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森林"密布 武汉鲩子湖生态修复效果"看得见"

05.09.2014  17:18

  图为:鲩子湖生态修复试验负责人康玉辉今年初种下的水草,如今已经有一人多长了,水质变得越来越清亮。(记者 王子毅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吴文娟、通讯员华平)昨日,走近武汉市江岸区宝岛公园内的鲩子湖,湖面清波荡漾,水下“森林”清晰可见,螺蛳静静地栖息在水草上,小鱼悠然地穿行水草间……“现在这水真清,跟以前比,生态修复效果看得见!”看着湖水一天天清亮起来,每天环湖巡视的江岸区湖泊管理所鲩子湖负责人尹大桥感叹道。鲩子湖属城中湖,自净能力差,以前春夏季节常常出现蓝藻水华,虽进行过驳岸修理、排水清淤等多次治理,但效果不理想。

  得知武昌内沙湖生态修复使水质由四类升为二三类后,江岸区水务部门找到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希望在鲩子湖“移植”内沙湖生态修复模式。今年2月,省水科院生态修复科研项目组进驻鲩子湖,展开勘察设计与前期试验工作。项目负责人康玉辉博士介绍,试验前,鲩子湖水体透明度不到20厘米,水质为劣五类,现在正在进行管网截污改造,同时通过调整湖泊水位,开展湖泊底质改善和沉水植被恢复试验,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以后还将实施鱼类群落结构调控、底栖动物群落恢复,从而恢复整个湖泊生态系统。“经过1至2年治理,鲩子湖将重现水清、岸绿、景美的和谐景象。”“以前,湖水又脏又黄,老远就闻到一股怪味,在公园锻炼要捂着鼻子。现在一点异味都没有了,水清了,水鸟回来了,宝塔的倒影也重现了。”宝岛社区居民胡女士欣喜地告诉记者。

  省湖泊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内沙湖由浊转清,成为城中湖生态修复的样板,值得在全省推广。目前,已有多个城中湖主管单位希望借鉴内沙湖治理经验,正与省水科院接洽相关工作。

(责任编辑 肖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