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5年涌现11名全国道德模范 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

24.10.2015  11:02

上图:今年3月9日,“全国文明城市”奖牌安于市民之家中庭,不少市民及外国友人争相与“全国文明城市”奖牌合影 记者周超 摄

左图:今年6月30日,武汉首届功勋市民、模范市民事迹风采在市民之家揭幕 记者陈卓 摄

记者胡雪璇

确定城市精神“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

2011年,我市先后举办80余场座谈会,从收集的200多条表述语中遴选出5条备选方案,广大市民踊跃投票选出武汉城市精神表述语“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这既是对武汉地域特点的准确揭示,也是对武汉人性格魅力的鲜明概括;既是对武汉历史文化积淀的继承升华,也是对城市发展前景的深切追求。

2014年起,我市每月发布一期“时代楷模·武汉精神践行者”榜单,分别评选我市各个行业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力量。

“十二五”之变

日前,官东、江玉珍、江远斌3位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载誉归来,加上前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黄来女、王争艳、孙东林、董明、杨小玲、刘培、刘洋,武汉全国道德模范升至11人,位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迄今,武汉还涌现出63位中国好人、12位感动中国人物。“道德高地”、“群星闪耀”现象引起全国关注。

在大街小巷,“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成为市民生活新风尚。目前,全市各类志愿者已达106万名,平均每10名武汉人中就有一名志愿者。武昌区吴天祥小组志愿者联合会、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长江救援志愿队、百步亭社区“邻里守望”志愿服务……一批源于武汉的志愿服务品牌在全国叫响。

城市形象的精神内核,关键在这座城市的人。“半城山水,一城好人”,是武汉自然人文的写照。热情善良、重信守义、豪爽豁达、坚韧执着,是武汉人的集体人格。

在武汉市民之家中庭,摆放着“全国文明城市”奖牌。每天都有市民在她身边驻足合影。大家说,“这是我们每个武汉人的荣誉”。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武汉近年来矢志不渝。今年2月28日,中央文明委授予武汉市“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是我国综合评价城市发展水平的最高荣誉。

“十二五”期间,武汉经济发展进入全国领跑方阵,经济总量突破万亿,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城市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民生社会事业同步发展。而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则标志着精神文明建设同步跃上新台阶,使城市名片更加闪亮。

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后,武汉不止步,迅速部署开展“文明城市建设十大工程”:信仰工程、作风工程、社风工程、家风工程、文明行为工程、榜样工程、志愿者工程、基础工程、希望工程、整治陋习工程。件件列明“工作项目”、“工作内容”、“实施路径”、“责任单位”,巩固文明创建成果,推动文明城市建设常态化。

如今,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在武汉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更浸润着每一位市民。一名外地搬运工身无分文流落街头,非亲非故的武汉保安自掏腰包购票送其返回老家;出租车计价器出错打不出发票,乘客又需要报销凭证,3天后好心的哥主动暂停营运,将发票送到乘客手中……温暖人心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发布城市形象口号、标识、宣传片

2014年9月15日,武汉城市形象口号、标识、宣传片发布。城市形象口号为“武汉,每天不一样!”,寓意武汉“心怀大海,百折不挠,兼容并蓄,生生不息”,是“一座不断追求、不断发展、创新无限、活力无限的魅力之城”。武汉形象标识以繁体“漢”字为设计创意点,标识以中国印的形式表现,以“楚红”为主色彩,透出浓厚的楚汉文化韵味。宣传片《大城崛起》选取了张之洞、辛亥革命、毛泽东与武汉、信义兄弟、李娜等人物故事,以高度凝练的解说和画面串起武汉的历史、现实和未来。

建立诚信“红黑名单”发布制度

我市2014年制定诚信“红黑名单”制度。该制度将恪守诚信者纳入“红名单”,把失信违法者列入“黑名单”,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定期向社会发布,褒扬诚信、惩戒失信,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舆论环境。

诚信“红黑名单”制度紧紧围绕企业产品质量、环保信用评级、建筑企业信用、企业纳税、虚假广告媒体名单、印制非法出版物、农产品质量、企业对生效判决文书履行(或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等情况,对企业、单位、个人进行信用评价。

制订《武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今年9月23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表决通过《武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条例旨在以立法的形式巩固扩大文明城市建设成果,培养与规范市民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条例提出,逐步建立文明行为记录档案,对个人文明行为可以给予奖金、荣誉表彰等奖励;对于不文明行为,由相关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进行处罚,情节严重且拒不改正的,可以将处罚决定告知行为人所在单位。

人物故事>>>

大学楼管员月收入不到2000

9年来拾金不昧20万

64岁的余昌权,是中南民族大学的一位普通楼管员。9年间,他拾金不昧,为捡到的上百个手机、单反相机、电脑等找到失主。日前,由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好人榜”评选活动9月入选名单揭晓,余昌权入选诚实守信类好人,成为武汉第63位“中国好人”。

