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武汉论坛]朱海斌:增速下滑并不意味着增量下滑

12.10.2015  19:04
         

经济增速的下滑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量的下滑。”9月13日,在2015中国宏观经济(武汉)论坛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上,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就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以及金融风险防范等问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势,朱海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未来中国经济增速也可能会进一步下滑到大概6%到7%之间,但这并不是一个悲观的数字。一个原因是中国经济的体量,2000年左右,中国经济总量不到美国10%,而2014年已占到美国的60%。在经济体总量上升的情况下,经济增速的下滑是一个自然的趋势和现象,如果今年中国经济增长是7%,按十万亿的总量计算将有大约7000亿美元的增量,这相当于阿根廷或者是土耳其一年的GDP总量,从增量而言中国每年的经济增量仍然是上升的。因此,经济增速的下滑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量的下滑。

他说,事实上,这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很多是主动性选择。未来几年,结构调整仍然会持续,对于企业来说必须做更加充分的心理准备,尤其是传统行业和新兴产业。

另据《武汉晚报》:林毅夫在汉论经济:“弯道超车产业”给了武汉机会

本报记者崔梦欣

昨天,2015中国宏观经济(武汉)论坛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国内著名经济学家齐聚东湖,论道国内宏观经济发展。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这类“弯道超车产业”,武汉机会来了。

林毅夫

为创业者设立“梦想小镇

我相信,湖北尤其是武汉地区在‘弯道超车产业’方面有很大的机会。”昨天,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如是说。

林毅夫认为,“弯道超车产业”是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产业,其产品研发以人力资本为主,由物质资本、金融资本支持,研发周期短。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很多人有拥有“弯道超车”机会。林毅夫说,湖北更具备这个机会:本地高校聚集,配套工业完备,更坐拥长江经济带政策红利。林毅夫建议,政府可以设立一些梦想小镇、创新小镇,制定鼓励扶持政策,引导风险投资对接产品等,鼓励企业家和年轻人进行创业尝试。

今年上半年,湖北GDP增速为8.7%,排名全国前列。林毅夫称,湖北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一个支撑点,可利用武汉有利的工业产业基础和定位,继续争取在全国发展当中跑在前列。

朱海斌

做好项目储备稳增长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称,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经济增速的下滑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量的下滑。经过1994年至2014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达到1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因此,在经济体总量上升的情况下,经济增速的下滑也是一个自然的趋势和现象。如果今年中国经济增长是7%,这个数量相对于十年之前中国经济是两位数的增长,中国每年的经济增量仍在上升。

朱海斌认为,湖北有自己比较独特的优势,包括交通区域、商贸、制造业、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优势,如果湖北注重制造业升级和商贸物流服务,政府可以在这个方面做更多商业回报率更好的项目储备,维持在未来几年相对比较稳定的增长。

范剑平

投资要从钢筋水泥转向技术研发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高科技需要投资支持。产业升级、企业创新均需要投资带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劳动者收入上升,消费也随之上升,形成良性循环,经济水平因此也得到发展。

过去我们把这些钱投向钢筋水泥,今后我们引导这些钱投向技术研发。”范剑平说,除了人力资源以外,中国还有巨大的市场,可以为高科技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试错”机会。

黄益平

武汉的创业者为何去了深圳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教授说,深圳二十年来产业升级迅速,它的秘诀是什么?

黄益平称,在做调研时,遇到不少从武汉到深圳的创业者。他曾问过这些创业者为什么不留在家乡,这批“东南飞”的创业者给出了如下理由:在深圳,与政府打交道容易,政府对创业者给予了很多帮助与支持;融资环境较好,各种融资渠道完备;产业链聚集,形成规模效应;市场机制活跃,产品落地更为容易。

湖北作为科教大省,武汉更有百万大学生聚集,科教优势明显,但如何将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如何留住人才,仍有潜力可挖。7月20日,武汉举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动员大会。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在动员报告中说,以武汉的基础和条件,最理想的学习榜样,首推硅谷和深圳。

宋国青

一本万利”时代已过去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宋国青认为,目前投资回报率已进入“新常态”。“挖到一个煤矿就开始赚大钱、个人买一套房子马上就可以大赚一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宋国青说,未来可能有个别小产业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大部分产业的投资回报率已告别“一本万利”。

宋国青认为,无论企业还是个人,从投资的角度来说,要脚踏实地。他举例称,去年下半年股市开始火爆,部分投资人以8%的利率借钱炒股票。“8%的利率相当于是借高利贷炒股票,作为一个风险比较高的投资项目,放一些资金进去也可以理解,但用高杠杆借钱投资股票显然是不理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