

  民船领域,海工船因附加值高逐渐成为武船拓展市场的首选。

  2003年,一次偶然机会,希腊船东带着高端海工船的合同找上门来。该船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都要企业自行完成,国内没有类似经验;船上很多设备安装都是武船未曾涉足的领域,有些甚至是国际首创……

  机遇和问题同时摆在眼前,武船人并没有过多犹豫——尽管存在风险,但合同背后潜藏的高端海工船市场,正是武船孜孜以求的。

  技术攻坚首先转变思想

  “就像谈恋爱一样,有一个磨合的过程,其中最难的是转变思想。”杨志钢这样形容高端海工船的技术攻坚。

  当时的武船,存在无“”可依、执“”不严等问题。例如,弯管机的使用,厂里没有标准,职工仅凭经验进行操作;船东坚持每种钢材的焊接都要有严格的工艺评定程序,武船也有焊接工艺评定的操作规章,但职工往往按“惯例”省掉一些环节……

  通过分析,发现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日积月累的粗放式建造和管理习惯。为此,武船专门编制《出口船建造管理规范》,从合同承接到海上试验再到售后服务均做出详细规定。事实证明,这一举措对后来实现高端海工船建造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起到积极作用。武船船坞中驶出的高端海工船,在系统功能、装机容量和拖桩能力上逐渐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从造船红海到钻采蓝海

  随着时间发展,在造船“红海”拼杀多年的武船逐渐认识到,主流海洋工程钻采设备才是未来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富矿。

  2008年,杨志钢提出,武船要拓展海工装备主业,打入高端海上钻井采油设备领域这片“蓝海”。

  转型升级、逐梦海工的新旅程就此开启。

  2009年,以海洋工程装备建造为主的武船青岛海西湾基地投产。为快速抢占市场,武船请来新加坡管理团队。在包容团队几近刻板的管理模式同时,还大胆赋予其拍板子和定调子的权利。

  毫无保留的支持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效果立马开始显现。第一年,取得美国船级社海工体系认证;第二年,国际客户开始了解武船这个“海工新兵”;第三年,拿下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深海浮体项目。

  10年后剑指千亿企业

  做一笔生意,要树一座丰碑、交一批朋友、拓一批市场。

  巴油项目的顺利承接、建造和交付,让武船一跃成为国际知名的海工装备制造厂。武船人也从项目管理和质量管理的鲜活案例中掌握了国际先进理念,辐射带动集团其他产业,逐步发展成海工产业装备合同额超过100亿元,3大基地9大板块拱卫发展的知名船企。

  今年7月,武汉市提出GDP万亿倍增战略。杨志钢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武船要借势而上,争取再用10年时间,打造成千亿企业。

  海工装备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不断转型升级,不断创新发展,杨志钢说,武船20年来的海工梦想现在才开始逐步实现。他深信,拥有一颗“海工心”的武船,一定能在驶向深蓝的航程中,再谱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