在共青团中南民族大学委员会主办的网站“青年动态”上,有一则中南民族大学学生自己写的文章,文章称赞余昌权“虽是绿叶,美丽如花”。

余昌权是蔡甸区人,2004年来到中南民族大学,两年后做起了15栋教学楼的管理员,负责各个教室钥匙的发放、回收工作。

15栋是大教学楼,教室有300余间,每节课后,余昌权总是和同事一间一间地巡查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是否关好,门窗是否锁好。就是在这一趟趟的巡查中,余昌权捡到了100多部手机、相机和笔记本电脑,钱包、钥匙、银行卡更是不计其数。余昌权帮这些东西全部找到失主,总价值约20万元。

在余昌权值班室的桌子上,摆放着一本失物登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笔记本电脑、银行卡、相机、手机、钱包、MP3、手表、U盘等失物明细,帮助学生查找认领。在长期的工作中,他总结出一套“招领经”:若是捡到的手机可以打开,他便根据手机中失主较为亲近的家人朋友的电话通知到失主;有的手机设置了密码锁,余师傅就把内存卡取出来放在自己手机里寻找失主信息。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守株待兔’,因为学生上课很有规律,如果是这个星期在这间教室捡到东西,我就下个星期的同一时间到这间教室来问,看谁上周丢了东西。”余昌权说。

余昌权工资不高,每月不到2000元,有人问他:“你也没什么钱,怎么还千方百计把东西还给失主呢?”余昌权说,我的钱够用了,捡了东西不还,那是良心问题。“学生丢了东西心里也不好过啊,能为他们做点事,就是我的快乐”。

(记者胡雪璇 通讯员张庆芳)

社区居民爱用“云生活”

每月志愿服务两三次

空闲的时候,武昌区黄鹤楼街花堤社区居民李晓红就爱拿起手机,打开“云生活”平台,翻看自己参与志愿服务的记录。“你看,我每个月都会参加两三次志愿服务。上周五参加义务劳动,清理小区卫生死角,再上次是去看望孤寡老人,帮他们买菜。”她边翻手机,边向记者介绍。

李晓红所使用的“云生活”平台,于今年6月正式上线,旨在用互联网助推精神文明建设,打造武汉一站式生活服务平台。它最大特色是“志愿之城”服务功能。它可以实时统计志愿者服务时数,让志愿者在线查找感兴趣的志愿服务项目,让志愿服务项目在线招募志愿者,并调动社会资源给志愿者回馈。

目前,我市共有10万多志愿者,在“云生活”上注册,李晓红就是其中之一。此外,我市还有500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入住云生活平台,发布志愿服务信息,招募志愿者,管理志愿者签到、服务时间等。

李晓红介绍,花堤社区每周都会在“云生活”上发布志愿服务信息,如果感兴趣的话,她就会点击“加入”报名。到了志愿服务现场,扫一下组织者提供的二维码,系统自动开始计时;志愿服务结束后,再扫一下二维码,计时结束。

李晓红所在的花堤社区,活跃志愿者有50多人,他们每个月都会参加1—2次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党总支副书记何苗说:“过去组织搞志愿者活动,都是在纸上登记志愿者的姓名、服务时间,很麻烦不说,信息还难免错漏。用了云生活以后,登记人员时间既轻松,又准确。”

李晓红今年52岁,2013年退休后,开始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她说,上班的时候,每天忙忙碌碌的;现在闲下来了,有机会做一名志愿者,才发现社会上有那么多人需要帮助,社会上的好心人也有这么多。“我参加志愿服务,也没什么多高尚的动机,就是每次做完好事后,有人感谢我,夸奖我,我就浑身充满了力量”。(记者胡雪璇 通讯员张晶)

阅读让人有力量有梦想

低保专干写诗200余篇

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硚口区韩家墩街简易社区低保专干、房管员,这两个看似相差很远的身份,属于同一个人,她就是41岁的朱凤丽。

一面,朱凤丽身兼社区低保专干、房管员两职,既要掌握社区低保对象的情况,准确核发低保金;又要管理小区的公租房工作,忙得不可开交。

另一面,朱凤丽抽出一切时间读书、写作,创作并发表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各类作品200余篇,出版散文集《月亮树下》。她还参与发起组织成立了我市首个社区文学社——简易社区诗梦轩文学社。

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朱凤丽还要买菜做饭,这些事情都忙完后,已经到了晚上9点。9点到12点,是她用来读书写作的时间。“这时的感觉像是到了天堂,美好极了。”朱凤丽说。

朱凤丽小时候生长在十堰市竹溪县的一个小山村,父亲是邮递员。那时所有的书报杂志都要通过邮局发放,朱凤丽便沾了父亲的光,跟读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朱凤丽最爱读的是诗歌、散文,此外,她还尤其爱好国学经典,如《诗经》、《论语》等。“这些经典文字优美,还能教给人很多道理。”她说。

