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武汉的中国城市治理故事:最大公园为十万低收入者圆梦

28.05.2016  15:36

  摘要:3年时间,垃圾山变生态乐园,这是一个生态修复奇迹。园博园建在10万中低收入居民集中之所,更是一个中国城市治理理念的一次直接显示。

  78岁的高春兰(左一)住在园博南社区39栋还建房,老人亲眼目睹了垃圾山和荒地披上绿色。5月26日,邻居带着宝宝过来串门儿,老人的园博园“观景阳台”令他们大呼过瘾并自拍留念。

  5月28日,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圆满闭幕。

  园博会结束,园博园却留下来。

  这座新建的、武汉最大的公园,选址在10万低收入市民的居住区。

  园博园的建设,圆了他们住上优美社区,享受清新空气、洁净水体、美好生态的梦。

   政府主导造出“超级便车

   系统性改善让贫困户跟上城市节奏

  面积相当于四分之三个北京紫禁城的金口垃圾场(51.2公顷),堆积武汉城市垃圾16年,位于江汉、硚口、东西湖三区毗邻处。

  河水在这里变成墨绿色,2公里外都能闻到臭味。2012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这里进行生态修复,变成园博会会址;设计人员夏天进出垃圾山,必须戴防毒面具。

  垃圾场让周边土地变得廉价,低保户、中心城区拆迁户、外来务工者、无力负担高房价的年轻人……从2010年到2013年,相继迁入,在它周围形成14个社区,28个小区。没有公交车、医院、幼儿园、菜场……

  丁红兰是2011年迁进来的,此前,5口人挤在20平方米的住房内。政府以市价三分之一价格,出售她一套保障房,72平方米的三居室。“像我们这样的低收入者,单靠积蓄,是没有能力购置这样宽敞的住房的。”丁红兰退休前以打零工为生,丈夫和儿子因病无法工作。

  园博南社区是垃圾场边的社区之一,社区党支部书记梁红军介绍:“该社区有3000多户居民,有从江汉、硚口等中心城区搬迁来的低保户300多人,居民中还有近500人是残疾人。

  市委市政府一直想解决这里的环境问题,但苦于力量不够。园博会的举办,提供了机会。“园博园不仅是一座公园,而且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市场机会,带动周边社区系统性改变。”武汉园博会筹备工作指挥部规划设计部负责人杨念东介绍。

  2015年9月25日,经过3年苦战,园博会开幕,园博园开园。金口垃圾场得到生态修复,成了树林满坡的荆山,楚水清清连通江湖,连同周边形成了213.7公顷的公园,配套了道路、商业设施、各类公共服务,主体工程总投资24亿元。杨念东说:“保洁、安保、电瓶车司机,数百个并不需要太多技能的岗位,我们总是从周边社区居民中雇佣。

  “小区门口多了很多餐厅,还新开了药房、超市。”丁红兰说,失业多年的儿媳在药店找到一份工作,一家人生活比以前宽裕了许多。而她的住房,从当年市价的20万元,现在水涨船高,市价近90万元。

  这是政府主导造出的“超级便车”,关注到武汉园博园建设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精明增长和美国大都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铭指出,贫困区改造,城市规划的实施,“需要政府引导和市场力量的双重参与。在中国这两股绳在一个指挥棒下,在美国它们距离相对更远,整合起来更难。