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将“洗脸”4个月 迎60岁生日
原标题:迎60岁生日,武汉长江大桥“洗脸”要洗4个月!
长江日报融媒体7月26日讯(记者韩玮 实习生刘楚 通讯员吕恩超 叶洋)今年迎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60周年,日前,大桥7孔、9孔上下钢梁正在启动油漆涂装大修,时间持续至11月。铁路桥面上下、大桥内外共70人紧张忙碌着,为大桥“洗脸”“美容”,用他们的话说,“以这样的方式,为大桥60周年庆生”。
26日下午1时,长江日报记者来到位于武汉长江大桥汉阳桥头的武汉铁路局武汉桥工段武汉长江大桥车间。沿石阶而上就来到大桥铁路桥面。
武汉长江大桥车间副主任刘浩然介绍,铁路桥面上部钢梁油漆已有四五十年未经大修,下部钢梁也有15年未经大修,从2007年开始,该车间陆续对上下部钢梁进行油漆大修,即对表面冲洗、打磨、涂漆,锈蚀严重区域还要进行喷砂除锈,重新换上新漆。2014年以后加大大修力度,每年安排完成两孔桥上下部的钢梁油漆涂装大修任务。此次启动的是临近武昌岸的7孔上部和9孔下部。
从汉阳桥头顺着铁路桥面的人行枕木过道走到7孔的位置大约1公里。13:20至14:20是武汉长江大桥京广线“天窗点”,在这1小时内没有一辆列车通过大桥。25名“蜘蛛侠”身绑安全带,顺着竖梯攀爬上离桥面16米高的施工平台,手持高压水管冲洗着纵横交错的钢梁。刘浩然介绍,长期风吹日晒,钢梁表面会发生风化。此次冲洗干净后,就用角磨机打磨,打掉表面的风化层,再涂上两层底漆两层面漆。
据介绍,武汉长江大桥经历60年风雨沧桑,目前铁路桥面仍肩负着一天接近120对客货列车,平均每6分钟通过一列火车的荷载,承担着京广线、汉丹线的客货运输以及部分汉宜动车的运行。
武汉长江大桥车间党支部书记周斌说:“这就好比私家车开了5000公里要进行一次大保养,长江大桥也要以新的状态庆祝60大寿。”按照每年两孔的速度,再用两三年时间,整座大桥的钢结构梁体表面将全部翻新。
每天1小时“天窗点”紧固800个螺栓
列车通过大桥,从汉阳桥头驶出之后,铁路道床就暴露在阳光下。利用每天下午1小时“天窗点”,50岁的桥梁二工区班长祁显华带领着12名工人,对铁路钢轨扣件螺栓进行紧固。26日当天下午1时40分,测量钢轨温度的轨温计指针指向62摄氏度。两名工人各手持一把电动扳手,边走边将轨道侧边的每一颗螺栓紧固一遍,还有工人手拿石碴叉,向枕木内补充道碴。每人长袖长裤,都戴着草帽,豆大的汗珠顺着额头流下,衣服不一会儿就已湿透。
祁显华介绍,这里的钢轨是无缝轨道,受温度影响会热胀冷缩,因此要将螺栓一个个锁紧,如果扣件松了就容易胀轨跑道,影响行车安全。而向枕木内补充道碴,也是增加道床阻力,使轨道的稳定性更好。他说,每天一个“天窗点”内,要紧固800个螺栓,他们班组负责的长江大桥汉阳引桥段全长1300米,有2000多根轨枕8000多个螺栓,全部紧一遍要花上10余天。
祁显华从事铁路线路养护已31年,他说:“铁路人为了列车安全运行,只能选择牺牲,‘天窗点”给你了,你就要在这期间保质保量完成,即便是酷暑。”最近高温来临,他每天至少换两身衣服,喝10瓶矿泉水。
三代养桥人坚守 甘心为大桥当“保姆”
下午,在靠近汉阳的江中3号桥墩与铁路桥面之间,一个4米高的空间内,也有4名工人在为活动支座除锈、抹油并重新刷漆。记者通过钢梯从铁路桥面下到这一不为人知的空间内,虽然离江面较近,江风徐徐,但工人们依然汗流浃背。
38岁的桥一工区班长黄志国,是支座维修小组的负责人。他还有一个身份——“第三代养桥人”。黄志国的爷爷是参与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的第一代养桥人,父亲“接力”成为第二代,他自己从部队复原后再次回到长江大桥车间,成为“第三代”。
支座的作用是将铁路桥面钢梁的荷载通过支座传递到桥墩和水下基础,将热胀冷缩的应力消除,从而让轨道更稳定。记者看到,一名工人蜷缩着身体,手拿小毛刷一点点将支座狭窄空间内的锈渣和灰尘清理出来,另一名工人一点点敲掉锈蚀的表面,并给活动支座涂上黄油润滑,还有一人重新刷上防锈漆。看起来就像对待文物一般小心翼翼。支座周边的空间狭小,工人不得不长时间弯着腰干活。
黄志国称自己就是大桥的“养桥保姆“,3号墩上的4个支座需4名工人干10天才能完成。整座大桥共有24个支座,将逐步维修。“我们每月保养一次,两三年维修一次,所以大桥能60岁仍雄风不减。”
周斌表示,目前共有70名“养桥保姆”为武汉长江大桥“梳妆美容”,这是一代代养桥人接力完成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