不光自己读书写作,朱凤丽还非常注重培养社区居民的读书兴趣。不限年龄、不限学历、不缴会费,2013年,朱凤丽参与发起设立了简易社区诗梦轩文学社。

“我们的文学社,除了组织大伙交流读书、写作的心得外,还邀请老师,给大家上书法、绘画课。”朱凤丽说,文学社让居民近距离接触文艺,提高文艺素养。

去年,朱凤丽被评为“第二届武汉读书明星”、“书香江城阅读推广人”。“阅读可以增长人的见识,开阔人的视野,让我们有力量、有梦想!”朱凤丽说。(记者胡雪璇 通讯员张晶)

建设“文化五城”提升城市品位

2011年12月,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武汉要在5年时间内建成“文化五城”,即读书之城、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设计创意之城和大学之城。

“十二五”期间,武汉各区、各街道、各社会团体、各政府机关、各乡村相继成立读书会或书友会,新增一批24小时自助图书馆、流动图书馆等,吸引众多专家、学者前来讲座、办学,形成了“书香江城,大美武汉”的格局。博物馆数量5年翻一番。

2014年,汉街东、西两端两个世界级文化项目——汉秀剧场、万达电影乐园建成开幕。

文艺汉军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十二五”期间,“武汉系列”文艺创作活动开展火热。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散文、摄影、美术、书法文艺形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记录武汉城市年轮,反映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新成就。

以池莉、刘醒龙、冷军、樊枫等为代表的文艺汉军,继续保持全国文艺领先地位。2011年至今,武汉文学院专业作家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诗歌等各种文集700余部(篇)。

武汉画院专业画家创作的8件美术作品荣获国家级奖项。此外,音乐、戏剧、书法、摄影、曲艺、杂技、民间工艺等荣获全国性大奖105项。

网友互动>>>

(记者胡雪璇 黄征 宋磊 余晓春)

爱上这座城市

“十二五”即将结束,这五年你过得好不好?欢迎通过长江日报官方微信后台分享“这五年”你的经历、变化、感悟以及故事。分享步骤:关注长江日报官方微信(ID:whcjrb),编发#这五年#+想要说的话,同时留下姓名、联系电话等,发送给长江日报官方微信后台,我们将精选部分留言予以刊登。

已经爱上这座城市

@胡小芳:2010年我刚到武汉读书,2015年已经定居武汉。五年前绝对没有想到过我会在这座城市定居,但五年来我已经爱上这座城市。

@梅芳:今年我刚好毕业五年。虽在武汉度过了四年大学时光,但并没有好好逛过武汉。毕业后,毅然决定南下闯荡。但在南方的三年时间里,吃不惯当地的粤菜,放不下老家的父母以及在武汉四年结交的朋友。三年后,我重新选择回归武汉,武汉环境和交通的变化让我感到诧异。闲暇时光游走在大街小巷,犹如自己从未离开,一碗热干面的满足,一盒周黑鸭的香辣,大街小巷的虾子馆——这些让我意识到,武汉才是我的地盘!在武汉我找回了曾经的自己,我也不会再离开这里!

@李勇:五年前,我觉得武汉跟国际大都市没有太多关系,五年后光谷前面加了世界,武昌有了东方威尼斯楚河汉街,江汉有CBD。五年前,我们不好意思开口说武汉有高楼,五年后,武汉有了绿地中心、武汉中心。五年前,汉口与武昌是异地恋,五年后汉口去武昌只是喝杯茶的功夫。五年前,我在人前避而不谈武汉,五年后我骄傲我是武汉人!

快乐幸福的走下去

@妙凌萌:在江城,我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小康迈入中产,父母陪着我慢慢长大,而我却看着他们渐渐苍老,如今他们儿孙满堂,我也桃李满径。从头看,英雄少年,风华正茂!

@周玲:这五年过的很辛苦!但跟着“武汉每天不一样”的步伐,在幸福的路上“且行且珍惜”!

@美丽心情:五年里,我们买了房子添了车子!而在有车的日子里,我们感受着越来越多的方便。同时我们的生活半径也扩大了,想去哪就去哪,拿着地图,简单收拾一下就出发了。去自己想去的地儿玩,颇有点好汉闯江湖的味道。

@秦晨:这五年是充实幸福的五年,我有了一个温馨的家。2011年元旦那天,是我和老公第一次相遇。那年年底我们就领了结婚证。今年我们的小宝贝出生了,他带给了我们更多的幸福。由于老公在消防系统上班,我们只能一个月见一次面,但即使这样我们仍会携手前进。也祝愿每个家庭都能快乐幸福的走下去。

@Leon:我应该用怎样的心情去诉说这五年呢?从高二到大四,像是一眨眼,又像是过了好久好久。大二那年妈妈的离世却给了我重重的一击,我不知所措,每日每夜躲在被子里哭。我忽然懂得失去的滋味和不能挽救的后悔,后悔没再多爱她一点点,后悔没给她多打个电话。但这又或许是人生,这些遗憾告诫我们,未来的日子要和爱我的人我爱的人好好生活。

(记者张维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